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服装广告 > 正文

    论社会转型期的主体性建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2 12:40:05 点击:

      摘 要:主体性是西方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确定人的实踐本质,建构起人的实践主体性。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追求的是技术理性的发展,而过分强调技术理性,人的主体性就容易被消解。近代以来,主体性是在反对宗教的神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然而,本应随着现代化而逐渐消解的宗教却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不断发展。根本上是神本主义的宗教建立的虚幻主体性迎合人民的需求,而人民的这些需求在现代化建设中又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人作为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离开这个前提,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够彻底实现。
      关键词:主体性 现代化 宗教
      一、主体性的内涵
      古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哲学的问题基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简单概括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主体性问题本质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思维在其现实性上必然表现为主体性,主体性又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根基。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思考,对外部世界本原的追问形成本体论哲学,这也就成了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哲学研究范式。人与自然分离开来使人从那种人与自然物同构的混沌认知状态脱离,人真正成为自然的思考和改造者,这样一种思考方式也为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奠定了历史的根基。反观中国哲学,始终没有完全脱离天人同构的窠臼,也就无法进入彻底的主客二分形式的哲学思考,也因此,以严格的主客二分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始终无法在中国文化中孕育出来。
      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提出主体性的问题,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的门楣镌刻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到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都表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已经深入,已经意识到并且某种程度上确定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笛卡尔开创的对知识“主体”和“客体”的划分形成了近代以来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哲学派别:经验论坚持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可靠来源;唯理论坚持理性和思维是知识的可靠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家把主体性哲学上升到最高的形式。康德批判地考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认为经验论强调知识的经验性而忽视了理性,唯理论者认为知识源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而理性能力却来源于上帝。康德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人为自然立法”,知识的可靠性来自于人的先验统觉,是先验统觉把客观世界的杂多表象整理成为知识。黑格尔把主体性理论扩展到极致,赋予主体以本体的性质,用“绝对理念”统一了主体和本体,世界就是绝对理念实现自我的辩证过程。
      纵观整个近代哲学发展史,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关于主体的哲学论述还依然停留在认识论的框架上,始终没有跳出其思想的起点——古希腊哲学建构的形而上学体系,没有真正地把人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没有真正实现主体性作为一切人类思维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归宿。德国古典哲学展现了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但是这种主体性主要是自我意识,在强调发展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就会把自我意识绝对化。马克思正是在克服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人的实践本质来建构自己的主体性。马克思通过批判吸收前人的哲学思想,创立实践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哲学的重大转变。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此“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马克思探究的“主体”不再是抽象的“认知主体”,而是现实的实践的主体,那么人的主体性实现的可靠的途径就是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自主性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的客体化,主体按照意图和需求改造事物或创造出对象物,即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过程中,主体要把握客体的规律,使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增强实践能力,主体性不断加强,并最终在实践中全面实现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而是人类的主体性的实现。
      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及其主体性内涵
      近代以后,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在当代社会面临了巨大的困境,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近代以来哲学问题核心的主体性是现代化合理性的哲学根基,当现代化面临困境时,主体性也受到广泛的质疑。主体性在人从中世纪的宗教性向现代社会的世俗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但终究因为形成了理性的宗教,人类不但没有实现解放,反而形成新的奴役状态。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技术理性无限扩张并产生了对实践主体的奴役,人沦落为技术理性实现自身的一个手段,当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然而这种转变是在主体性哲学充分发展之后而产生。我国在当前现代化过程中依然面临更为多样的问题。首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体面临着主客体意识发展不足的问题,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并不没有被社会主体接纳为基本的生活准则,在哲学上的反应就是没有彻底形成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转变,就已经跨越整个西方现代的哲学框架,直接进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批判阶段。因此,当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的时候,对问题处理往往直接被接入前现代的人与自然不分、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之中。在前现代的简单的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解决人与环境冲突的方案,在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时并不能起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作用。
      科学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知识,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大大增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对自然的征服带来的快感,很容易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对个人而言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反应在生产实践层面,则是工业生产的扩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开采,对环境的无保护的肆意破坏。其次,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人的物化。科学技术迅速树立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人的主体地位被科学技术消解,产生技术奴役人的社会现实。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极易导致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异化状态。在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 人不仅征服和占有外部对象,而且自身也被对象所占有,也即人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

    推荐访问:主体性 转型期 建构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