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比神更伟大,比魔鬼更罪恶是 凄美的淑女,罪恶的魔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40:42 点击: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作品包含多重主题,最常见的是反映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现实,及美国南方白人妇女受到男权压抑的现实。种族歧视是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是上帝已经抛弃了的罪孽深重的人。白人妇女虽然皮肤是白的,但同样也是被上帝抛弃了的罪孽深重的人。她们受到的精神压迫远远多于黑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和《干旱的九月》是福克纳著名的两个短篇小说,收录在193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这十三篇》。本文拟通过分析福克纳两个短篇小说中的两个悲惨的淑女形象,来探讨福克纳小说中淑女崇拜主题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根源。
      
      一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怪异而又悲怆的淑女爱米丽的故事。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去世了,全镇的人要么怀着敬慕的心情,要么带着好奇心去送葬。爱米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故事说:爱米丽从小受到父亲不正常的爱护,父亲总是把青年男子统统赶跑,使得爱米丽三十出头还孤身一人。父亲去世后,北方男子荷默・伯隆来到她的身边,她不顾格里尔生家族的门第和尊严,与他恋爱,尽管受到世俗的攻击,她却尽情享受爱的甜蜜。然而,荷默・伯隆却无意与之结婚。随着筑路工程的完工,伯隆准备弃爱米丽而去。而爱米丽小姐渴望永远和伯隆在一起,便将自己心爱的人毒死。伯隆死后,爱米丽小姐将自己封闭起来,伴随着伯隆的尸体度过了自己后半生的40多年。
      爱米丽的怪异性格决定了她悲怆盼淑女形象。她出生于一个贵族之家,但乖僻乖张,是一个性格变态的人物,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比如,她固执地拒绝纳税,并让官员们去找已经去世近十年的沙多里斯上校:父亲死后,她固执地拒绝处理父亲的尸体,后来又将情人伯隆杀死并与伯隆的尸体相拥共眠,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等。
      从西方社会发展史来看,美国南方人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是“骑士精神”和“淑女风范”。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它刻意把女性培养成从属的性别、女性准备做的一切,都是准备奉献自己,去找一个丈夫、适应家庭、生儿育女。对抗的结果总是女性遭到毁灭性的结局。爱米丽就是这样一个清教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诞生、成长、老去的。
      《干旱的九月》讲述了一个怪诞而又惊悚的淑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发生在杰弗逊镇上的一起谋杀案:白人老处女米妮・库柏,其心灵被压制的欲望所扭曲,制造了被黑人威尔・梅耶斯强奸的流言;同时,以麦克莱顿为首的白人不求真相,以此为借口杀害了这个无辜的黑人。
      这个简单而又触目惊心的故事实则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天父神话的类型学意义。南方根深蒂固的正统基督教是天父神话的宗教。基督教经文《圣经》就是男神崇拜的纲领。《旧约》虽然没有言明耶和华的性别,但学者们都认为他是一个男性神;《新约》则明确标称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父亲神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基督教的神话中心。同样,创世纪神话中,是耶和华用语言创造了世界,住在天上,取代了上古时代地母孕育万物的神话,而人类的堕落也因夏娃经不住诱惑,偷吃禁果,与亚当一起被逐出伊甸乐园。后来的基督教吸收了这一希伯来的创世说,继续运用宗教枷锁来维持女人的从属地位。基督教认为妇女是肉欲、性欲和死亡的代表,妇女更接近自然,倚重感性,缺乏理性,而男人是头脑、理性和智慧的代表。老处女米妮・库柏就是在这种男权主导的宗教压迫下,才引起了悲剧的萌芽,她以为自己能挣脱宗教的枷锁,获得心灵欲望的愉悦。但是事态却在男权主导的宗教宗法制度下向另一方面发展,无辜的黑人威尔・梅耶斯被处死。面对最后的结局,她的心灵恐怕要背负更大的枷锁。
      
