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试析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小说《贪婪》的语言艺术] 埃尔弗里德 耶利内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3:02 点击:

      摘要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因其作品独特的语言艺术而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对其小说《贪婪》中诡谲灵异的语言进行分析,以探究象征、隐喻、嘲讽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为这部小说所赋予的深刻内涵与内在的生命力。
      关键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贪婪》 语言 意象 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少数被称作德语‘散文语言大师’的现代德语作家。她的语言强劲凌厉,会产生一种很形象的‘语言雪崩’现象。阅读她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数不清的话语形式,如引用语,他人文本,虚构词汇,关联按语,自我议论,自我评论,自我改正,语词蒙太奇,突如其来地扯开,天外飞来的枝蔓,等等,组成了一种很难卒读但是高度刺激的文本意识流。”
      耶利内克的长篇小说《贪婪》(Gier)出版于2000年。在捧读《贪婪》这部作品时,读者不难领略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作者创作风格的独特,感受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痛心,以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失望。在耶利内克以前小说中所关注的大部分主题,在该作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对耶利内克小说《贪婪》中诡谲灵异语言的分析,来真正领会作者所赋予《贪婪》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与内在的生命力。
      
      一 隐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充满智慧的叙述策略。小说叙述的隐喻化倾向实际上是对写实叙述风貌的扭曲,这就要求叙述语言也相应变形。事实上,《贪婪》小说的标题就是耶利内克采用隐喻叙述策略的最佳例证,即“题旨隐喻”。在这部小说中,耶利内克成功突破了语言意义固定的局限性,令有限的语言蕴藉无限阐发的可能,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积极的创造与再创造。
      “Obwohl sie alle die Gabi zumindest vom Sehen gut kennen,sie ist ja hier aufgewachsen,kommt sie ihnen auf dem Foto fremd vor.[…]Eine vollkommen andre Seite zeigt sich hier,die man im Leben nicht bemerkt hat.Andrerseits ist ihnen so ein Aussehen aus den Zeitschriften[…]vollig vertraut,und auch da?茁 die Gabi mehr aus- als angezogen ist auf dem Foto,kommt ihnen normal vor,seit sie die Mattscheibe haben,also seit Jahrzehnten schon.
      “尽管他们全都从相貌上很熟悉佳比,因为她就是在这儿长大的,但他们还是觉得,她在照片上显得生疏。……这里显示出了一个人们在生活中没注意到的完全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他们已经从杂志上完全熟悉了这样一种相貌。……至于佳比在照片上几乎没穿什么衣服,他们倒觉得很正常,自从他们有了电视荧屏以后,总之,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了。”
      同汉语相比较,德语的词序相对来说要更为灵活、自由。德语词汇具有词形变化的特性。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主要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序只起辅助作用,因此德语词序就不如汉语那样固定。在这段文字中,耶利内克并没有墨守成法、因循蹈矩,而是尽情地玩弄着文字游戏。这些都是耶利内克在打破传统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也势必加大了读者在阅读理解方面的难度。“文体上特别有意义的是,习惯的词汇组合发生了变异;或者是通过同义词、不常用的变异,或者通过新的、想象不到的、陌生的组合。”
      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针砭社会时弊、反映世态人情的词语,但其中却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日益淡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疏远。即使表面上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甚至最亲近的人,也并不一定就真正相互了解。虽然电视、期刊是当下最流行的大众传媒工具,但媒体又往往受特定阶级的操纵,而广大民众则无法避免地在思想与日常生活中深受它们的影响。毫无疑问,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在普遍地商业化,对利润的追求促使它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应当承认,图像文化对人们的视知觉的冲击力(轻松感官、愉悦感官)是无法否定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也为了满足男性的感官刺激,女性只能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女性的身体也被不断地进行商业化渲染。
      
