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服装广告 > 正文

    中年空巢逼近,落寞母亲割腕也要跟儿在一起 空巢青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9:20 点击: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1980年-1990年)长大成年、结婚生育,以及打工潮、进城潮、留学潮、移民潮的兴起,我国已有高达50%的四五十岁的父母留守家中,出现普遍的“中年空巢”。留守在家的父母提前进入空巢期,当“三口之家”一下子变为“二人世界”,焦虑、失落等情绪也悄然威胁着他们……
      广东有个80后男孩,在英国博士毕业后,好不容易在国外立足了,却连连遭到单身母亲的阻挠。他不愿放弃国外的大好前途,母亲却坚持要两代“同居”, 最后,失望的母亲竟在家中割腕自杀!

       磨难!调皮“留守儿童”成了英国博士

      1983年,赖岩超出生于广东平远县农村。由于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他特别调皮,经常溜出家门整夜不归。
      为了能一家团聚,1994年,父母在广州芳村买了一套房子,终于能将赖岩超接到自己身边了。但父母的生意实在太忙,赖岩超刚“进城”,就被送进了广州一所私立贵族学校读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私立学校管理严格,赖岩超吃尽了苦头,不仅经常被老师体罚,而且还遭到同学的欺负和嘲笑,骂他是“乡巴佬”。
      不久,赖岩超就要求转学,父亲却厉声道:“不行!你就是要在那种学校多锻炼!”尽管他后来“屈服”了,但心里对父母始终有一种本能的反叛。
      后来,母亲曾玉清也意识到了这点,便想尽力弥补。赖岩超上初三后,她回家专门照顾儿子,为他请了好几个家教。经过努力,赖岩超的学习提高很快。那所私立学校的学生流行报考国外大学,曾玉清夫妇也决定送儿子留学。赖岩超不肯,可父母反复劝他:“现在这年代,国内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洋文凭总归吃香的,儿子,你一定要听爸妈的话啊……”
      2002年夏,赖岩超高中毕业后去了英国曼泽维尔学院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到英国不久,他就因受不了那种孤独,嚷着要回国。父母却将他一顿臭骂:“交了十几万元费用,总不能让你旅游一趟就回国吧!”
      一年后,赖岩超总算习惯了国外的生活。可这时,母亲曾玉清却开始不断打电话向他诉苦。一次,听完母亲絮絮叨叨的抱怨后,他有些不耐烦了:“妈,你到底怎么了?!”曾玉清便哭了起来:“儿子,自从你出国后,你爸就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有一次通电话时,他问了父亲,谁知父亲怒道:“你只管好好地读书,而且你想读多久都行,爸供得起!”
      由于英国的大学是3年制的,2005年,赖岩超就本科毕业了,但因他读的是职业教育学院,文凭还是有些低,于是他又报读了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硕博连读也只需要3年时间。父亲对此举非常支持,母亲却极力反对:“儿子,妈求求你,快回来吧!我现在才知道,你爸当初把你送去国外,就是想静心包二奶……”
      可赖岩超当时已经入学了。2006年春节,他回国时,父母吵着要离婚,尽管没离成,但赖岩超从此对这个家又少了一份依恋。同时,他想,如果父母真的离婚,他只能靠自己独立打拼,所以他决心要在国外混出个模样来。
      此后,赖岩超在英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2006年9月,他在学校谈了一个叫艾尔莎的英国女朋友。两人还约定,等他们博士毕业后,就在英国一起工作,然后举行婚礼。
      不料,2007年7月,赖岩超突然得到噩耗:父亲在广东韶关开车旅游时出了车祸,和一名20多岁的女子双双横死在宝马车内!他赶回广州后,发现母亲已经悲痛得住进了医院――尽管曾玉清已经对丈夫的出轨有所察觉,但她怎么也没想到,丈夫竟瞒着她在外包二奶已整整4年,这次骗她去湖南出差,实际上是和二奶去野外鬼混!
      那段时间,在知情者异样的目光下,曾玉清和儿子都羞辱难当。为了逃避现实,赖岩超参加完父亲的丧事,就回了英国。而曾玉清独自住在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整日以泪洗面。由于公公婆婆还在,丈夫公司的财产经过清债、分割后,曾玉清和儿子仅得到了这套房子和60多万元积蓄,她打算把这些钱留给儿子以后回国结婚用。
      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家里,曾玉清总忍不住心酸悲痛,几乎每两天就要打一次电话给儿子。她不是向儿子唠叨,就是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回国,赖岩超听多了也烦。
      2008年5月,赖岩超终于博士毕业了,曾玉清连连催问:“儿子,你哪天回来呀?妈好想你,房间和床铺我都帮你收拾好了……”

      无奈!空巢母亲逼迫儿子回国“同居”

