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服装广告 > 正文

    [腰贯赣湘黔,从正统奔至巫蛊]巫蛊师哪里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7 04:49:11 点击:

      十一从厦门到黔东南苗寨1500Km的免费高速击中了贪图通行利好的屌丝心理,我们出闽西客家地盘之后一路西行,以横穿赣湘黔的沪昆高速为主道,正好闯入一场接轨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空间——湘西之前,是吉安瓷器、明月山禅宗以及清臣曾国藩的一路“汉气”,过湘西,侗族窨子屋、苗寨吊脚楼搭配银饰与巫蛊传说,在山林河谷中形成另外一层结界。
      黑瓷分支吉州窑
      厦门-龙岩-瑞金-吉安县-永和镇
      经历过集美高速出口与众网友短暂的微博互晒堵车命运之后,我们顺利“出关”,经由厦蓉高速的指引,路过闽西腹地,出福建后抵达第一站,江西吉安,这个重点红色观光省份里的小城似乎很有“趣味”。
      小城很有趣,是因为行前通过网络做了一些资料搜集。吉安人擅长演绎,因而民间流传了不少故事,既有些神神叨叨的离奇传说,也不乏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无辜被拉来参合一脚。
      比如城东东固镇内的方石岭,据说它原来是草木不生的尖石岭,但因为一个慈悲善念的和尚,在最尖的石柱上打坐了三年,留下来的汗水像盘古的身体精华那样滋生润育了现在的丛林。还有大文豪苏东坡,当年他在赣江边的永和镇留宿,晚上送友人时为了避开路上扛木头的队伍,穿着新鞋子跳到了水沟,于是调侃当地人不妨在原地凿个井,方便街坊行走,没想到还真成了事,为镇里留下一口“东坡井”。
      除了过路客苏东坡,地方名人欧阳修、文天祥还有近代法学家罗家衡也被当地人演绎了不少轶事,成为谈资。吉安人很高兴向陌生人讲这些故事,但掏家底的时候,他们到底还是更在意自己前辈祖宗的辉煌手艺,老拿永和镇的吉州窑“说事”。
      关注中国南方瓷器史的陶瓷爱好者与收藏家不可能存在关于吉州窑的知识缺漏,吉州窑窑址距离景德镇三百多公里,成名时间比后者要早得多。它在五代时即已起家,刚开始时难免做一些模仿的活,但眼界却不窄,南北通吃,北方定窑的白瓷与南边建窑的黑瓷,都能够在这里产出。
      虽是民间窑厂,没有供御登上殿廷的荣幸,但吉州窑烧的瓷不差。南宋是它的鼎盛时期,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烧出了可以与福建建窑出品的建盏相媲美的天目瓷。天目瓷是日本人的说法,指的是唐宋时出使中国的日本僧人从浙江杭州天目山带回去的建窑黑釉茶盏,现在日本国内保留了几件宋朝时被“顺”回去的曜变天目,成了国宝。能够比肩国宝的制作水准,可见吉州窑的工艺已经蔚为不错,但始终超越不了建窑。不过,在瓷器的装饰技巧上,这里的工匠们却开了另一条路,在建盏常见的兔毫、油滴斑、鹧鸪斑、曜变斑外观之外,他们独创了剪纸贴花和木叶纹的釉彩技法,这都是些以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为原型的创作。
      在中国古代,瓷器与宝剑的产出地大多山青水秀,因为两样物品的生产环节,都脱不开木材与水塘,吉州窑也不例外。千米外的赣江为窑场作坊提供了和泥捏胚的原料,以及水路运输的便利,对面的青原山鸡岗岭既提供矿土,也提供木材燃料。
      吉州窑烧制的黑白瓷曾经销往国外,但你很难从今日的遗址中寻找到往日繁盛的气息,不过窑址附近土丘形状的24座窑包会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埋藏着历朝烧制陶瓷时所产出的一些残品碎片与匣钵,如今是地里的古董,价值不菲,文保部门组织了专门的巡防队来抗衡偷挖盗掘的行为。
      窑址旁的本觉寺塔,是吉州窑产地往日僧侣佛教繁荣的一个见证,现在却成为一盏“明灯”,如果你没有当地人带路,不妨大老远朝着高塔的方向,可以到达吉州窑遗址。
      春城禅意
      吉安-宜春
      在永和镇顺着赣江北进吉安市城区,转入大广高速,过新余市后左转进入沪昆高速,即将进入的宜春曾经因为一句城市广告语让人哭笑不得。
      那句广告语哗众取宠,有点冲击国人保守防线的意思,这在一路上成为了我们的话题,顺便也让我们闲扯了其他类似城市不太靠谱的宣传文案,比如安徽省会城市合肥的“两个胖胖欢迎您”,也笑果十足。
