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服装广告 > 正文

    向内看与向外看|方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4 04:29:20 点击:

      摘 要:《驯悍记》是莎士比亚生平创作分期第一阶段的作品之一。这部莎翁早年创作的作品,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热评。本文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驯悍记》中的悍妇形象进行分析。本文对悍妇的泼辣、温顺性格及其转变进行分析,希望对该剧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驯悍记;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孤岛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政治性批评,也应是一种从文学的、审美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的理论” 。而女权主义批评,即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在王岳川的《女性主义文论》中含有两反面的含义:“一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研究,揭示其中蕴藉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内容;二是含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即通过文学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驯悍记》中的悍妇是进行冲破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形象,她的泼辣是本性还是反抗,她性格上的转变是屈服还是面具,这都值得研究。
      要看到女人独特的东西需要一面向内看的镜子,看到她的内心行为与语言动机;同时,也需要透过一面向外看的镜子,读懂对作为自我的她来说是他者的东西。
      一、悍妇的泼辣分析――本性?反抗?
      泼辣这一性格在女主人公喀特琳娜被驯服前是十分突出的。《驯悍记》(以梁实秋译本为研究文本)中莎士比亚从正面和侧面分别刻画了悍妇喀特琳娜的泼辣性格,这对悍妇的形象塑造及情节发展到悍妇被训驯服、主题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剧本中这个跃然而出的泼辣形象,至今仍引人思考。那些泼辣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的粗鲁言行,究竟是这个人物的内在本性,还是她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父权制的外在反映,或者是这二者的结合,这需要探讨。下面将从自我与他者、女性的整体性与个体性、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关系等方面来解读这一性格特征。
      从第一幕第一景鲁禅希欧与格来米欧的议论中首次提及喀特琳娜时说“她太粗野,我不敢领教”、“这姑娘是疯了,否则就是泼辣得出奇”及他们说“除非你变得温柔一点,我们实在是匹配不上你”等直至后来的种种从旁人口中发出的冷嘲热讽,都是从侧面写出喀特琳娜的泼辣。举一例子,当郝谭修告诉喀特琳娜钢琴按错了弦柱,塔特琳娜就暴躁大叫大骂,并用琴敲郝谭修的头,琴被敲了个大洞,郝谭修的头都从洞中钻出来。这滑稽的场景也正表现了喀特琳娜的泼辣。另一方面,从主人公喀特琳娜身上,从她犀利的语言与口气、暴躁冲动的行为中,可见一斑。
      作为个体的女性来说,从文本语境角度进行解读,悍是喀特琳娜对自我的阐释。“女人的荣耀来自她们的领地――心灵”(Moore1989:166),在喀特琳娜身上,这种被称为凶悍的特质正好构成了她的人格魅力。“在主宰的词汇表中被称为荒野的东西,对于其他人却是家园”,而在《驯悍记》中,这种不为时人赞许的性格特征,正是她内心的写实,也是使她有血有肉地从剧中凸显出来的人性魅力所在。
      作为整体的女性,悍是喀特琳娜对社会、阶级、普遍主体观念等他者的反映。薇尔・普鲁姆德在《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一书的导言中提出一个观点,许多女性主义理论在理性的貌似中性的外表下发现了一种“男性在场”,但薇尔・普鲁姆德认为一个简单而单纯的男性身份认同并非问题的关键,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阶级、种族和性别压迫的种种语境中形成的多重而复杂的“主宰身份认同”。父权思想占据核心地位,他者就被缩减为处于从属地位。在剧中的背景下,女性就是处于一种不断的被“背景化”与“同质化”或“刻板化”的位置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拉康理论的核心是语言,被压迫的女性觉得自己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归属感,女性就像被父权制度茫茫大海包围下的孤岛,正是这种孤岛心理使女性希望通过一种新语言在这种社会语境下找到与自我对话、与他者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被压抑的欲望,走出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这在《驯悍记》中表现为泼辣的语言、对话形式。
