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服装广告 > 正文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朱文(外三章)】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歌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8 04:39:53 点击:

      我在病中深深地爱上了朱文。   尽管他说过,任何对他作品的热爱与憎恶都与他写作无关,我也甘愿成为那个“夏日天桥上捧着《我爱美元》的平胸皮肤黑亮与他擦肩走过的姑娘”。
      纵观“五四”之后的白话写作,真正将汉字表达至随心所欲如入无人之境的,我以朱文为首。朱文的语言,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胡说八道”。但这“胡说八道”与旁人不同,其实是面对生活自由自在说真话的人生态度,并且这自由自在是以他的生猛才情为背景的。他恰到好处地控制与把握了自己才情的流向,在他把玩下,语言得以最大化直白生活,没有任何虚伪地说理、描述。的确,朱文的语言以叙述为主,在有些看似需要描写的地方,也被他以强有力的叙述语言一带而过。但这并不显唐突苍白。因为这正好印证了他的又一特点――丰满的细节。
      朱文的小说,之所以可以毫不在乎地自然而然地叙述,是因为他叙述的对象不是简单空洞的情绪和大而无当的人生哲理,而是那些丰富的鲜活的活灵活现的人性细节。朱文小说里的细节,可以说是少有的具备了大量的甚至起到推动情节的细节,这些细节的不断推出相互印证简直可以用蔚为壮观火花四溅流光溢彩来形容。以《一个实习生》为例,围绕这个内心忐忑对现实把握不定的实习生的一天,不断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出现,而这些看似普通,我们也都曾有所经历的事件本身,又反过来推动了实习生忐忑不安的心理。换句话说,朱文小说里人物的人性,就是通过人物外在的细节来体现的。而这很可能比大量形容词迭加的描写,更有说服力,更有力量,人物更传神更生趣盎然。当然,这也是必须以朱文充满才情的语言为前提的。一般写作者刻意为之,很可能不过是予人以“退而求其次”的观感。
      而谈到他饱满变化的细节,又能推出朱文的另一特点,即是作品里频繁出现的荒诞性细节。《三生修得同船渡》里同舱室友的可疑的麻袋,《看女人》里火车座下莫名其妙的一滩水,《小谢啊小谢》里半夜突然出现的挽联,《小刺猬,大美人》里“我”吐出来的像猫一样的灵魂,等等等等。在他的作品里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但恰恰就是这些如果单独出现就根本无法成立无法解释的荒诞细节,放在作品里读来,丝毫不觉突兀夸张,反而奇妙地最大化地直接解释了事物真相。荒诞到极致可能就是真相,真相被无限扩大也就是荒诞,道理虽简单,但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且表达得不生硬不造作不留痕迹,甚至是顺其自然流畅和谐,非朱文灵感进发的才情不能做到。
      所以,一句话,朱文是真正的才子。他的写作是真正才子的写作。虽然他的写作后来显露出少许后劲不足,但也不至于像其他写作者露出疲态老态。朱文之妙,就是不断推翻不断反抗之妙。这种生猛力量,使他的文字独树一帜。而才情,又使他这种力量,更具表现力冲击力。可以说,他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男性的意识,使人不至于滑落到无谓的“全人类”的思考中。
      爱朱文,是理所当然。虽然对于喜爱写作的人,现在看有点为时已晚。但能读到并体味到这样好的小说就是莫大的快乐。这莫大的喜爱,即便见到真人时他视我为无物,也不会丝毫妨碍这莫大的喜爱。
      