      二 意象
      
      与其早期小说的主题与叙述方式都比较直接不同,耶利内克在《贪婪》中成功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如照片、网、湖与山都是小说中重要的意象。以下是对这几个重要意象所进行的尝试性分析。
      1 照片
      在《贪婪》中多次出现的库尔特・雅尼什的父亲的照片与佳比的照片并非常人眼中的普通之物。事实上,“照片”在小说中具有多重意象,是该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助于揭示主题的意象。该意象蕴涵丰富的象征意味,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和道德取向的主要媒介。为了理解这部小说的精髓,领略其象征主义的特色,就必须对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库尔特・雅尼什的父亲的照片与佳比的照片进行解读,并阐明它们与文中几位主人公之间的象征意义。
      《贪婪》是以警官库尔特・雅尼什看父亲的照片开篇的。照片中的“父亲”象征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力量。在小说中,库尔特・雅尼什既扮演了父亲(恩斯特・雅尼什)的角色,也扮演了儿子的角色。同样,恩斯特・雅尼什也拥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库尔特・雅尼什的儿子,又是帕特里克的父亲。
      “看哪:爷爷还在照片上行礼呢,他再也不可能从照片中走出来……仿佛爷爷那时候就知道他会被复制一样。……一个顺从的仆人的专注的眼神,装得那么甜蜜,那么漂亮!”
      “儿子”代表了对传统的继承,是“父亲”的延续。库尔特认为当警察就等于成为了一切的保护神,所以他常常将自己当作万物的创造者――上帝,是女人的主宰。在现代西方社会,“父亲”是权力文化的象征,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代表了传统势力和旧时代的力量,他们是传统文化的象征。20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信奉传统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也逐渐削弱。小说作者耶利内克对作为“父亲”的上帝所持的态度就是嘲讽的:
      “上帝得到的是我们的罪行,有这些他就应该满足了……对那些孜孜不倦地用肉填满自己房子的人,教堂怎么不闻不问呢?教堂不在乎是否有人前来,它的大门几乎永远紧紧关闭着,只除了做弥撒的时候。那时,圣洁的神职人员在简陋阴暗的小屋里,无精打采地应付着差事。”
      这种调侃叙述方式的采用,或许正是因为耶利内克希望能在这种调侃氛围中寻求一种宣泄的快感。在她看来,传统父权思想在现实中之所以仍然拥有强大的权势和难于根除的影响,并且仍然主宰着成长中的年轻一代,不肯退出舞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地将它作为一种宗教来信仰。但这种信仰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也无法给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带去福音。
      《贪婪》的开篇部分实质上是为故事主体所做的铺垫。而文中佳比的照片则标示着她有着与库尔特・雅尼什的父亲相似的结局,即死亡。
      “很多人喜欢转变。而永恒,人人都相信一张照片可能永恒,然而,它是很容易被烧坏的。其实人也一样!”
      “纸上是佳比的相貌,是复印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是无法回避的。……生活就是犯罪的历史”。
      作为库尔特的地下情人之一,佳比不过是县城一家建筑公司的年仅16岁的销售学徒。库尔特因为自己的贪欲而不惜杀人以达到目的,而佳比则无形中成了一场争夺战中的牺牲品。作者借此揭示了女性的悲剧命运。为此,耶利内克在文中也警示女性读者:
      “我要紧急地奉劝您,千万别迈出佳比不得不迈出的通向未知之地这一步。”
      另外,小说中的警官库尔特・雅尼什这一形象还有着海德尔的影子:
      “这个天真的姑娘就像一个不容忽视的政党,嗓门放得要多高有多高,一窝蜂地声援海德尔先生,还要放音乐。”
      佳比的下场也昭示着奥地利自由党前主席、极右派政治家约尔格・海德尔党徒的命运。
      库尔特不仅仅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耶利内克更是用其影射了整个统治阶级。在父权社会中,异化了的男女关系,象征的是异化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整个社会被异化了的权力机构所控制,物统治着人,主宰着人的命运。
      2 其它意象
      “湖”与“山”是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它们都是自然界的无生命物质。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利益,人类对它们肆意破坏。湖成了垃圾的聚集处,以至于连佳比的尸体也被抛入其中。作者认为佳比的死就像山失去了一角,“佳比不见了,就像山的一部分,像山的一角”。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人们一般认为,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文本中的“湖”与“山”被赋予了双重意象。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将势必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而人类也将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乐园。自然与女性的联系,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生态女性主义把妇女的解放事业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运动结合起来,并把妇女追求平等和推翻一切压迫和剥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妇女和社会发展、人类命运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小说中,耶利内克自觉地将对妇女的压迫与人对自然的压迫相联系,把对自然的污染、掠夺以及破坏与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相提并论。
      “网”也是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的另一个意象:
      “现在,他这只船已经停下了,他发现了目标。桨收起来了,锚放下去了,网:撒出去了。”
      “而这个原因,我只能说,我就像一个钓鱼的人,鱼钓上的鱼马上就要滑下去了,就要逃走了,这时候必须赶快拿起抄网来,那么我就用抄网把这个原因捞起来吧。”
      众所周知,网是捕鱼的工具。而在小说中,网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捕鱼工具,网还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即它也是男性捕猎女性的工具。网成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微妙关系的一个符号,它象征着男性与女性之间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另外,文本中多次出现了“Grund”一词。德文中的“Grund”既有“动机、原因、理由”之意,也有“土地”之意。这是耶利内克玩弄的又一个文字游戏。“用抄网把这个原因捞起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对女性的捕获即意味着对房产的占有。
      
      三 结语
      
      在写作的过程中,耶利内克常常随性而至,信手而为。在写作中,她并不特别注重内容,却常常在语言文字上颇具匠心。她在小说中对帕特诺神父、自由党经济发言人罗森施廷格尔、约尔格・海德尔等人,要么指桑骂槐,要么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小说中,耶利内克还以一种戏谑调侃的口吻频频嘲讽了库尔特・雅尼什和他的儿子恩斯特・雅尼什。库尔特善于不断骗取房产,文中将他说成是“‘捞房公司’的大老板”,将雅尼什父子致力于获得房产称作是一项“女人事业”,将杀人犯视作“珍稀动物”,都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的讽刺。“珍稀动物”与杀人犯实在是一个矛盾的搭配,但在矛盾的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贪婪》中象征、隐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为小说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内在的生命力,也留给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注:本文系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WGW0901)。
      
      参考文献:
      [1] 钱定平:《“钢琴教师”耶利内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 Elfriede Jelinek.Gier:EinUnterhaltungsroman[M].Reinbek:Rowohlt,2000.
      [3]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杜新华、吴裕康译:《贪婪》,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逵六:《文体学知识(四十五):作为文体手段的词汇组合》,《德语学习》,1999年第6期。
      [5]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贾梦姗,女,1976―,湖南沅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贪婪 埃尔 弗里德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