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斯那定珠,开山辟峡的英雄后裔_斯那定珠简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8 04:49:41 点击:

      前言  48岁的斯那定珠,正在组织关于加紧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的开发进度的会议。这个有关他家族历史的项目,是他一生的理想。和他同龄的企业家,往往已经在准备退休了,可他却说自己毫无退路可言。我们称赞他不愧为英雄的后裔时,他说“这就是责任和使命”,有着康巴汉子一如既往的坦白本色。这个生于峡谷、长于峡谷,走出峡谷再回来建设家乡的企业家,在巴拉格宗景区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今天,对未来依然踌躇满志,雄心勃勃。
      信仰,让改变发生
      山谷里那株4000年的菩提树下,两位活佛正为佛塔的封顶做着最后的仪式准备。这株生长在绝壁之下的菩提树,原本已是一处大自然的神迹。自从去年8月,树干l米来高处的地方,一夜之间长出一只伸向石缝、状若人手掌的分叉后,它便更成为了景区周遭信众朝拜的神灵象征。
      在神秘的藏传佛教中,建造佛塔是一种积德造福的举动。万物生灵都是神灵的化身。佛塔和菩提树,理所当然会给巴拉格宗带来更兴旺的未来。108是佛教中的吉祥数字,佛塔白色的基座、塔身、檐盖都是由峡谷外的匠人悉心雕琢而成,再由景区的运输车转运进来。
      佛塔在安放前,有着繁琐的仪式准备。两个藏族导游小伙子,卖力地在直径一米的大盆旁,忙活着将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拌匀。塔身里需要装入五谷、藏香粉、金银器皿、以及经书等若干物件,加盖7天之后才算真正的仪式完毕。斯那定珠就在这忙碌的人群中,黑塔一样的身高尤其扎眼。一会儿搬着塔身小跑,一会儿招呼身边的工作人员干活,忙得不亦乐乎。
      在一旁拍照的小薛,从当地一家媒体跳槽到巴拉格宗旅游开发公司,刚报到就被斯那定珠带进了景区。转了一天峡谷的她觉得这里的一切。充满新鲜也掺杂着辛苦。“王总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人。”这个在媒体做了3年记者的女孩,直接的言谈,对斯那定珠有着不同的视角。
      王海滨,是斯那定珠的汉语名字。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10岁前根本没穿过鞋的藏族汉子,今天会成为香格拉西县政协委员,也是现在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没有斯那定珠,我们可能也会像祖辈一样,继续在这峡谷里生活,老去,直到下一代出现。”虽然制度管理严苛,但格桑这个年轻的藏族小伙,无论何时何地都对斯那定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这里最早的导游之一,在斯那定珠开发景区之后,家就从附近的村落搬进了景区接待处周边的新房,他也被吸收进了导游队伍。斯那定珠让他们接受系统正规的导游培训,直到能够独立带团。在格桑的眼里,斯那定珠不是一个景区的负责人、一个旅游公司的老总,更像是一位族长,一个香巴拉王国真正的“王”。
      “活着就是要做点事。”这是斯那定珠总挂在嘴边的话。平淡的话语里,包含着坚定、成就,还隐约有些耐人琢磨的意味。
      通路、通电、通电话,附近村民每户年收入从以前一两千元增加到数万元,这是巴拉格宗周边最真实的变化。现在,景区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峡谷外边的导游也开始在这里寻找发展机会。村民们用上了手机,峡谷里的特产也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到外边销售。只要灯一亮,这里的夜晚就活了过来。
      1300年,隐与现的隔世轮回
      “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给我的情爱。”这是藏区著名歌手根呷和他的搭档以斯那定珠为原型创作的歌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位藏族汉子的深远情怀。
      歌词中反复提及的大山,是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雪山。这座幽隐在香格里拉腹地,被众岳环伺的雪山,对于生长在这里的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巴拉”指的是“巴塘来的藏族人”,“格宗”是“神仙居住的白色城堡”。约在1300年前,在四川巴塘有支彪悍的部落。尚武的康巴汉子们,通过战争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无上的声望。终于有一天,英武的土司斯那多吉厌倦了连年的征战,决定带领族人寻找一个没有争斗和欲望的人间乐土。他们从巴塘出发,进入到雪山掩蔽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沿岗曲河逆流而上,在群山峭壁上攀援,最后将家园定在了一片高山坡地之上。那个留下他们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巴拉村;而斯那定珠,就是当年大土司的后裔。