      可赖岩超根本不想回国了,因为2008年初,他和艾尔莎的工作就已经落实――他被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市HABITAT特许经营管理集团聘为分店经理,艾尔莎则被当地一家银行聘为职员。
      一个月后,见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曾玉清不禁又打电话催,赖岩超只好如实说了。由于他之前一直没有透露恋爱一事,曾玉清听了顿时很生气:“好呀,你连女朋友和工作都找好了,竟然一直瞒着我!你和你爸一个德性,也学会了骗人!”
      曾玉清说完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她失落极了――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留学生儿子,竟然不愿回国了。如今丈夫死了,儿子也走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她不甘心,第二天又打电话近乎哀求地问儿子:“你真的决定永远也不回国了吗?我就你这一个孩子,养了你25年呀,你就算不懂报恩,也该体谅体谅妈的痛苦,我没别的要求,就希望你回国,和妈一起住在这套大房子里,然后你结婚,我帮你们带孩子……”
      “妈,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我实在不想回去!”赖岩超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的决定。他觉得在英国工作前程远大,更重要的是有份爱情在这里;而如果回国,首先女朋友就没了,而且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很难说,还要面对很多世俗的东西,比如别人对他父亲之死的闲言碎语。另一方面,其实他从小就习惯了与父母“分居”――25年来,他有9年在农村“留守”,又有8年在私立学校寄宿,还有6年身在国外。他已经不习惯跟母亲一起生活。
      赖岩超不肯回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围绕曾玉清的是是非非就更多了。一天,有人问她:“你儿子出国6年了,怎么还没读完书呀?”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离开时还听见有人在背后议论:“她儿子该不会是像她老公一样,不要她了吧?”当时她心里难受极了,两眼噙满了泪水。小区里的邻居也经常感慨:“唉,她真是命苦,丈夫偷情而死,儿子又在国外不愿回来……”
      曾玉清本来就心情沉重,被别人这样一说,就更加郁闷了。时间一长,还真活活憋出病来了。2009年1月,她病倒了,便骗儿子说自己快死了。赖岩超扔下手头的工作,请假匆匆回到广州,结果却看见母亲好端端的。于是,赖岩超没呆几天就打算赶回英国。曾玉清苦口婆心地劝他:“妈今年54岁了,还能活多久啊,你就不能在家陪妈几年吗?”
      由于假期快到,赖岩超很怕丢了英国的工作,心情烦躁地说:“你一个大人,要陪什么陪?又不是吃不了饭、下不了床!我两岁多就被你们丢在乡下,不是照样生活吗?我那时哭着求着你们在家陪我,可你们做到了吗?”
      赖岩超的话,让曾玉清无力回答。赖岩超坚决要回英国,她怎么也拉不住,最后曾玉清痛心地喊:“你走吧!我就当没养你这个儿子,走了就永远也别回来!”赖岩超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但母亲绝情的话还是让他泪流满面。
      赖岩超长大了,他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不是不孝敬母亲,再说家里有那么大的房子住,还有几十万积蓄,母亲完全可以用这些舒舒服服地养老,过点自己的生活,为什么非得要他回来和她一起住呢?以前那么多年,他都不在父母身边,母亲不也这么过来了吗?
    [ 2 ]   后来,赖岩超劝母亲干脆改嫁,可曾玉清说:“儿子,妈是不会再结婚了!我对男人已彻底失去信心,再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谁还看得上我?愿意跟我过日子的,恐怕也是看上我的钱,可这些钱我是留给你成家的呀!”
      于是,赖岩超又变着法儿地劝母亲回乡下老家散散心,曾玉清也断然拒绝了。曾玉清是家中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当年她是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嫁给穷丈夫的,谁想丈夫暴富后成了负心汉,她无法面对老家的流言蜚语。
      曾玉清只能继续独自生活,每天无所事事。一天,她看见小区附近有很多老人跳舞、打太极拳,便向他们“拜师学艺”。可2009年5月的一天,一个老太太指着她大骂:“你这个臭寡妇,竟然敢勾引我老公!”原来,两个月前,她跟一个60多岁的退休干部学跳舞,由于对方性格外向热情,两人在一起跳舞不禁引起了别人的误会……
      由于“名声”不好,曾玉清再也不敢跳舞了。不久,为了消磨时光,她迷上了打麻将。可那帮老太太脾气都很大,输了一点钱就大发雷霆,一次,几个老太太一起围攻她:“谁不知道你是个大富婆啊,有钱的老公给你留了那么多钱,儿子又在国外挣英镑,只可惜呀……”她气得把麻将桌掀翻在地。
      那晚,曾玉清痛哭不已,并把所有的委屈撒在了儿子身上:“你心里还有没我这个娘?再不回来,我明天就死给你看!”当时,赖岩超正在英国公司上班,听了母亲的电话,心里无比悲凉:母亲怎会这样啊!