      张爱玲・《民国女子》
      
      《民国女子》共十节。前六节看到齿寒。从第七节起有了心惊。跌宕至第九、第十节,忽然就看见了自己往日的“小”,他人的小。而这往日,是从看《民国女子》之前的我以为的所有日子。
      看《今生今世》,知道自己到底为了张胡奇情的第一手隐私。估计多数人都是。我初对“文学”好奇的时候,先看了张爱玲,越过了琼瑶三毛席慕容。幸又不幸。幸是坚定了我刻薄孤立的个性,不幸是当时对世事毫无防备,忽然就与她笔下的现实生活的人性的“恶”坦然相见。买齐她的书,也不见她对自己的描述。她不自恋或干脆恋到了骨子里。她的作品看不见一丁点“自己”。对她的情感世界好奇,但不知详情,于是对轻薄又聪明绝顶的男性文人朦胧地恨,觉得是人世女子的大“恶”。
      所以先看是觉得这男人真不知羞耻,娓娓说这个女子好,从相识写起,事无巨细。他说她好,说得理直气壮,全然不顾读者心中纳闷――这女子再好,也不过是被他遗弃的女子里的一个。他说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暗地为自己的遗弃留下暗笔。于是齿寒了。
      而后,胡不再以旁人看张,写他们之间的相处点滴。极有条理说张给他带来的予人予文的改变与新鲜的刺激。俨然张确在他之上。而他的心悦诚服也映照了他对她最不偏不倚的了解,“她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这亦不能不算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总觉他们不起劲。我与他们一样面对人世的美好,可只有我惊切,要闻鸡起舞。”这样的句子让人心惊,不得不想,这世上果真曾有过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男子了解透彻了这个聪明绝顶的女子。她在他那里真是可以得到“安心安稳”,没有旁人的惊诧。他和她是同一种人。甚至,先前他身上许多的人生上的“作”,也一一被她以孩子似的本能直接撞开。“前人说夫妻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态度极坦诚,心虽轻浮,但却未滑向阴暗。他说“爱玲论人,总是把聪明放在第一”。――我就看见了自己的“小”,对他的恨简直毫无道理。张会爱这大恶人,就是因为他太过聪明,即使“抛弃”也是不能抹煞他的聪明的。――况且就算不抛弃,她能与他举案齐眉终老一生?像她那样“水晶心肝儿玻璃人儿”,不肖三年五年,自会看出他人性里的琐碎与恶俗。那时又怎样?
      到后来,终于松一口气,读到胡的无奈。对这女子他是爱慕欣赏,但全然不能依靠,到最后只有跌落至把玩。但这把玩里没有普通男人“狎”的成分,只是精神与才情,这样的享受,也就独此一份了。他那样写她的好,也就有“情”可原了。
      所以,想来,大女子张爱玲必是放得下。奇情必是不能占据她的人生,定是没有我们自以为是的女读者心里的怨。到底这感情没有受害者。虽然他说“再见”,她的心自始至终也都是自己的。这是任他于花海翻腾都抹煞不了的。而他也未必就想抹煞。
      毫无干系的人或愤愤不平或一再撇清倒是最荒唐可笑的了。
      
      邓肯・《我的爱,我的自由》
      
      真后悔没有早些与这个优秀的灵魂相遇。她的言行几乎激发了我的性欲。我突然明白了,只有天才,才会敏感地接受到来自其他天才的讯号。这在人,就是褒。
      这世界曾经有如此寻找自我的女人。她的确曾经存在过,并用那种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塑造永恒。没人可以打造、模仿。无论今天看来她过于疯狂,理性简直降低为零。是的,如果她有一般常人的理性,可能会在世俗名利方面的收获更稳定些。但她的艺术、灵魂,决不可能如此辉煌。
      她们,这些清醒的、执著的、坚持 的、狂热的、努力的、勤奋的,勇敢的永远保持自己激烈创造与渴望的心灵,从头到尾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就是其他女性努力的方向,偶像,梦,欲完成的人生,向前的理由。
      如果她们存在过。
      因为她们存在过。
      以上是我看过《我的爱,我的自由》之后激动的记录。不能不激动。虽然现在看自己的激动是如此夸张,简直欢腾跳跃。可却是真话。
      简单复述一个人的一生是残忍的,你将眼睁睁看到对人性更深一步的阐述被迫放弃,但很可能那些才是你真正想要说的话。
      邓肯是个奇女子。她的奇,从童年开始。她母亲说她“在娘胎里就开始舞蹈”。她对艺术的追求首先从一个追求艺术的家庭开始。她的奇是家庭的奇。她的母亲热爱舞蹈、音乐,因对婚姻不满带着四个子女走出家庭,这在当时已很罕见。虽生活窘迫,母亲仍不放弃对子女的艺术启蒙。她们宁肯忍饥挨饿也要流连各大博物馆,这就是她们的天性。她们是以艺术名义活着的一家人。
      邓肯的舞是现代舞,但主旨却是为了表现古希腊文化与古典音乐。她最大的创造,就是用不羁的肢体动作,最大程度地接近表现音乐里空虚、死亡、悲痛、绝望等等抽象情绪。所以即使她半裸身体的舞动,也是纯洁纯粹精神化的。她的到来帮助人们迅速地靠近了真相。
      邓肯追求爱情与追求艺术如出一辙。爱情到来的时候,她勇猛热烈痴迷,遗忘了现实生活的全部琐碎。而这很可能暗藏着巨大的毁灭。火,太迅速太炽烈地燃烧,也太迅速地将一切化为灰烬。
      “因为一个人做出了超越普通人性所能做出的事,所以上帝必将让他遭受灭顶之灾。”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苟活的人。邓肯喜欢尼采的这句话。这就是她的命运谶言。后来她驾车,脖颈上的纱巾卡住车窗,离奇死亡。在此前,她的一儿一女亦死于非命。
      她与诗人叶赛宁的婚姻刚刚画上句号。
      她的一生一如特拉克尔的诗:
      在死亡般时刻的感觉;
      所有人都值得爱。
      醒来,你感到这世界的苦涩;
      其中有你所有难赎的罪;
      你的诗就是残缺的全部补偿。
      
