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女人二婚就是死路一条 惠东女人的前生后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4 04:51:45 点击:

      其 一      是巧合,还是自己的感觉有问题,多次到崇武,都没有看到蔚蓝色,只有阴云密布下汹涌的海浪,天不清,海也就呈现愤怒的灰蓝色,高耸的岩岸乌褐,锁着动荡不安的海湾,风呼呼地叫,浪激长空,迸出雪白的浪花。
      涛声环抱的古城,环抱着一个低洼的古镇。
      这里的城墙五脏俱全,原始而粗犷地俯视礁石丛生,怒涛滚滚的海面,退潮时分,多情的港湾依然是激情万丈。只有在夜色笼罩下,古城墙上高耸的灯塔有时晕化着淡淡的雾,白纱一般笼着娟秀的曲线毕露的漫长沙滩,这才呈现出一抹神秘的恬静,远处依旧涛声隐隐,无风也起三尺浪。
      这就是著名的海岬风浪。
      多年前到此地游玩,是多云多风的天气,土公路上刮起火烫的尘土,所有的人都去了海滩,司机把头缩在方向盘上睡觉,多嘴问了一句,他气咻咻地说:有什么好玩的,难道厦门没有海?纯粹是农村嘛。
      好像来农村是天大的委屈。
      这是某国营大厂的一次文学活动,当时好像还给他们的文学社上过一课,严格地说,当时的崇武看上去的确是一个古朴的渔村,说镇也嫌小了,狭小的石板路于村中曲折迂回,镇中一截稍阔的街,卖的都是海货,小小饭馆煮的是鱼签,鱼丸,没有多少青菜,半岛上除了木麻黄,似乎连相思树也不多,印象中没有水灵灵的绿色,只有阴天下的黄沙、特别剽悍的海浪和浑然天成的礁石,这是闽南沿海典型的石蛋地貌,诗人画家们表现过多次的海岬女结实而敦厚,花头巾下的面颊柔嫩雪白,擅长粗重的劳作却似乎特别爱美,当时感觉崇武街上最多的店铺是理发店,很特别地,都挂着一嘟噜一嘟噜乌黑的假发,发梢打着鲜艳的蝴蝶结。
      当时路口有几家石雕厂,似乎规模都不算太大。
      第二次到崇武,车行驶的就已经是类似高速公路的大道,举目望去,楼房林立,到处是闪闪的铝合金门窗,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城镇,一个挨一个的石雕厂规模之大,产品种类之丰富,技巧之娴熟,已非昔日可比,五年而已,居然变化如此巨大,令人瞠目结舌,那是1997年,到崇武参加惠东女子李丽玉的作品研讨会,与会者每人发一只乌青的影雕,记得那天蒋维新先生坐在我身边喝酒,每喝一杯汇报一次,那天他大概喝了三十多杯白酒,他们的酒量与喝法都让我吃惊。
      崇武的沙性的土地是贫瘠的,但那几亿年前业已凝结的无数的花岗岩,那千百年来海岬人赖以为生的无边的大海,现在和将来都肯定是无价的宝贝。
      但那天令我十分伤感的是:大家都在津津乐道某艺术家在礁岩上的“雕刻”,该艺术家叫什么名字,我想自己是一辈子都记不住的,他雕刻的效果据说是让象形的岩石更加象形,我想自己可能神经过敏吧,因为自己不喜欢竟然心痛难忍,泪都快下来了!那自然雄浑的礁石经过人的阉割而象形而奴性,我是看也不要去看的!!
      第三次到崇武是陪剑冰君,那天同行的还有陈志泽先生和潇琴,时间很仓促,参观了一个群众自发修筑的供奉解放军的庙宇,庙其实很简陋,但修筑者和管理者的笑容十分纯朴,记得那天替他们拍了不少照片,其中有潇琴扮惠东女子与剑冰君的合影,大家都没有去看那些象形的“艺术”,但礁石上,沙滩上,到处都是“富起来”人捐献的石雕,多半是古典小说里的人物,做工有些粗糙,密密麻麻惨不忍睹,第一次到崇武看到的天然风貌消失殆尽―――
      真是让人无法言说!
      
