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人肉搜索:很强很暴力?] 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案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1 04:27:06 点击:

      提到网络搜索,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百度、Google,但事实上,目前网络上最具威力的搜索力量不是它们,而是汇集亿万网民力量的重量级武器――人肉搜索。“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如今可能要因为人肉搜索而改变。人肉搜索就好比一张“网络通缉令”,任何违背网民意愿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能成为无数网友的合力追缉对象,直至被搜索者的姓名、照片、手机、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配偶和子女等等相关信息逐一曝光,让地球人都知道。但由此而引发了诸多道德、法律问题,甚至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伤害。

       人肉搜索的勃兴逻辑

      闻 明:一次,某个网友的QQ号被盗,且遭到盗号者的勒索威胁。于是,一群充满正义感的网友开始了“福尔摩斯”的游戏,启动人肉搜索,找出了盗窃者的所有资料,包括手机号码。随后,网友们开始报复行动,不停地给此人打电话,发短信讨伐他。最后这个人终于受不了,求饶了,QQ号也被物归原主了。我从这次“人肉搜索”的胜利结局中收获了发掘真相与惩罚坏人的强烈喜悦。
      而人肉搜索也有很多技巧,整个搜索过程犹如拼图游戏,这也正是这种网络活动的乐趣所在。比如,我可以从你在BBS上面显示的IP地址上查出来你住在哪个宿舍,从你经常访问的板块判断出你是哪个学院的,家在哪个省等等。因为如果你是理学院的,就会经常到“理学院”板块逛一逛,如果你是河南人,你也会经常到“中原大地”的板块去看一看。当然,如果是更详细的信息,那就要发动很多人一起来找了,最终能把你的电话、学号、专业等等全部查出来。人肉搜索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潘永健:一个比较典型的人肉搜索,就是网上先发出一个“通缉令”,引起大量网友响应,大家如同“狼群”一样,嗅出各种线索,群起而攻之,让这个人无所遁形、无处藏身,只能自己跳出来认错,哀求大家饶恕。
      人肉搜索可能从法律上来说不一定合法,但很多时候也是维护正义的一种行为。人肉搜索是网络优势的体现,这是一种不可控的自由。拼命地去曝别人的隐私其实就是为了正义。很多时候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让人感到气愤,之所以要把他找出来就是想给他点教训。

      齐向东:搜索是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最大需求之一,搜索引擎的排序推荐结果对于商业公司来说有巨大的利益,人肉搜索是搜索引擎的版本之一,这就是人肉搜索背后的商业逻辑。
      从社会层面看,人们的正义感、泄愤欲和窥私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热衷追求一些事件和人物的真相、隐私,互联网社区为人们寻找知情人并通过知情人把这些真相、隐私公布于众提供了可能。尤其是BBS成了人们发布追杀令、翻隐私的最佳平台。

      姜奇平:以往我们过于夸大了技术的力量,实际上机器所能做的工作仍然有限。在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搜索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把人的潜能调动起来,弥补机器搜索的不足,无疑是技术层面人肉搜索能够兴起的内因。

       人肉搜索能否进行道德审判?

      唐希节:网民成为“网络义务警察”,人肉搜索迅速兴起,被用来惩罚犯下婚外恋、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当事人。事实上,人肉搜索承担大众道德批判功能的事例并不少。两年前,中国网民就曾通过人肉搜索搜寻到“虐猫事件”的当事人,群起而攻之,最终令其道歉。有媒体表示:“受害者是一只猫,目前国内无任何法律可以援引保护它们,警方也不可能插手这类事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求助于网络―――至少可以通过民间力量来谴责和惩罚这些现象。”
      随着互联网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强化,由道德“自律”和律法“他律”等组成的传统社会约束内容,逐渐加入了新的内涵,其中包括以“网络批判”为特征的“网律”,“人肉搜索”即其表现形式之一。

      于国富:理论上来看,人肉搜索不应当包含道德审判在内,因为那已经不是搜索,而是鉴定了。但是实践中,搜索往往和鉴别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各方应当坚持基本的行为底线,那就是,不能够通过这种行为模式侵害任何人的合法权益,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和强制性的规定,否则,就是违规、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解 萍:某一天,你的手机突然被多个陌生人骚扰,众多可能的原因中不排除这一个:你也许中了“人肉搜索”的招了。
      如同一个硬币有两面的道理,当你享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时,感觉很好;而当你被“人肉搜索”当作“人肉”搜索的时候,感觉可能很不妙。同样的道理,当“人肉搜索”为大众道德批判提供平台时,它本身也可能成为大众道德批判的对象。
      倚天剑也好,屠龙刀也罢,本身都只是兵器。正义的人用了,它们就斩妖降魔;邪恶的人用了,它们就沦为“凶器”。刀无错,错在人。人肉搜索的道理大抵如此。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

      杨明英:客观地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义感让网友们发起了人肉搜索。比如,“周老虎”事件之所以成为一次人肉搜索的总动员,就是因为它挑战了社会的公信力。四川大地震期间,多家大型网站推出的地震寻亲板块,则使人肉搜索彰显人性光辉。但长久以来,人肉搜索并没有太好的名声,人们对它的诟病大多集中在其侵犯当事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的客观事实,及充盈其间的怒气、戾气和霸道,这些对当事人名誉和心理的伤害,在客观上形成了“网络暴力”。

      余 海:在大量人肉搜索事件当中,网络侦探们已经超越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侵犯当事人隐私权,而人肉搜索的衍生产品往往是威胁、中伤、暴露隐私等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精神伤害的违法行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发展。

      陈小中:人肉搜索如何发挥正面作用,“周老虎”事件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网友拿出实证精神与纸老虎斗争,通过搜寻与拼装,交叉与验证,不断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真相。网民的务实理性让我们看到人肉搜索的成长契机,也看到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实质进步。时代的进步总在悄然中发生,勇于探索、矫正和发展公民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将推动社会最终走向开阔之境。

      非洛克:人肉搜索目前普遍存在着“过火”现象,尤其是与恶骂、骚扰等行为结合起来。多数情况下,人肉搜索很难摆脱人为诱导后的偏听、偏信、偏为,从而成为“多数人的暴政”;人肉搜索用发布追杀令、曝光他人隐私等行为,异变成“个人泄愤”甚至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窥私工具……
      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个人隐私的曝光,面对人肉搜索的异化,我们却是“有心无力”。在现实社会中,要是有哪一个人无意中犯了错或根本没犯错,被人下了“通缉令”,或被人将自己的姓名、身份、地址等个人隐私张贴在公告栏上,这个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到法院去告这个诽谤、侮辱和伤害自己的人。可是在网络上,当一个无辜的人被人肉搜索“伤害”之后,他又能怎样呢?
      网络是开放自由的。但“自由是能够做任何无害于他人的事情”,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对言论自由的规定和保护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言论自由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任何谩骂、侮辱甚至人身攻击的言论,并不是我们渴望的“自由”,其并不能证明人类文明的进步,更不可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编辑 / 先宏明 xhmtt@163.com

    推荐访问:很强 人肉 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