      哭泣!博士儿子不愿与母亲“同居”错了吗

      其实,赖岩超并非铁石心肠。上次跟母亲吵架回英国后,他就和艾尔莎一起商量怎么办。此时,他和艾尔莎已经同居3年,感情十分深厚。艾尔莎说:“我们一起努力,争取30岁前买房结婚,然后把你妈接到英国来一起生活……”
      赖岩超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但刚毕业的他们想在英国买套房子谈何容易?他们的年薪加起来只有4万英镑(约40万人民币),可英国的房子每套至少要50万英镑,一对大学生情侣毕业后怎么也得工作6年左右才能攒足首期贷款买房。
      但母亲一再逼迫要“两代同居”,让赖岩超很痛苦。2009年10月,他打电话跟母亲商量:要不把广州的房子卖了,然后跟他去英国定居。但曾玉清不愿意,她担心把房卖了,在国外要是生活不习惯,到时就没有退路了。在亲友的劝说下,她只好答应先去那边看一看再说。
      12月,曾玉清去了英国。果然,她没呆几天,就想回国。赖岩超和艾尔莎每天要上班,她又不会英语,连出去逛街都不敢,和艾尔莎也无法交流。周末,儿子带她去吃西餐,花了200英镑(两千元人民币左右),她一听都傻眼了:“这么贵,足够我在广州生活一个月了!”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怎么也融不进那种“奢侈”生活。
      更让曾玉清难以接受的是,26岁的艾尔莎打扮时尚,花钱大手大脚,言行举止也不像中国传统女孩那么“孝顺”、“礼貌”,她从内心里不喜欢这个“准儿媳”。她甚至有意刁难艾尔莎,试图拆散他们,然后把儿子“打包”带回国。一天晚上吃饭时,她借口艾尔莎做的西餐不好吃,故意把餐具一丢,大发雷霆,艾尔莎十分惊讶:“这是为什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曾玉清听不懂英语,却朝艾尔莎吼道:“你给我出去,别再回来,我是坚决不允许你嫁给我儿子的!”艾尔莎被她这样子吓怕了,哭着赶紧离开。
      见母亲如此不近人情,2010年4月,赖岩超不得不把母亲送回了广州。回国期间,亲友也再次劝他:就算是为了母亲,尽一尽孝心,也应该回来发展。但他说:“难道子女和父母一定要住在一起吗?在国外,年轻人满18岁后,都不跟父母同住。人总要学会独立生活,我不就一个人生活了那么多年吗?我就不明白,我妈怎么就越活越像个小孩子!”
      赖岩超很快又去了英国。此后,曾玉清整天少言寡语、茶饭不思,两个月下来竟然瘦了十几斤。2010年6月16日端午节,妹妹曾秀清来广州看望她,发现她情绪低落、目光迟滞,便陪她去看了医生,可又没查出什么病来,医生最后怀疑她得了抑郁症,给她开了些药,但她不承认自己有病,回家就把那些药丢了。
      自从英国回来后,曾玉清就对儿子彻底失望了。她不再主动打电话,赖岩超打回来,她也没一句好话。或许是万念俱灰,也或许是对儿子的一种“惩罚”,2010年10月15日晚,55岁的曾玉清独自在家中割腕自杀了。
      听到这个噩耗,赖岩超和艾尔莎不得不请了两个月假回到广州。赖岩超捧着母亲的遗照号啕痛哭:“妈,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啊?难道我只有搬回来住才是尽孝吗?你不是从小就鼓励我要有出息么,现在我想在国外干出一番事业,你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下儿子的苦衷呢?”
      虽然赖岩超悲痛不已,但事已至此,他也无可奈何。由于回国一趟很不容易,11月初,他处理完母亲的事情后,就马不停蹄地卖掉房子,并和艾尔莎办理了结婚手续。可此举让亲友们十分气恼:“你妈刚去世,你就这样,你是不是早就想气死你妈,然后移居国外呀?”周围人也纷纷议论:“这样的儿子太不孝了!难怪他母亲会含恨离去!”“唉,现在养儿真是不防老了啊,攒了一辈子的钱结果被白眼狼叼走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赖岩超没什么错,他有机会在国外成家立业,当然应该珍惜。尽管孝敬父母是子女应该做的,但孝顺不一定非要守在父母身边,否则年轻人岂不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吗?尤其是对于打工一族、留洋一族来说,如果儿女们连自己都生活得没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又怎能尽孝呢?还有人认为,父母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应该改变了,首先要正确认识生命周期及生理规律,接受孩子成年后可能会离父母而去的事实,学会“心理断奶”。
      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刘业文针对此事分析说:曾玉清可能是由于失去丈夫、遭受生活打击,而对儿子形成了一种依恋心理;虽然她一再逼迫儿子回国显得不理智,但也证实了一个单身母亲对温暖亲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她的死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而是种种因素造成的,比如丈夫的背叛、外人的议论,如果她自己能够勇敢面对现实,重新找好生活重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家的亲人多关心一下她,儿子能够回国发展,或许她会有一个很幸福、富足的晚年。这个悲剧也表明,“中年空巢”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因此引发的家庭乃至社会矛盾应该予以重视,尤其是在外的儿女们,平时要多打电话与父母沟通,尽可能地“常回家看看”。
    [ 1 ]

    推荐访问:要跟 逼近 落寞 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