      二
      
      福克纳的作品中大胆地创新表现手法,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思想深度,“描写一个年老垂死的世界”,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南方旧体制腐朽没落的根源,无情地批判了压抑和摧残人性的清教主义、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表现了身处历史变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
      宗教是美国南方人精神危机的根源。福克纳小说描写的时代是他所处的时代,具体的讲,就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那个时代,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势力,主宰着整个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着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尔文主义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派别,它一方面要求对社会进行激烈改革,强调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又僵硬地信奉原罪和命运生前决定的教义,压制人的欲望,谴责任何形式的娱乐和享受。这种教义具有严厉而毫不宽容的特质,是《旧约》中那个不断惩罚的“部落之神”。美国南方人信奉的就是这样一个严厉而僵化了的上帝,生活中的“享受被等同于罪恶”,生活成了人们“自己把自己不断地钉在十字架上的过程”。
      在这样的宗教体系下,在福克纳小说中,上帝被描绘成白人的形象,上帝的选民在19世纪的美国南方也被置换为白人。在清教徒远移美洲后,北美的白人意识逐渐进入了它与统治欲、征服欲或虐待欲结合的时期,其目标指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人和黑人。为了进一步巩固奴隶制度,白人千方百计地寻找理由,最终在《圣经》中找到了依据,他们要黑人相信:白人才是上帝的选民,你们是上帝的弃儿。在南方,黑皮肤也不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符号,在白人优于黑人的神话中,黑人永远与“邪恶”、“罪孽”、“死亡”相联系(梁晓冬,114)。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积淀在所有南方人的心中,不论男人、女人、白人,甚至包括黑人自己。
      淑女崇拜便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突出表现。《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对淑女的崇拜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以致是一种对淑女崇拜的反叛。传统化身的父亲死后,“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这形象十分的干净利落,决不拖泥带水:为了抓住将逝的美好年华,她投入恋爱,对象不是别人,是“用不堪入耳的话骂黑鬼”、常在广场上人群中呵呵哈哈大笑。她和意中人很快驾车出游,十分地醒目招摇;她把头抬得高高,人们深信她己堕落时更是如此,表明她毫不在乎;她无视法律,坚持要买砒霜而不肯说出目的,而这目的却是要毒死背叛她的爱人,而并非像人们所乐于猜想的那样,自我放弃,服毒自杀;她自己独自准备结婚用品,包括男人睡衣在内等等,她以她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做出如此诸般非南方淑女的行为,她的沉着冷静、不动声色,让世人折服,以至于人们的态度大变,从希望她的堂姐妹说服她(不和荷默交往)转变为暗中帮她踢开这一对堂姐妹。爱米丽态度坚决,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顶住代表男性声音的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决心同荷默白头偕老。她的生活本已捉襟见肘,却不惜一切为荷默订购了一套银制洗浴用具和全套男式服装,还精心布置了准备结婚的新房。面对爱人对她始乱终弃,她这样一位名门淑女,面临崩溃性的结局。在南方妇道观熏陶下的人们眼中,她除了自杀,别无选择。然而,她拒绝完全屈服于命运的安 排。同样选择了内在沉着的反叛,暗杀了背叛她的爱人,并将他的尸体封存,永远陪伴在她身边,让她的爱情获得了重生,反叛了世俗的安排。此后“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出现在大街上”,等到再见到她的时候,三十多岁的爱米丽“头发也已花白”。爱米莉执著地眷恋着南方的淑女崇拜,但又下意识地进行了沉着冷静的反叛。爱米丽多年守候着荷默的尸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经常抚摩银制用具上荷默的名字等诸多细节,正是爱米丽的“哀莫大于心死”最高程度的疯狂的体现。
      淑女崇拜是清教徒在美国南方建立的“白人高贵、黑人低贱”的种族神话。这种神话成为《干旱的九月》中米妮小姐选择黑人作为自己流言的男主角的心理动机。显然,整个社会都相信黑人是作恶的根源比相信白人更为容易,也更能令人接受。美国南北战争过后,因为当时黑人已经很少,而南方白人在战场上遭受的绝望和挫折,促使他们丧心病狂地对黑人进行私刑报复,释放心中的压抑情绪,一旦找到借口,便进行疯狂的暴行。没能给黑人威尔留下说话的余地,他的话语权被那些“正义”的白人彻底剥夺。因为对麦克莱顿等人来说,黑皮肤就是犯罪的证据,正因为如此,白人所炮制的流言比事实更可信,仿佛黑人威尔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无声的黑人群体,不管他是威尔或是别的什么人,只要是黑人,对大部分白人来说,这种流言就成了事实。同样,在南方,黑人是不值得同情与相信的,谁要是与他们扯上关系,就会被冠以“亲黑鬼”的坏名声。在流言伊始,唯一代表理性声音的理发师霍克肖,在追求事实真相所表现出的耐心与毅力与那些带有种族偏见的人的浮躁情绪形成鲜明对比,但很快,他就被冠以“喜欢黑鬼子”这样的称呼。在南方,这称呼比追求事实和正义严重得多(庞旭,58)。以致最后麦克莱顿号召大家一起去“主持正义”时,他们都先后加入了他的行列。最后,麦克莱顿等人在月光下,黑暗中,载着威尔消失在风沙中,对黑人动用了私刑。黑人被当作做造成南方旧秩序混乱、崩溃的邪恶根源,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替罪羊。黑人的命运是悲惨的,是令后人同情的。南方妇女的命运同样也是悲惨的,但是她们的命运却是令后人在同情的同时,也产生悲愤之情。她们的悲剧命运被男权社会玩弄于股掌之间,她们还要充当男权社会玩弄黑人的工具。她们名义上是在树立淑女形象,实际是在成为男权社会统治社会、取乐社会的工具。这是西方两三百年时间就形成的意识形态。这种传统作为一种无意识根植于每一个南方人心中,成为南方淑女神话的思想意识资源。在具有这种普遍心理的南方,女性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或者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到她们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人需求。
      
      三
      
      福克纳深谙,美国南方淑女神话是以男性白人的要求来规范女性。《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令人窒息、扼腕长叹的谋杀,《干旱的九月》里面那幅迫害黑人的血腥画面更是向读者展现了基督教博爱观的虚假性。
      由于生活与创作的独特的南方背景,福克纳被评论家界定为“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作家”。但是,“他从来未把宣扬基督教教义作为自己创作的目的。他对美国南方那些信奉加尔文主义的形形色色的教派的严厉批判也决非是对上帝的亵渎”(肖明翰,117)。
      福克纳以个人之力,对南方根深蒂固的宗教和历史文化似乎无能为力,但是他用如椽大笔将这些文化描绘出来,淑女崇拜主题便是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希望他塑造的淑女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他笔下的淑女具有凄美的形象,罪恶的灵魂。但是读者也无须太绝望,福克纳在《干旱的九月》的结尾处用那轮悬挂天空的明月就给人以希望的无限遐想。这轮明月并不是有些论者所认为的犹如基督教“上帝的眼睛”,“代表着人们心之向往、魂之皈依的天堂世界”(梁晓冬,116-117),相反,它可能是作者心中温柔善良的女性神祗。自远古以来,月亮大都被看成是女性的化身,美丽、温柔、富有同情心和生命力。福克纳在最血腥的场景上安排一轮盈盈明月,明月溢出的圣洁光亮虽然无法阻挡残酷的现实,但它以强烈的对照,以无声的图画反抗着。

    推荐访问:凄美 罪恶 淑女 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