      巴拉村,就坐落在巴拉格宗雪山近旁,一处海拔约2900多米的山上。这里世代生活的人们,血液里都涌动着倔强与执著的因子。男人刚毅,女人坚韧。他们没有将家安在山谷中土壤肥沃的河滩,水草丰美的乃当牧场,千百年来一直在巴拉格宗神山最近的地方,默默守望,繁衍生息。
      在过去,从遗世而居的巴拉村,到香格里拉峡谷需要2-3天的步程。在长达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巴拉村的村民们恪守着隐世的祖训,以这个距离,和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只有外派进来的工作队和1年来3次的供销社代销员,不时给这里封闭的生活带来陌生的新鲜,日常的用度也仍是传统的以物易物得以实现。“隐”是岁月给巴拉村留下的烙印,更是不可撼动的遗命。
      历史的前进总是要推陈出新。由于地处滇、川、藏的三省交界,没有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的中甸,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70年代里,依然保持着交易的频繁,外来的资讯从未中断过。爬雪山过草地,每天都要翻过天然佛塔,去到东旺乡上学的斯那定珠,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3个年级共有的老师取了一个汉族的名字——王海滨(身份证上仍为斯那定珠)。11岁那年,顺着窄窄的马道从东旺乡出发,陪父亲去县城看病,年幼的斯那定珠第一次见到了汽车。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以前认为戴手表的人都是首长,视用牛皮精心包裹的手电筒为珍宝。而今眼前繁荣的集市,奔跑的汽车、自行车……无一不给斯那定珠巨大的震撼——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出峡谷?
      种种原因,斯那定珠不能继续学业。唯一能保持学习的途径,就是老师给的已经旧得掉皮的新华字典。13岁的他,先天遗传了康巴汉子的高大健硕,虽然年幼但是已经具备了成人的骨架和身材。
      生了根的种子,注定要发芽。背着简单的行囊,和家乡大山里挖掘出的天然水晶石,斯那定珠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去了当时觉得最远的地方——昆明。看不懂汉文,不善以汉话吆喝的他通常席地摆摊,可是自己的宝贝却无人问津。无奈之余折回香格里拉的他,在这里才挣回了本钱。   在慢慢适应外界的过程中,斯那定珠开始走得更远。卖苦力!干!在木材加工厂伐木、锯木头也干!汉话讲得越来越流利,做生意的本事也看长。能吃苦的他坐2天1夜的火车去广州,批发回当时最流行的磁带《粉红色的回忆》,辗转往昆明市内和西山公园、大理和周边的市镇兜售。每到赶集天,他就租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再花5块钱的“巨资”雇人带路,然后摆摊。工夫不负有心人,斯那定珠终于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正是在西山公园摆摊,2元钱的门票让斯那定珠第一次萌生了要搞旅游的念头——峡谷中的美景,要是能让人心甘情愿地买单,绝对是件天大的好事!
      背着“不敬亲恩”的名声,和新生的梦想,斯那定珠更加卖力地在峡谷之外继续打拼。有了一点积蓄后,他开始改辙易弦,收购高原盛产的野生天麻、冬虫夏草、松茸和麝香,再到昆明专卖给外地客商。再后来,在香格里拉县城搞餐饮,开办迪庆州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20多年来,生意像滚雪球越做越大,见识越来越广,生意上的伙伴越来越多,可搞旅游开发的念头却越来越强!
      10余年,艰难的开发之“战”
      “晚登碉楼远眺,见夕阳芳草,牧马成群,嫩绿丰肥,足资刍秣。”这是清代大诗人张船山的岳父林儁,在1793年任四川按察使期间,从拉萨返回四川康定,沿途所著的《由藏归程记》中记载的景象。今天,进入巴拉格宗景区的人们,穿过象山的隧洞来到岗曲河畔,豁然开朗处,可见到传统的藏式碉楼和湛蓝的溪水,碧绿的芳草,一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胜景。事实上,早在1999年底,斯那定珠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巴拉格宗景区开发建设的历程。
      人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实上10年前的巴拉格宗还依旧保持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状况。景区纵然有着雪山、冰川、天然佛塔、高山牧场、清如明镜的湖泊、壁立千仞的峡谷、传奇的藏族村落……哪怕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迪庆寻找最后的人间净土,巴拉格宗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更谈不上借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对这些,斯那定珠脑子里想起了那句标语式的老话——要想富先修路!
