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回味无穷小比喻,意味深长大主题 意味深长的近义词是回味无穷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5 04:47:43 点击:

      摘要: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师在讲比喻的作用时,一般都是沿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说法,认为比喻就三种作用。其实这种说法大大地削弱了比喻的作用,这在分析文本特别是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及文章主旨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将从10个方面对比喻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比喻 作用 意蕴深远
      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在《比喻新论》(聂炎著)序言中曾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语言的历史有多长,比喻的历史就有多长。比喻是人类童年期的产物,是潜意识思维这棵树上的艳丽花朵。”比喻是生活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文学语言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所以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都把比喻作为重要的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而各级各类试题中,以比喻为考查目的的试题也是必考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
      新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比喻,与其他修辞一样,都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并且比喻又是其中最基本的,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一个小小的比喻,如果我们能细细去品味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意蕴是深远的。但是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提到比喻的作用时,一般都是沿用《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上的说法: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专题“给语言绣上几道花边儿”的资料链接中有一篇关于“比喻”修辞的专题介绍。文章谈到:
      比喻的主要作用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其实,比喻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能就手边现有的语文教材,把文本中精妙的比喻拿出来好好玩味一番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比喻这种最基本的修辞手法真是回味无穷,越品越浓。
      结合不同的文本,我把比喻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种:
      1.描绘事物特征
      写作者运用比喻通过对描写对象的描绘,使阅读者在脑中生动形象地再现本事物的特征,从而鲜明地表达阅读者对描写对象的爱憎好恶等情感。如: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在作者眼中,那厚实的大地就是一个黑女,晨霜就是黑女脸上的脂粉。这个比喻既通俗又富有诗意。作者把冬天早晨在闲适中起床后推门看到的江南冬天的景色传神地呈现给了阅读者,很好地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特点——黑色厚重的大地上,醒目地铺着一层厚厚的晨霜。语言既幽默又不失典雅。
      2.刻画人物形象
      运用比喻,能很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从而寄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
      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他”扑在“我”脖子上,像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这是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能再次得到父爱、得到家庭温暖时的狂喜啊!作者把小孩的叫声比作鸟的叫声,不仅写出了小孩的叫声之大之响之尖,更是极好地展现了小孩的狂喜心情,从而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此类比喻不仅能用在小说和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同样也适用于对主要人物进行评说的论说类文本中。如: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里,恩格斯化大为小,把敌人对马克思的诬蔑和危害,称为“蛛丝”,很好地突显了马克思对各国政府对他的驱逐,资产者对他的竞相诽谤、诅咒的蔑视和无畏。马克思能把它当成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应该有怎样的气度和胆量啊!恩格斯对马克思又是何等的敬佩啊!
      3.表达作者情感
      文学作品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情感的,或显或隐,或直接表达,或蕴含在具体意象中。比喻本身就具有情感性。钱钟书曾说,我们在欣赏比喻的时候,应当更多地去领会比喻的“情感价值”,不要执着比喻的“观感价值”。(钱钟书《管锥编》106页)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在标题中,作者把“紫藤萝”比喻成“瀑布”,正是基于两者的相似点——壮美、有活力、充满生机。作者借助于这一比喻寄托了自己在经历了那个疯狂的特殊年代和亲人病故后的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深刻含义,正是通过对比喻情感的把握才得出来的。再如: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正是通过眼前的景,即景抒情,把自己比作浩渺天地间一只孤苦伶仃的沙鸥,很好地表达了杜甫晚年的孤苦之情。
      4.展现作品风格
      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很好地体现作品的语言风格。所以,品味比喻的过程,同时就是鉴赏作者语言风格的过程。如: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它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作者就是通过夸张式的比喻,使语言幽默、风趣、俏皮,同时又暗含讽刺,浓重地渲染了悲剧故事中的喜剧色彩,这样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这就是欧·亨利小说的语言风格——“含泪的微笑”。
      5.蕴涵生活哲理
      一个好的比喻,还能蕴涵深刻的生活哲理。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这是两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歌,诗人绝不仅仅是为写景而写诗,这两首诗都暗含了日常生活中的深刻道理。
      6.暗示作者审美情趣或审美倾向
      “人类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特别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所抱持的态度和看法的总称就是审美观。”(聂炎《比喻新论》)审美观会因为民族、时代、地域、个人的差异而有差异。作家的审美观正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来表现的,所以比喻能体现一个作家特有的审美观。如: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同上)
      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朱自清《绿》)
      ④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同上)
      以上句子都是出自朱自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喜欢用女子来比喻自然风景,因为他内心认为少女是美的象征,用“少女”这一意象能表达自然风物的美。这也就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了阴柔之美。
      他是一个好像东方建筑似的怪物,脊背像圆拱顶,两腿像弯曲的柱子。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
      以上这个比喻,如果我们从审美角度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在雨果的主观意识中,东方建筑乃至东方艺术就是怪物,是丑的象征,它是绝不能和西方艺术相比的。他有着很明显的排他心理,所以才会用东方建筑去修饰外貌其丑无比的伽西莫多。这就是雨果对东方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审美态度。
      此外,如果把同一时期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比喻具有它特有的个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这些也是解读比喻,全面把握文本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品味比喻这一修辞格,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比喻的作用是丰富多样的,比喻的意蕴是悠长的。作为阅读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品读,细心玩味,才能从这一朵小小的奇葩中发现一个奇妙的广阔天地。

    推荐访问:无穷小 意味深长 比喻 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