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地主制经济的变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2 21:55:03 点击: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抑制了地主制经济规模的扩张,但并未能促使其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向转化。地主阶级通过租佃制和高利贷剥夺农民的生产剩余,转而投向城市部门。农业部门缺乏积累与投入,技术进步停滞,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这不仅削弱了农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也使广大地主顽固地坚持租佃制经营,反映出中国地主制经济与农村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实践表明,只有彻底摧毁地主制经济,中国农村经济才有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城市化;地主制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研究”(12BZS059)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3-0113-06
      一、引言
      关于旧中国地主制经济的特点,已有广泛讨论。第一种观点强调中国地主制经济的封建性。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地主租佃制经济在唐宋以后逐步得到确立,地主和农民近似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主体,租佃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的社会经济结构,实际上是政治权力、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综合体,因此具有很大的融通性,显示出“弹性”的特征。③ 近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使地主制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种看法是封建地主制经济在近代趋向衰落。④ 相反的观点是封建地主制经济仍在农村占据统治地位。⑤
      本文的重点是考察城市化进程对地主制经济的影响。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也有初步探讨。⑥ 近代中国工业与城市部门的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关于旧中国地主制经济的特点及其变化,需要结合工业及城市部门的影响加以分析。以往研究虽有涉及,但是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征缺乏辨析,因此,城市化进程对地主制经济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十分清晰的说明,以致人们对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状况莫衷一是。本文拟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中心,进一步考察近代工业与城市化对地主经济的影响,并希望能对旧中国地主经济的特点有所辨明。
      二、工业化与社会动荡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
      据美国学者斯金纳尔估计,1843—1894年,中国城镇人口从2072万增至2351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1%增至6%。从1894—1949年,城镇人口从2351万增至5765万,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6%增至10.6%。在长达近11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为5.5个百分点的增长。⑦
      德怀特·珀金斯认为,1900—1910年,中国城市人口数(不含香港)1464万人,1938年为2456万人,1953年为4753万人。⑧据卜凯调查,1929—1933年间,中国城市人口约占10%;市镇人口约占11%,村庄人口约占79%。⑨ 刘大中和叶孔嘉对1933年人口的职业分布作过详细估计。1933年,全国就业人口为2.5921亿,其中2.0491亿人即79%从事农业;5430万人(包括一定比例从事双重职业人口)即21%在非农部门就业。总人口中,有73%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家庭里,27%为非农家庭成员。⑩
      从1912年至1949年,中国人口几乎以1%的年平均率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可能达到2%。{11} 20世纪中叶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以东北最高,在20%左右;广东、江苏等10余省在10%以上;其余在10%以下。{12}
      近代中国城市化有两个动力源泉:一是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化,一是社会动荡所导致的城市化。
      19世纪80年代,农业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6.79%,非农业占33.21%。非农业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贸易、金融等。不过这时的制造业,几乎全是手工业。{13}
      19世紀末期,小型的近代工业部门出现。1894年前,商办和官办工厂合计108家,资本1.8亿元,雇佣工人约8万人。{14} 1913年中国工厂数698家,资本3.3亿元,雇佣工人27万人。{15} 1920年,中国工厂数1759家,资本约5亿元,工人约56万人。{16} 1933年,中资工厂数3167家,雇佣职工55万人,总产值约14亿元。{17} 到1943年,在大后方有工厂3758家,工人24万余人。{18}
      在中国近代工业经济中,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外资部门。{19} 巫宝三推算,1933年工厂总数为3841家(中资3167家,外资674家),雇佣工人73万余名,总产值约22亿。在计入满洲工业发展数据后,刘大中和叶孔嘉推算出1933年工业产值超过26亿,雇佣工人超过107万。{20} 1937年中国工业资本38亿,其中中国资本约10亿,占26%,外资资本约28亿,占74%。{21}
      在中国工业制造中,手工业制造要超过工厂工业制造。1933年,工业制造净值约为19亿元,其中手工业净值约为14亿元,约占工业制造净值的72%。{22}
      从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工业明显扩大(1912—1920年,13.4%),随后是1921—1922年的战后衰退;从1923—1936年,平均增长率为8.7%;1912—1942年为8.4%; 1912—194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5.6%。{23}
      根据刘一叶的估计,1933年国内生产净值为288.6亿元,其中农业净值187.6亿元,约占65%;非农部门净值101亿,约占35%。{24}
      在工业与城市部门就业的工人,其工资水平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25} 近代工业与城市化进程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有了新的变化。
      1922年江苏等5省9县,南方省份农村离村率约为3.85%,北方省份农民离村率为5.49%。{26} 离村农民流动的方向,一是往西北、东北新垦区流动{27};一是流徙海外{28};一是流入城市。

    推荐访问:城市化 地主 进程 变化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