•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让“知”“行”如影相随|如影相随来爱你免费阅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2 04:40:39 点击:

      摘要: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本文就“如何让知更利于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灵;规范;德育;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
      如今,社会进步了,生活变好了,义务教育实行了,可现在孩子却变得知行不一,自私自利,拜金主义……除了,错综纷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不禁反思,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不自觉的偏向于成绩而忽略德育,只重品德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行为的指导,习惯的养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知行”统一呢?
      一、让“知”润化心灵
      “学生嘴里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这只是嘴上的德育,其实内心上根本没有接受,也就是说,只是依从或认同,没有内化。
      为什么,任我们苦口婆心,学生总是油盐不进呢?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孩子们学会感受的时候,老师的话才能打动儿童的心。”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言打动他们?从而愿意向你倾述,愿意和你沟通。
      1、通过读书 静化心灵
      去年,我接了个新班,一接手,发现学生问题多多:松松散散、无所事事,打架、骂人现象颇多。怎么办?凭我一人之力,何以解决?培根说:“读书使人开茅塞、得新知、养灵性。”于是,我尝试着成立班级读书会。
      我统一购买了75本书。这75本书都是我精挑细选,大多都是国内外名著、科技书、传记类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静”多了,课外时间总喜欢看看书,不再无所事事,打架,骂人的学生也少了。在一次读书会上,有个平时懒懒散散,总是抱怨母亲不爱他的孩子,说:“我读完《沉重的母爱》和《疯娘》哭了,我此时才觉得世上的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还动不动就责备妈妈!我真是太不应该了!”孩子学会感受母爱了,那我们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年了,孩子们喜欢看书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沉淀了思想,对“做人”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书籍的真的在逐渐“静”化学生的心灵。
      2、自我反省 内化心灵
      记得一次,我布置了一项写信的作业,在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的小雨同学竟然是写给她自己的,平时不善言谈的她在信中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自我分析。我一拍脑袋,心想,这不是很好的自我反思的途径吗?这样,不仅少了些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多了些自我教育,而且一周一次,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动向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不是一种“道德内化”的好形式!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小伟同学的信:“小伟:你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你有自己的理想吗?你想过你的未来吗?还记得四年级时的你,积极乐观……,可如今六年级,面对机会你无动于衷,面对考卷上不忍目睹的分数,你也是一笑了之。醒醒吧……现在努力还来得及。一切靠自己!”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积极了,会举手了;课余时间教室里经常能听到和同学的讨论声。那封信就像一个警钟,时刻鞭策他对自我的管理。
      至从我采用这个方法。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此过程中做出了深刻的自我分析和反思。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人要经常进行。自我的反省。因为,在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就是“自我”,这个自我,就是自觉。学生一旦自觉了,这时就无需我们费口舌了!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必须发挥他们内驱力——“自我”,反省自我的过程,就是德育内化的过程。从事物变化的规律来看,可以说,没有这个“内化”,便不可能有真正的自觉,不可能有规范的行为。
      二、让“知”指引行为
      看书,让学生静了,写信让学生会反思了。学生的“知”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但孩子总归是孩子,他们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引。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一些微妙心理变化,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着眼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发展。
      1、着眼未来 指引学生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作为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方式,在工作中去除那种静止的、僵化的思维和“先入为主”的偏颇思维,用发展的、变化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了解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未来”提到“现在”来塑造,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驾驭能力的培养。
      今年开学,又接了一个六年级的班,我习惯将背诵的任务交给了组长(尖子生)。一个月后,我进行了针对性的测试,结果合格率只达到50%左右,更别说优秀率了!一打听,原因大致归为:“某某是我朋友,不好意思让他留堂”“当组长干得最苦,好处最少,不想当”“他们背不来,不关我的事”。他们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些孩子都是老师眼中的宠儿,可从孩子们的表现我们不能看出,他们缺乏责任感!而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但不可能成才,而且将会成为社会的危害。为此,我专门召开了“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的班会课,在热烈的讨论中,孩子们低下了头。课后,我趁热打铁,找他们单独谈话,最后,原来那些偷懒的组长主动要求继续担任。
      2、联系生活 锤炼真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对于德育来说,不仅仅是进行知性德育,应该将德育融合于生活之中,他还说,学生之所以言行不一致,就是因为道德教育与生活分离。所以,我们必须创造种种机会,让学生练习道德行为不可。比如,上《我来当家》这一课时,我就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当两天的家,让孩子负责买菜,烧饭,安排家里的一切活动。活动结束了,孩子感受很多:“由于,我没有合理安排生活费,结果第二天我们餐桌上只有白菜和紫菜汤,看来钱不能乱花,要学会打算。”“这两天,我都累趴下,我现在真想对妈妈说,你辛苦了!”“今天,我学会买菜,我终于战胜自己了!”……孩子们真切的感受,远远胜于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不仅“知”更深刻,也指引了今后的“行”。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这句话。润化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的行为,努力让知行统一。只有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J].开明出版社。
      [3]高谦.黄正平,《小学班主任》[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蒋笃运,《德育系统论》[J].郑州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相随 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