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搞笑短信 > 正文

    论古典诗歌中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2:39 点击:

      摘要芭蕉是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写景意象,从善于托物寓慨的诗人李商隐到“别是一家”的女词人李清照,都曾经选取芭蕉作为吟咏抒情的对象。不仅如此,诗人们还喜爱在庭院中种植芭蕉、欣赏芭蕉、赞美芭蕉。本文试图把芭蕉意象分解为雨打芭蕉、芭蕉影动、身是芭蕉、碧叶丹心以及蕉叶题诗5个方面,分别描述诗人寄予它们的种种情怀与感慨。
      关键词:芭蕉 意象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3米多,不分枝,丛生。蕉叶大而宽,微卷,呈长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表面呈浅绿色。入夏,叶丛中会抽出淡黄色或红色的大型花。芭蕉性喜温暖,耐寒力弱,然而适应性较强,生长较快,在我国南方地区常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人们往往把它植于庭院的一角或窗前墙边,以待盛夏时节,它如盖的绿荫能给人遮荫避暑,令人顿生清凉之感。在古人的诗句中常常可以寻觅到它的身影,历代的诗歌作品中,咏芭蕉的诗句仅笔者看到的就有457首之多。诗人们不仅把芭蕉看成一种自然界的观赏植物,还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雨打芭蕉
      
      芭蕉半卷曲的叶子,就像人不开心时萎靡的样子,所以芭蕉往往是愁苦心情的象征。如张说的《戏题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再如李商隐的《代赠二首》:“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人把芭蕉叶子形态上的微卷与丁香花朵未开时的花苞,想象成人因为心中郁结着愁闷而眉头不展,所以丁香和芭蕉就成为忧伤惆怅的代名词。不仅如此,人们还进而又把芭蕉的愁闷想象成因为缺少雨露的滋润,所以又有“心似芭蕉半憔悴,喜闻蛰户一声雷”(李洪《喜雨》)、“渴雨芭蕉心不展,未春杨柳眼先青”(黄庭坚《寄黄从善》)。又因为芭蕉的叶子长而宽大,雨点打在蕉叶上会发出响亮的沙沙声,所以芭蕉又成为报雨的使者,如白居易的《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陆游的《斋中闻急雨》:“衡茆终日人声绝,卧听芭蕉报雨来”。再如朱长文的《宿僧房》:“夜静忽疑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在静谧的夜里,诗人午夜梦回,不知身在何方,只有雨点簌簌地打在芭蕉上的声响,告知诗人外面下起了小雨。夜雨打芭蕉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孤寂的意境,尤其是当作者置身他乡的时候,怎能不心底泛起一阵辛酸和无奈?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的《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再如慕容恪的《咏史》:“一听芭蕉叶上寒,鼻头倍益旧时酸”,所以这夜雨打芭蕉总是分外的愁人,它勾起了诗人的愁绪,甚至使人夜不能寐――“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杜牧《雨》)。然而对于心情舒畅的诗人来说,雨打芭蕉不再是愁枕秋声,而是别有一番情致:“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芭蕉雨》杨万里),这雨声虽也愁人,但此愁只在笔头,未上心头。夜雨芭蕉总是惹出人的愁闷,然而昼雨芭蕉却是夏日一景。如郑谷的《蜀中寓止夏日自贻》:“涨江垂,骤雨闹芭蕉”,甚至有人还专爱听这雨打芭蕉之声“老翁还作小儿情,手种芭蕉为雨声”(张耒《东堂四首》其一)。雨点敲打着芭蕉,像大手笔的音乐家弹奏着他心爱的乐器,时缓时急,时轻时重,构成了诗人耳中绝妙的天籁之音。在我国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所编的《弦歌必读》,后经改编成为广东音乐的代表性曲目。该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风格朴实清新,情趣盎然,极富南国意味。
      