      其 二
      
      后来无数次去崇武,多半都是蜻蜓点水,有事儿办事,没事儿站在海边看浪,或者逛逛菜市场,古城早就圈起来了,是要收钱的旅游点了,于是我一次也没有进去过,倒不是钱的问题,问题是圈起来的东西还有什么可看的?!去年老弟回国开会,台风天,我们一样没有进城,我们仨就站在离古城有些距离的海岸边看那滔天巨浪,偶尔被狂风弄得踉踉跄跄,彼此大笑!后来想想,这样的时刻,其实很宝贵。
      现在从惠安到崇武永远不会迷路了,鲜明的标志是路边的石雕,有一些作品应该是仿了名家,因为机制而不算太走样,一些东西还是耐看的,当然主题排列有些奇怪,这种奇怪却不至于让人恶心了―――大概是经过调理的,调理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政府的瞎指挥会坏事儿,百姓一厢情愿的热情也常常要坏事儿!
      路很好,现在泉州地区的路都很好,从光滑宽阔的路面可以看出这个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崇武现在经济恐怕主要靠石雕,渔业可能已经退居二线,老Q没来过崇武,原想进古城看看,车开到门边,胃口却让骑摩托车的皮条客败坏了,从他们猴急的神态可以想见里头一定没什么可看的!
      周日已经这样,其他时间可想而知。
      去菜市场,卖主多半是女性,几个戴头巾的中年妇女嘻笑着叫我买鱼,然后说要让我拍照,说拍了照可以参加国际展览……她们倒是与国际“接轨”了!可是她们的服饰并不典型,我猜她们是崇武镇人,历史上崇武人与城外的惠东女人向来就有些差异,镇上人服饰与惠安城没有太大差异,真正有差异是城外几个乡―――从门口进来两个鲜艳得十分虚假的“典型”―――是古城里与游人拍照的模特儿,轻浮流丽,有些像舞台妆,其实惠东女以前少有如此柔亮的颜色,她们的底色通常是深色,短促的蓝青色上衣,黑而且宽的汉装裤,土布的质地衬着鲜黄斗笠显得特别和谐、碎花头巾和粗硕的银腰带,任何时候都是淳朴动人的。据说除了极个别书香门第之女,历史上惠东女人是少有裹脚的,人称“粗足”,体力似乎比男人还好。
      我蹲下来买鱼,这款桃红杂鱼比刚才叫卖的要贵一倍,不过是大一点点,是卖鱼的妇人吸引了我的视线,她有些年纪了,典型的惠东女打扮,那传统的头饰尤其美丽,她说她是大�人,大�,紧紧靠着崇武镇,就在小�对面,小�和大�通常被认为是“不落夫家”奇异婚俗的集结地,今天小�去不成,去大�转转也好啊,我详细询问了她一番,她麻利地替我杀鱼,然后款款介绍烧法,我趁机拍摄,她的脾气可真好。
      车在大�村里转,古建筑群当然已经毁得差不多了,海边礁石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只拍到一窗古旧的砖雕,可女人的头饰可真漂亮,越老越漂亮,真迷人啊,上年纪的惠东妇人有穿纯黑衣服的习惯,纯黑的衣服衬着这些漂亮的头饰,不紧不慢在小巷里款款行走,引逗我不断下车,她们是多么靓丽啊,我想她们一定比我更不怕衰老!没有什么时间了,否则我会下来走路,走马观花是没有太多意思的。我决定找个时间到小�去,早就说要去的……
      