      陈昕・《味精如雪》
      
      尽管我对六十年代生人饮酒动辄唱和有自己的异议,但平心静气想,他们正是以彼此唱和的姿态,从黄金时代结伴走来。
      《味精如雪》写在1987年。对于八十年代,幻想颇多。那时天空纷繁璀璨,文学成为神圣鲜亮的外衣,空前地附身于一切群体理想。就在那个年代,汉语得到前所未有地锤炼――来自隐喻的锤炼,从此摆脱了简单的高大全。信息大量进入,思潮翻涌,经过反思之后的隐喻已经没有人为的复杂、造作,成为更单纯更感性的汉语表达。“在事实尚未到来之前,诗人通过隐喻预见事实。因为事实尚未被共识看到。”(梁小斌语)。有意思的是,如果从这一点反观现在,目前的状况恰就是处在有人反对隐喻,却不知道隐喻如何产生的蒙昧状态。这是我们年轻一代或更年轻一代的讽刺。这也和韩东《大雁塔》拒绝任何隐喻表述,成了鲜明对比。
      在我个人看来,文学中的汉字正是通过隐喻,才从词典里挣脱而出,成为某种自由的具有张力、神秘的、蕴含无穷不确定性的工具。人之所以区别动物,就在于人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从这点看,关于隐喻的自我锤炼,是一场绝对益智的研发性劳作。有了隐喻,会使文字更快捷更广阔更自由地表达真相。不幸的是,我错过了这项劳作(这是否就是我常常处在词不达意状态的原因),关于白话文“达意”的劳作,在六十年代人那里已经很正确地系统地开始了,如何长久地把握这项工具,也成为区分他们谁能继续走下去或谁会永远停在那个年代的最好标准。
      无疑,《味精如雪》的作者从黄金时代稳健走来。因为今天看,我们尽管可以找到结构散乱,枝蔓过多这样那样年轻写作者的问题,但我们忍不住还是再在语感这个地方辗转流连下来。正是作者在当时作了大量的隐喻劳作,使得《味精如雪》的文字充满了思考的美好与感性的张力,并且也不禁让人缅怀,那种永远也回不来了的年轻的单纯好恶的力量。
      味精,是死人骨灰做成的――为什么现在我也宁愿这样想,也许是因为我看了四遍,才忍不住和作者一样认同。为什么欲咽不能欲吐无物的味精的味道,就和陈文原神思恍惚、内心悸动、情怀暗涌等等感受联系在了一起,这恐怕就是隐喻的魅力――在我们理解之前,它先期到达那里。我可以确信,陈文原在自以为了解了林雨虹或了解了男女关系的刹那,满把味精的味道在他嘴里悄悄蔓延开。这里,“味精如雪”或许可能是“作者珍爱的自我创造的隐喻箴言”(梁小斌语),或是语言创造不自觉的癖好,但它的确透射出了存在的道理。
      在我看,是否让文字“好看”的隐喻只是手段,而并不是文字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否终极形式应是这样:趟过隐喻的河流,平静上岸,不动声色地提炼真相,之后放大,放大,再放大,直至读者从前忽略的现在被迫与之产生强烈共鸣,并坚定地走向作者强硬自我的陷阱。是否,这就是上天赋予作家的义务与权利。
      当我想着这些,抬起头来,仿佛看见了那条如此沉重的河流,在那岸上,有人迅速死去,有人孤独地喘息。
      责任编辑 苗秀侠

    推荐访问:给你 奉献 我拿什么 外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