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新闻为何缺少有震撼力的细节|决断力的重要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45:45 点击:

      一次,我派一名年轻记者去采访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情况。原想这篇新闻应该写得较为出彩,因为农民土地入股是个新事物,这样农民一边腾出身来去企业上班领工资,一边还可坐收土地所带来的“租金”,增收之乐有谈的。过了几天后,这名记者将写好的稿子交上时,我一看,干巴巴的没什么“肉”,也没有新闻细节,有的只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喜笑颜开”之类,让人看了如同吃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问那名记者:“你到分红现场或是农民家里去了没有?”他“扑哧”一笑,连说没去,只是拿了镇里和村里的总结摘了一下。当时我感到一阵悲凉:这样的新闻连自己都不看,更不要说去感动读者了。
      纵观时下的众多媒体,类似鸡肋的新闻还真不少。为什么新闻作品会缺少富有震撼力的细节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不深入现场导致缺少震撼力细节
      细节是新闻重要的表述内容。具有震撼力的新闻细节,是对真实的新闻进行客观描述,生动地展现事件原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直观、形象地彰显新闻的内在意义。如此一来,就需要记者深入到采访第一线,到事件、事情发生的现场去,经过艰苦的采访,捕捉富有冲击力的新闻事实。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各新闻媒体新进的年轻记者较多,这些年轻记者大多都是“80后”,虽然年轻有朝气,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反映灵敏,可是缺乏社会阅历与艰苦工作的历练。另外,就是有些新闻媒体的考核机制有问题,只注重新闻的数量,不注重新闻的质量,造成了记者采写时的“急功近利”,只求篇数任务的完成,不求其他。而捕捉富于震撼力的新闻细节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怕吃苦,不愿到艰苦的新闻现场去,不愿去做深入细致的采访,那肯定是不会逮到“活鱼”的。笔者印象很深的一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说的是央视记者深入云南抗旱第一线,报道云南楚雄一个山区村民饮用水发生困难而山下背水的事。村民们肩扛马驮,打一次水,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需要走四个小时。当时有这么一段记者和背水者的对话:“听说你是这个村的村官?”“我是村党支部书记。”“你背的水有多重?”“50斤”“你们每天都从山下背水吗?”“每天两趟。”“你家一天能用100斤水吗?”“我不是给自己家背水,这桶水是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背的,他们几个也是,这几桶水老人们够用一天。”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多么富有新闻震撼力!让众多看了这则消息的观众潸然泪下,同时,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形象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鼓励年轻记者自觉在实践中磨砺和提高自己,2011年8月以来,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让广大年轻记者带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记者三问”, 深入基层第一线,15名记者蹲点联系15个村镇企业,60名采编人员结对联系60家社区,2名采编骨干下村(社区)挂职,因此涌现出一批富有震撼力细节的报道,如《“老板村”的新期待》、《嘉兴“两新”工程的秦山样本》、《羊儿啊,你价格慢些涨慢些涨》等好新闻,使读者读来感同身受,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可读性。
      语言运用不好导致缺少震撼力细节
      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事例,同样的一条新闻,由于写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同,写出的新闻作品就有了高下之分。而能否再现新闻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是其成败的重要原因。
      在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中,往往有一连串动人的新闻细节,它能将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场景、新闻背景中的特点与特色凸显出来,从而给人以动人心魄的力量,有时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反观一些新闻作品,本来是蛮好的新闻事实,记者也到了现场,可读起来却总是提不起神。所欠缺者在于这类报道所用的大多是叙述性的平直语言,事情虽然实事求是,可是缺少再现新闻细节的描写性语言,故而就缺乏生动。因为新闻细节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能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化”的体验,它放大了人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环境的细微特征,带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有篇通讯描述一位年逾花甲的瘦小老太太,在孙子遭到恶狼袭击的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镇定、果敢和坚毅的品格。在写到老太太看到孙子被恶狼扑倒在地时,撼人的新闻细节是这样写的:“见此情景,吴老太一下就扑到狼身上,双手死命地抱住狼,想把狼拖开。狼见有人来,放下小男孩,转而朝吴老太的手臂咬去。吴老太死不松手,拼命把狼往身底下压。无奈,吴老太身材瘦小,不但没有把狼压住,反而摔倒了。恶狼朝她脸上咬去,吴老太急忙用左臂去挡。狼一口咬住她的手臂,白森森的牙齿深深地扎进她的肉里,鲜血顿时染红了衣裳。吴老太用右手死死抓住狼的一条腿,防止它挣脱而伤害孙子。此时没有一个行人经过。吴老太想,我一定要救孙子的命。不知她哪儿来的一股力气,猛地用脚蹬地,顺着山势,将身体翻了过来……”作者用了大量动词再现新闻事件,其中“扑”、“ 死命地”、“ 抱”、“ 拖”、“ 咬”、“ 蹬”等词汇再现了老人和恶狼搏斗的惨烈,很多语言都具有可视性。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瘦弱老人为了保护孙子和恶狼殊死搏斗的过程,为她和孙子的命运而屏住了呼吸。新闻细节的震撼力也就油然而生。
      新闻事实平庸导致缺少震撼力细节
      成功的新闻细节描写,往往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之功效。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无能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十分重要,然而,也不是所有新闻事实都能写出具有震撼力效果的细节来,有些本身就比较平庸的事实,纵任你记者有三头六臂,除非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胡编乱造,否则也是撰写不出具有震撼力的新闻细节的。
      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没有通盘地考虑一下这条新闻到底有什么新闻价值?或者这条新闻的新意究竟在哪里?而是匆匆采访完后,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笔者以为,要使新闻细节有一定震撼力,前提条件是所采访的新闻事件本身要有一定的震撼力。因此,作为记者和所在的采访部负责人、新闻媒体领导等,都应参与到一些重大新闻的策划中,因为只有新闻选题准,才有好效果。
      1998年初,笔者发现嘉兴市区一些有权势的家长,每天用公家的小轿车送孩子上学。这不是一种利用职权来谋私的做法吗?笔者将曝光这一公车私用现象的想法与南湖晚报编辑部的领导谈了,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并给笔者出了不少点子。于是,笔者冒着严寒,连着5天在几所小学门前蹲候,来一部小车记一部车牌号码。最后在《南湖晚报》刊发了配照片的《坐着小车上学》一稿,社会震动很大。稿件见报之时,正是市“两会”召开之时,这组系列报道成为“两会”分组讨论时的热议问题。一些读者说,此报道最吸引他们眼球的,就是新闻中登出了七八辆公车号码,还如实登出了时间、地点、被采访的人怎样说等。此系列报道被评为浙江好新闻奖。2000年2月,嘉兴冶金机械厂的工人宋汉坤,为帮助邻居家开门,不慎从三楼掉下而摔成重伤。本报记者得悉此事后作了深入采访,发现有三个热点问题需要引导:一是宋汉坤一贯助人为乐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发扬的,但摔成重伤后有人竟认为这是他自找的事;二是高额的医药费无论是宋家还是单位,都无力承担,究竟该怎么办?三是邻里之间因医药费问题,被帮者有意回避,助人者有苦难言,这里有个社会公德的问题。编委会围绕着上面三个问题,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策划。首先发出了《好人不该流泪》一文,用宋汉坤助人为乐的感人细节,弘扬了见义勇为中华传统美德,之后又作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表示向这位好人学习,并发起了一个捐款活动,共捐得40多万元,解救了宋汉坤这位好人及他的全家,邻里之间由于舆论的正确引导和基层单位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和解,被帮方的态度也有了改变。这组报道获当年浙江好新闻二等奖。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推荐访问:震撼力 缺少 细节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