      二 芭蕉影动
      
      芭蕉的树形高大,叶子肥硕,可以为炎炎夏日带来阴凉,深得诗人们的喜爱。如“争爱广阴能障暑”(董嗣杲《芭蕉花》)、“凤翅摇寒碧,虚庭暑不侵”(姚孝锡《芭蕉》)。再如“炎蒸谁解换清凉,扇扇摇摇上竹窗。准拟小轩添睡美,梦成风雨夜翻江”(曾协《芭蕉》),宽大的蕉叶在微风中摇摆,就像夏日的凉扇将暑气驱散,浓浓的树荫又将诗人午睡的小窗遮盖起来,诗人想象着雨打芭蕉的凉意睡去,怎一个惬意了得!月光下摇动的芭蕉影,给诗人带来更多的感触,如“月下徘徊清影动,却疑翠凤下瑶台”(舒岳祥《咏芭蕉》)、“坐睡觉来清夜半,芭蕉影动道场灯”(郑谷《短褐》)、“西窗明月中,数叶芭蕉影”(邵雍《不寝》)等。然而到了秋日,就是另外一番景况了,此时万物萧瑟,天气转凉,芭蕉树只能给人平添几许寒苦,尤其是月光下晃动的芭蕉影,最能使人心生凄切之意,如顾甄远的《惆怅诗九首》:“独坐愁吟暗断魂,满窗风动芭蕉影”,白玉蟾的《蟋蟀二首》:“白发秋来又几茎,萍蓬湖海困平生。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芭蕉影和蟋蟀声共同构成了一幅秋景图,图中满是萧瑟,满是无奈,满是诗人的断肠之叹。
      
      三 身是芭蕉
      
      因为芭蕉枝干中空,且又高大,所以容易被风吹折,在佛教中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不实。因而古人在染病时常常联想到芭蕉,如中唐诗人卢纶的《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表达了对人生无处依托,生命又极为脆弱的感慨与无奈。又如李益的《晚春卧病喜振上人见访》:“灵寿扶衰力,芭蕉对病身。”再如李端《病后游青龙寺》:“病来形貌秽,斋沐入东林。境静闻神远,身羸向道深。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把自己的体弱多病与芭蕉的高大易折、荷叶的宽大易沉做类比。其他如:“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白居易《逸老》),“是身如芭蕉,宁可与物竞”(陆游《烹茶》),“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郑遨《题病僧寮》),“南国不须收薏苡,百年终竟是芭蕉”(皮日休《病中美景颇阻追游因寄鲁望》),“是心绝缘。寒灰不然。是身无我。芭蕉不坚”(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僧人们以芭蕉喻身体脆弱,诗人们遂亦喜用芭蕉意象来指代自己的病体,并与僧人相酬唱,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病中咏芭蕉这样的诗歌传统。所以古人在病中往往移情于芭蕉,借芭蕉来慰籍自己脆弱的身体和善感的心灵。正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它们给诗人以精神的抚慰、情绪的舒缓,增强他们同疾病抗争的信心。
      芭蕉的耐寒性较差,所以冬天会凋零,如洪咨夔《初霜》:“庭下晓来霜,菰顿芭蕉折。”然而王维有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的雪地里竟有一株碧绿的芭蕉。这一创意引起了众人的聚讼,有称赞他“造理入神”的,有指责他“寒暑不分”的,千载之下,难分伯仲。然而王维要表现的正是袁安这种“痴儿不省芭蕉身,持与冰霜斗长久”(方岳《用王侍郎韵寄题医僧道森药山阁》)的雪蕉精神与高风亮节。
      
      四 碧叶丹心
      
      芭蕉花一般为淡黄色,宋人董嗣杲有诗云:“绿扇摇秋吐秀黄,宿根清傲雪和霜”(《芭蕉花》),但也有红色的,如南宋胡仲弓的《芭蕉花》:“绿蜡一株才吐焰,红绡半卷渐抽花”。殷红的芭蕉花绽放在绿色的枝头就像绿色的蜡烛上燃烧着一团火红的烈焰,格外耀眼,难怪唐代诗人李绅在《红蕉花》中写道:“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红色的花朵容易使人联想起人们对朋友、对家国的一片赤胆忠心,因而能“赤心偏得主人怜”,时时见于吟咏。如“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赵时韶《芭蕉》)、“瘦竹犯寒扶直节,蕉花垂老抱丹心”(郑刚中《栽竹种红蕉后数日阻雨不见赋小诗》)、“自有池荷作扇摇,不关风动爱芭蕉。只怜直上抽红蕊,似我丹心向本朝。(司空图《偶书五首》)。再如狄遵度《咏芭蕉》:“植蕉低檐前,双丛对含雨。叶间求丹心,一日视百腑。胸中数寸赤,不惜为君吐。心尽腹亦空,况复霜雪苦。非无后凋意,柔脆不足御”,这时的芭蕉无疑已成为诗人形象的化身,同为脆弱短暂之身,同样的鞠躬尽瘁、丹心不改,乃至后来成为诗人自我勉励的榜样:“芭蕉身世都来几,天地中间要立心”(洪咨夔《同孙子直和李参政东园韵十绝》)。古典诗歌中的芭蕉在此又被赋予了耿直忠正的性格,致使千百年来士大夫文人吟咏之声不绝于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 蕉叶题诗
      
