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丽调”开篇《黛玉葬花》浅析|黛玉葬花图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3 04:33:42 点击: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艺术家徐丽仙,在“蒋调”、“徐调”基础上形成风格鲜明的流派唱腔“丽调”。初以柔和委婉,清丽深沉为特点。其旋律委婉动听、起伏有致,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因着表达内容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尤以情感浓郁、韵味隽永见长,由此决定了其最适宜表现的便是伤感哀怨之情。
      徐丽仙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被钱锦章收为养女,本姓徐,由养母教唱弹词及京戏、小曲。11岁起即随养母在茶楼、酒馆卖唱。15岁取艺名钱丽仙,与师姐拼档在浙江一带弹唱。徐丽仙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且文化水平有限,但她音乐天赋极高,又生性勤勉。晚清小说《老残游记》曾这样描述:“……这白妞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她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她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什么出奇,她就常到戏院里看戏,所有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她一听也就会唱……她又把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腔调,她都拿来装在这打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之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同样,徐丽仙也不断吸收戏曲、曲艺、民歌的旋律,增加了节奏的变化,发展出刚柔相济,清晰自然,声情并茂的“丽调”,本人也成为一代评弹名家。在开篇《黛玉葬花》中,徐丽仙一贯注重的以字制腔、以情带声的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在音乐伴奏上,除固有的琵琶、弦子之外,首、中、尾三次出现的古筝轻拨,以其幽远、古雅的音色,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丰富了开篇的音乐性,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一曲终了,―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与封建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美丽如花、洁身自好、秉性孤傲的绛珠仙子飘然眼前。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潇湘妃子悲春暮,手把花锄向园林。”开头四旬概述黛玉葬花的时间和缘由,定下开篇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样就给开篇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篇、引领下文的作用。前两句突出一个“愁”字,通过运用“比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谁愁?第三句一转,人物出现了,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在愁:她因春残花落而愁,委婉地流露出人物的孤寂悲愁之感。这四句唱腔设计以节奏舒缓为主,在演唱到“愁”和“悲”字时,徐丽仙运用了转腔加以强调修饰,一个手把花锄,颦眉纤弱,郁结着满腔愁绪的女子在深邃的意境中缓缓出场。
      从“才只是莺声细嫩”到“荷锄归去掩重门”是开篇的主体。在这里,人物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并非只有哀伤凄恻之情,其中分明还渗透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在痛苦伤感之中交织着抒愤述怀。俄罗斯著名的宗教哲学家谢苗・路德维果维奇・弗兰克曾经指出:“世界在形式上、宇宙论上的完善,并不是人的精神所需要、所追求的完善。在人们认识到自已是个性的情况下,在这种观念所要求的全部深度上,人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无家可归的,无处栖息的、孤独的。”徐丽仙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清晰而有层次地演绎了黛玉的内心情感:惜春――恼春――自怜――自怨。大观园的秀丽风景,非但未能使黛玉摆脱烦恼,反而使她联想到芳华褪尽之时的凄清。花开花落,本极平常,可对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多愁善感的黛玉来说,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她看来,满地落花俱是因为不堪遭受风刀霜剑而含恨自殒,因而怜春之情油然而生。然而,黛玉来园中的初衷原是为了解除愁绪,未料面对缤纷落英,愁绪更浓。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此时的黛玉,是一半儿怜春,一半儿恼春。继而由落花的命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桃李的枯萎凋谢,柳絮的飘飞零落,岂不是父母早亡、寄人篱下的自身的写照?黛玉之美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真是亦花亦人、人花交融。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心志高洁的黛玉是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借葬落花筑香冢之举,婉转地抒发了她不甘受人践踏的心怀。但茫茫前途又使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幽怨之感顿起。这是对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和不愿身陷污淖的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
      从这一主体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极为敏感,眼前‘春残花渐落’的衰败景象,自然会使她联想到自己日后‘红颜老去时’的凄惨境况。”黛玉以血泪为墨,以落花自况,感叹身世的凄凉,抒写了红消香断、花落人亡的哀愁悲愤。她不甘沉灭,向往美好爱情,追求幸福生活,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飞出封建家庭的牢笼,但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因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红楼梦》中的“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这段话是对黛玉幻灭意识的真实写照。在她面前“一切曾经诱惑我们和遮挡我们眼睛的偶像。都一个个毁灭了,一切粉饰和掩盖生命的帷幕都坠落在地,一切幻想都自己破灭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生命本身,是沉重和无意义的生命,等同于死亡和虚无的生命。”
      以上一大段,人物的内心感情十分丰富,所以徐丽仙在旋律设计上也是起伏跌宕,层层递进。评弹唱词一般以七言、五言为主,而这里“莺声细嫩,柳丝成荫……红绡香断,飞絮飘零”均为四言,因而她从人物塑造的需要出发,突破了原来“丽调”的唱腔框架,颇有建树地吸收其他曲艺和地方民歌的养料,把它们有机地融进评弹唱腔之中,大大丰富了评弹唱腔的旋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至“转眼芳华尽”句,又回到“丽调”特有的曲调幽美,韵味醇厚,行腔深沉隽永,缠绵凄切的演唱技法中,字字伤心,声声撩人。特别是演唱到“今朝花落依花葬,他年葬侬知是谁”时,感情的发展达到高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徐丽仙在演唱上把它处理得一波三折,若断若连,声音渐渐低沉以至歇拍中断,使曲调酣畅淋漓,跌岩有致,层次分明,达到“腔随意行,意自腔出”的境界。这样处理,以充沛的感情,唱出了黛玉面对落花片片而触景伤情的概叹以及无力抗争命运而不甘随波逐流的复杂心情。可以说,这一扣人心弦的停顿,蕴含着强劲有力的蓄势,紧紧抓住了听众。这种欲扬故抑的方式,既以入木三分的力度,体现了黛玉高洁孤傲、多愁善感的气质,又以一触即发的态势,逗引着听众焦灼期待的心弦,真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演唱“痴心总似我……荷锄归去掩重门”时,徐丽仙吸收了北方戏曲河南豫剧的某些音乐特征,她的唱腔中出现“升Fa”这个清角音,这是在传统弹词唱腔中所没有的,听起来颇有新意,给音乐增辉不少。
      总之,在《黛玉葬花》开篇中,徐丽仙融合了“蒋调”、“沈薛调”等多种流派唱腔,并吸收和借鉴戏曲、曲艺、民歌等合理因子,丰富了节奏变化,增加了伴奏乐器,既注重人物音乐形象的刻画,又着重气氛的烘托和意境的渲染。在谱曲、演唱技法上对弹词音乐均有较多突破及发展。加上表演者荡气回肠,感情浓烈的演唱,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悲剧人物,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不愧为徐丽仙出色的代表作品。

    推荐访问:开篇 浅析 黛玉 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