      在今天的景区环保车发车处,还保留着久远的人马驿道。仅容一二的高原峡谷漂流项目:完成通天峡、棕榈峡和香格里拉大峡谷的观光栈道。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景区已于2007年,持续接到国内外纷至沓来的游客。
      2008年的元旦节,新年的气象再次赋予了巴拉村人新的希望——路通了,有电了,电话也布线畅通了。巴拉村的老支书拉茸七林回想起那幸福的一天,仍然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小孩子们摸着电话,嘟嘟嘟的声音让人觉得新奇不已;青年们自发地在院坝里跳舞放歌;点了一辈子油灯的老人,反复地拉着电灯开关……大家自发地涌到斯那定珠的家里,给他献上洁白的哈达。”
      2009年,斯那定珠的努力,继续给巴拉村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变化。村里的公路主体部分升级为少尘降噪的柏油路。到县城的时间也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个半小时,村民的收入也由之前的每户一两千元,迅速增长到3万元以上。
      摆在巴拉村民眼前的是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这背后却是斯那定珠个人的巨大付出。修桥筑路的8000多万元,全由他个人掏了腰包。更多的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在外打拼了20来年刚强的汉子,曾徒步8天找专家论证项目。景区审批报告下来之时,他捧着资质确认的文件,第一次热泪满襟。耗时近10年的景区开发历程中,斯那定珠以自己英雄后裔的热血壮志,书写着新的部落传奇和家族篇章。也重新定义了一个新首领,对于未来的使命和新的思考。在初战告捷的时刻,斯那定珠又将眼光放到了更长远的蓝图大业中去了。
      执守最单纯的美好,继续展望巴拉格宗
      白马凌尘是最早来到巴拉格宗景区的导游之一,在陪我们实地行游景区的过程中,我们非常好奇这个年纪不大的小伙子,为何对于峡谷区的一草一木如此了如指掌。黄杨、九死还魂草、覆盆子……这些林林总总的植株,他随手一指就能将植物的药性、功用、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的熟稔程度让人叹为观止。眼见一棵黄杨,他能指导你通过树干的直径大小,进而判断树龄,再延伸开来是黄杨的用途,和打造木制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走过一条小溪流,他会告诉你一片树林一片水域的富氧含量,在城市中生活如何正确地休养生息,如何保持身心的愉悦健康,和我们生存的环境。
      实际上,和许多其他的导游一样,白马凌尘也正贯彻着斯那定珠对于巴拉格宗的独特理解。“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地方,这里人一多,神灵就会受影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片净土。”2012年5月26日,当景区的游客已经进入梦乡,斯那定珠在景区员工的百人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到这句话。
      这里世代居住的藏族同胞笃信,香巴拉的传说就是“巴拉格宗”的传说,而“巴拉格宗”就是有求必应的地方。随着景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将在不久的将来再修建一座达五星级接待标准的藏式酒店,以及大型的温泉度假中心。2012年的4月,先天定位高端的“巴拉格宗”景区,在已经获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础上,又获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这也意味着对景区进行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将成为巴拉格宗双线并举的新轨迹。
      基于对这片峡谷热土的深情厚意,斯那定珠的景区开发、经营,有着不与寻常的远见卓识。“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领略峡谷的自然风光,感受上千年原始原味的传统民族文化。但是我们对游客数量有相应的控制,毕竟世界自然遗产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从长远来看,一定要贯彻保护性、控制性地开发。”
      这种与其他风景名胜区背道而驰的理念,一度让斯那定珠和他热爱的“巴拉格宗”成为行业热议的“异类”。“看着今天的景区,我依然时常回忆起儿时的巴拉格宗。田间、地头、树林、溪流和母亲劳作时淳朴的笑容。我希望若干年后的巴拉格宗,依然能够保持这种近乎原始的风貌和人文气息。”今天,对汉话和汉文化越来越熟练运用的斯那定珠,已经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藏族儿女视角,在旅游行业和文化领域独立地“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是这种理念的强力支撑,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斯那定珠几度顶住压力,回绝与某企业联手在峡谷中修建水电站。也正是这种秉持传统的保护理念,让我们能在港区河道中,依然能看到在万仞绝壁上老去的高山林木,匍匐倒在静静的溪流中,等待生命的再一次轮回。也能看到鸟儿,在叶樱桃树上不动声色地啄食野果,为峡谷中的林木散播生命的种子。
      “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梦想已经实现,现在我有了更大的梦想,就是要把家乡打造成为比肩美国黄石公园、中国九寨沟模式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胜地,把家乡的美景展现在更多的世人面前。”
      开元始求治,贤哲劳梦想,斯那定珠,继续在路上。

    推荐访问:开山 后裔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