      其 三
      
      整个春节天都阴着脸,初五雾霾尤其浓重。
      去小�的路很好,公交车5分钟一班,到了净峰,街上惠东女子“经典”的装束多了起来,但以往经典的蓝地白花头巾似乎不见了,今年流行橙色,卖头巾的小伙子说,他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戴棉布头巾了,布头巾天然不伤皮肤!
      原本的头巾就是家织粗棉布,我想,绕了一圈,回到起点上了。
      买了他两方“流行色”,不禁莞尔,惠安因为海风酷烈还有其他因素,女人习惯了戴头巾的,不过,只有惠东戴花头巾,出了惠东,这头巾便转为颜色娇嫩的纯色,水红、嫩黄和天蓝都是常见的,这些纯色头巾多半是针织的,还带流苏,而我手里这两方惠东的头巾是机织鲜艳的棉布,简单车边,加上一丝金葱而已,成本低得不能再低了,再看看柜台上的头饰,大部分是塑料,想找一朵古朴的手制的金葱剪绒花,找不到了,就像穿纯黑衣服戴漂亮头饰的老年妇女越来越少一样,主要是这些东西大家不耐烦做了,净峰街上年轻女孩儿穿着已经很摩登,今天拍到的“惠东女”,都是上了年纪的妇人,偶尔会有一两个身材高挑肤色白晰的,也都在三十岁以上了!
      想必“不落夫家”的陋俗,早就没了吧。
      重男轻女曾经是闽南人的痼疾,溺婴恶习古来有之,但像惠东男女如此格格不入真是少见,以前这里女孩儿大概10岁就要订婚,12岁就出嫁了,男孩当然也很早结婚,迟订婚的男人常常找不到老婆,这可能与溺婴恶习有关,男女性比例严重失调!这里女孩儿出嫁“戴乌巾”,而不是喜庆的红盖头,她们甚至有一套黑礼服,也许你不信,但这是真的。李丽玉在9年前告诉我的,她在小说里写得很细!惠东妇人骂街,骂人笨,有一个词语令人忍俊不禁,传统的惠东女人忌悔与男人接触到了病态的地步,以前惠东女人结伴自杀率是很高的,说起来,惠东女人命苦,在娘家苦,在婆家也看不到希望!
      在惠东,男人完全不做农活,他们以干农活为耻,据说他们相信女子肩膀有力,长于负重,男人手臂有力,长于捕鱼和技术性较强的手工业,所以不但是农业,打地基、搬运泥土和砖瓦等重体力活儿也都是女人干的,男人做泥水匠、木匠、石匠等技术性强的工作。(乔健《惠安地区长住娘家婚俗的解释与再解释》)
      不落夫家习俗,大致是这样的:女孩儿接受包办婚姻嫁到夫家,婚后三天即回娘家长住,生育之后才能长住夫家,否则只在逢年过节才回夫家,面蒙乌巾,日落入房,日未出离开,而且还以不与夫君同居为荣,她们禁欲禁到几乎疯狂的地步!与自己的男人同居常常会引起“姐妹伴”的讥笑,这真是一个怪圈!以前的惠东女子,出嫁几十年与夫君相见不相识是常有的事儿,而不住夫家,不等于有了自己的自由,娘家的活要做,夫家的活儿也是要兼顾的,在夫家打短工或帮工白天去,晚上回,不得休息,吃的又只是番薯签之类的粗食。
      封建社会的贞洁观和粗陋的原始风俗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巨形的畸胎瘤,千百年来压得惠东女人喘不过气来,在她们严肃的一夫一妻制的生活中,生儿育女恐怕是惟一的目的,古怪的贞操观和古怪的禁欲生活却导致她们十年、二十年不生育,不生育就长住娘家,愈是长住娘家,就愈是没法生育!在娘家是劳动的工具,在婆家还是劳动的工具再加上生育工具,没有生育她们就只能是一分为二两头奔跑的“未成年人”!惠东女子的苦闷只能在姐妹伴里倾诉,据说惠东女子集体跳潭跳海自杀的风俗始于清代末年―――
      一方面,她们在精神上极度“厌恶”男人,另一方面,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哪怕男人是酒鬼,哪怕男人出外一辈子不回来……用陆昭环先生的话说“惠东的‘活寡妇’恐怕比世界上任何寡妇都要安份,她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得到慰藉,以无限量的克制自己和对生活爱情的无所奢求为荣,清教徒和修女也比不上她们的严谨!”
      以前不单是惠东,闽南女子一样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权利,所不同的是惠东女子常年累月从事群聚性的户外重体力劳动,女性的爱美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了她们独特而统一的服饰,没有权利受教育的惠东女孩,很早就参加劳动,十来岁就穿起“经典”服饰,她们是那样的强壮和辛劳―――
      现在的惠东女人,依然是强壮而辛劳,但偏僻的海岬的确不偏僻了,以前没来过小�,以为小�总比大�还要偏僻,就决定在净峰吃午饭,那颇为洁净的小饭馆里忙碌的全是女人,就像街上做生意的也全是女人一样!
      一个男人拎着一瓶丹凤高梁酒一包花生,叫了半碟菜,坐在我们对面,倒满一杯酒,迫不及待先汲一口,然后慢慢地剥花生米,这是真正的烧酒仙了,我们揣测着烧酒仙的身份,研究半天还是一头雾水―――在惠东有文化的多半是男人,里里外外都操劳的女人,通常是没有地位也无此闲情的。
      路上除了“小�专线”,还有一般在县城很常见的三轮“摩的”,司机和售票员大部分是穿“经典”服饰的惠东女人,这“经典”当然已经不经典了,轮廓还在,上衣还是短,有的是短短的皮衣,有的是鲜艳的毛背心,银腰带很细,细细地集股,看上去像银白的宽带,有的还戴鲜黄色斗笠,有的戴了安全帽,最滑稽是戴了耐克运动帽的……正月里她们都不闲着,在小�,女人们还是群集性活动,但穿着时髦年轻男女并肩而行已经是很正常了,我确认那丑陋的婚俗一去不复返了,无论如何,这是令人愉快的!
      一个镜头耐人寻味,母亲们带着儿女在街上走动,母亲传统,儿女现代,母子的神情都轻松愉快―――窄窄小路盘旋向上,然后通向海边,这里和崇武一样有一道古城墙,但所有的楼房都是新的,这里的经济看上去比大�好得多,这是来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臆想中小�要比大�原始,这可能与泉港区的兴起有关吧?或者跟现代养殖业有关,我说不清楚,现代化已经将传统拦腰截断了―――传统服饰的女子,站上悬崖上,似乎在指挥男人们拖鱼网翻晒;传统服饰的女子,用针车补鱼网,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渔网,这是网箱上的网!
      传统的渔业早就萎缩了―――脸色黧黑的老渔民,看上去还算快乐,他告诉我,老房子都被台风刮跑了,新房子没钱建!
      可我看这是新楼房最密集的村庄了,带着一点说不清的遗憾从小�出来,看到斗尾正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车站上,还有女人在卖虾姑之类的海鲜,这是男人自己讨的小海,她说。我买了她的东西,拍了她几张特写,她害羞地笑了,她有些年纪了,我想她年轻时一定很俊俏。
      【责任编辑 苏惠真】

    推荐访问:前生 后世 女人 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