      二、悍妇的转变――面具?屈服?
      从悍妇到男性眼中所谓的“女性理想性格”的温顺小绵羊,这一转变显得太过急促、太不自然,也就是女权主义家批判的文本中妇女形象的不真实。下面将从女性的孤岛意识、女性气质、焦点内外等方面来分析喀特琳娜这一由刚向柔的转变。
      1. 女性形象的不真实
      玛丽・埃尔曼在《想想妇女们》总结出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作品中有两种难以改变的形象,即悍妇和巫婆;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认为,在男性的文本中,有两种女性形象,即天使和妖妇。“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妖妇则体现了他们的厌女心理”。这三者认为这就造成了女性形象的不真实表现。《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中说“不真实的妇女形象其实是男性世界用以压制妇女的话语形式。”不真实性理论可以解释莎翁《驯悍记》中悍妇的转变。或者,莎士比亚用这种不真实来影射当时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引起时人对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2. 焦点内外的压力
      在《驯悍记》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男性在焦点外,女性在焦点内的视觉效果。整个剧本出现的都是男性角度上的旁白,女性一直处于被凝视、被评论的焦点位置上。鲁禅希欧、格鲁米欧、郝谭修、比昂戴洛、皮图秋都有旁白,女性的旁白是缺失的,这正好符合了“男性的凝视是中心,享有控制权,尽管它是在边缘上凝视的”。这种以男性为凝视中心的出发点,对剧中女性的直接表现产生了一种不可磨灭的间离作用。尤其在男性旁白进行时,能明确地看到女性的被背景化。在希望借某种行为冲破这种被背景化状态的动机下,喀特琳娜做出的反应是语言和行动上的不驯。
      3. 女性的孤岛意识与面具出路
      在上文中也提及女性的孤岛意识。笔者认为在剧中的背景下和现实下中,女性就是处于一种不断的被“背景化”与“同质化”或“刻板化”的位置上。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的社会语境中,被压迫的女性觉得自己没有身份认同与社会归属感,从而产生女性就像被父权制度茫茫大海包围下的孤岛心理。正是这种孤岛心理使女性希望通过一种新语言在这种社会语境下找到与自我对话、与他者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被压抑的欲望,走出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这就是女性的孤岛意识。这在《驯悍记》中表现为泼辣的语言、对话形式。外部现实强化了女性孤岛意识,这为喀特琳娜在男性视角中的被驯化在心理上埋下种子,后来的温顺表现是她选择的出路,或者称为掩饰。
      西蒙・波娃在分析女性客体地位的形成时,说到经济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必须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安于男人指派给她们的地位,不去争取自由。在这点上,作为个体的喀特琳娜的转变可看作是为追求个人生存及生活幸福所做出的牺牲,被迫成为“天使”。这从皮图秋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喀特琳娜的折磨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她的转变也可以看做是“女性面具”的表现。琼・雷维尔在《作为面具的女性气质》中提及女人“表演出”女性气质是为了转移焦虑以及对来自男性报复的恐惧。女性气质是一个可以戴上、也可以摘下的面具。伪装的目的是要造成自我与自我形象的缺失。喀特琳娜在经受丈夫百般刁难后,不一定产生了恐惧,但是为了使自己的处境改变,她需要转移丈夫对自己的聚焦,因此她选择了隐忍,戴上了“天使”的面具,成为一个易装者,让自己表现得百依百顺,以符合丈夫心中的理想女性性格要求。剧中结尾并没有说到喀特琳娜与丈夫以后的生活情况便戛然而止,各种结局都是有可能的,因此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
      综上所述,在焦点内外压力下,在女性孤岛意识形成后,喀特琳娜的转变既可以看做是个人对幸福生活向往所做出的改变,也可理解为保护自我不受外界侵蚀的女性面具。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这种转变都是作为个体或是作为整体的女性与社会、现实甚至于理想的磨合。
      
      参考文献
      [1]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澳) 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7
      [3](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英)索菲亚・孚卡 文、瑞贝卡・怀特 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荷)L.van Zoonen著.曹晋、曹茂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向外 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