      唐代僧人怀素(634-707)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善于草书,尤以狂草出名,以其笔法系承张旭,故世称颠张狂素。相传极其喜爱书法的他因家贫无纸,遂在家乡种了上万株芭蕉以供挥毫书写。其传记云:“师情性疏放,不拘细行,最嗜饮酒,每醉,则于寺壁、里墙、器皿等处执笔狂挥。”如此想来,芭蕉叶势必也每每成了他的练笔之处,所以有唐彦谦的“苜蓿穷诗味,芭蕉醉墨痕” (《闻应德茂先离棠溪》)之句。芭蕉的叶子宽大是其宜于书写的原因之一,姚合的《题金州西园九首・芭蕉屏》云:“芭蕉丛丛生,月照参差影。数叶大如墙,作我门之屏。稍稍闻见稀,耳目得安静。”蕉叶大到可以作诗人的门屏,那么用作书写的纸张,在篇幅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二,芭蕉叶天然的脉络形成了纸张中的界栏的作用。如路德延的《芭蕉》:“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自此,后世的文人们纷纷效仿怀素,或用它来练字:“芭蕉绿润偏宜墨,戏就明窗学草书”(陆游《雨后散布后园》);或用它来写信:“芭蕉一片叶,书取寄吾师”(皎然《赠融上人》);或用它来书经:“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戴叔伦《赠鹤林上人》);或用它来题诗:“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韦应物的《闲居寄诸弟》)。题诗之用尤见风雅,遂最为后人所推崇。如齐己《秋兴寄胤公》:“试裂芭蕉片,题诗问竺卿”,司空图《狂题十八首》:“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方干的《送郑台处士归绛岩》:“惯采药苗供野馔,曾书蕉叶寄新题。”多情的江南的女子更是把她对情人的思念题于芭蕉叶上:“江南日暖芭蕉展,美人折得亲裁剪。书成小简寄情人,临行更把轻轻拈。其中破相思字,却恐郎疑踪不似。若还猜妾倩人书,误了平生多少事”(许岷《木兰花》),一位恋爱中的女子小心谨慎地裁下一片芭蕉叶,满怀欣喜地把自己的浓情蜜意倾倒在这片叶子上,想要寄给远方的情郎。她追求完美的心态使她想把微卷的叶子按平,却不小心把有字的地方给揉破了,于是心里开始不安起来:要是他怀疑这字迹是我找人代写的,岂不误了我的青春和爱情!一个娇羞温婉的江南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芭蕉叶,叶上爬的是诗、淌的是情,弹奏的是动听的乐曲;芭蕉影,晃动着的是清凉,是梦幻,是旅人的断魂;芭蕉身,诚然脆弱易折,实则顽强不息;芭蕉花,竭诚尽意,丹心不改。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歌作品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赋予了芭蕉不同的文化内涵,女词人李清照可以拿它来寄托自己的寂寥之情:“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南宋理学家张载可以拿它来宣传治学修身之道:“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咏芭蕉》);《红楼梦》中的贾探春可以爱芭蕉粗犷憨直的性格而自号“蕉下客”;《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出了足以熄灭火焰山的芭蕉扇……,总之,芭蕉在古典诗歌当中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与体味。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2] 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
       [3] 初国卿:《雪里芭蕉》,《2000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清)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作者简介:
       李景兰,女,1949―,陕西西安人,本科,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学、美学,工作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柴继红,女,1979―,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意象 芭蕉 诗歌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