      如果对宜春的旅游资源有足够了解,应该就能体会这个城市的用心。它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自负“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丘陵与山地面积占了全市七成多,毛竹丛林密集,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春”意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感觉便会亲近很多。
      时下是秋天。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低矮的丛草正成片披盖在山坡上,虽然不复春日时绿浪滔滔的美景,但芦花正在盛开,迎风飘着,像苍茫壮阔的北国原野,一岁的轮回过后,它就会再次在春光明媚中苏醒过来,换上春装。这是站在明月山高山草甸上时的情景。
      明月山被认为是“春天的博物馆”,但真实身份是宜春的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城区大约25公里。除了高山草甸之外,我们还站在了云谷飞瀑下的水潭边上,看着白练似的水流从高崖上飞奔下来,在空中分解和石头上溅起的水雾湿了众人脸,不过这是一种值得的体验,因为瀑布是明月山兼具美丽与雄壮之气的风景。
      太平山海拔1736米,它是明月山的主峰,因为半圆形的山势很像一弯残月,因而被人们称为“明月山”,除了高山草甸与瀑布,在循着步道上山时,你还会看见直插云霄的石柱,金秋常见的红叶,以及一些让人心生欢喜的野生动物,比如短尾猴与水鹿,但与它们直接照面需要运气。
      注重清修的佛门法师也对此处情有独钟,一千多年前,跛脚的慧寂和尚看重了这里云烟缭绕的环境,于是结束云游,在这里取木结庵,创下了中国禅宗五家中的第一家,也就是菩提达摩所说的“一花五叶”中的第一叶——沩仰宗,慧寂师父圆寂之后,这里成为它衣钵传袭之地,不少东亚与南亚的海外僧侣也会慕名前来这里参禅悟道,光大禅宗文化。
      乡间侯府临女侠
      宜春-萍乡-湘潭-娄底-双峰县
      从明月山森林公园景区重新回归到沪昆高速,一路西驰过湘江直抵湖南娄底,这里出过的大名人曾拥有改变历史的能力。清朝晚期,娄底双峰人曾国藩连同同乡一手创立吃苦耐劳的湘军,这支唱着“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作为军歌的汉人军队在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时,两次蒙羞,让主帅曾国藩差点自杀,此后,羽翼渐丰的湘军逐渐过渡成兵权,让汉臣曾国藩在满清朝廷上的话语掷地有声,开始改变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来到娄底,自然要瞻仰这位晚清大名人。
      曾国藩故居在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当地人形容它是国内的最后一座乡间侯府。绕过翠荷湖,来到半月塘,塘后面即是故居的主体建筑富厚堂,这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豪宅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占地近1万平方米,素灰色的外观却并不显奢华,据说这是曾国藩自己要求的,“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但他最后终究还是不满意,因为这座宅子是他的夫人托几位叔叔操办的,等到他自己看到账目单时,气得差点冒烟,修整富厚堂总共花掉了七千串钱,堪称浩费,他一向深恶痛绝仕宦起屋买房的恶习,而富厚堂的出现,就像是自己赏给自己的一记耳光。
      富厚堂原本叫八本堂,每本都是曾国藩立身带兵行事的准则,这位文官出身的武师,对文学终身不忘,在晚清文坛上还宗法桐城派,自创讲求声调铿锵与汉赋气象的“湘乡派”,而富厚堂南北两端曾藏书多达30万册的藏书楼,足以映证曾氏好文之追求。
      除了产出须眉将领,荷叶镇也有位嫁过来的巾帼女侠做媳妇,秋瑾。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荷叶镇人,祖上与曾国藩的姐夫是排房兄弟。如今曾国藩故居与秋瑾故居相差只有4公里,既然来到这里,不妨两位名人都访一访。
      古商城进化史
      双峰县-邵阳-怀化
      出双峰县,继续顺着沪昆高速西行,逐渐深入湘西,一种闯入少数民族地带的诡异心态开始上升,苗族、侗族与土家族占据这块密林里的大部分人口,但地方特色的吊脚楼还没有在高速路旁展示,倒是已能见着滚边绣花的苗族女人,她们的服饰很好辨认。
      传闻之中,湘西的苗寨女子也能下蛊,而且这似乎是外地人的一贯印象,沈从文早在《湘西》里面就写过,湘西的妇人多会放蛊,男子又特别喜欢杀人,此外,还有人会“赶尸”,这个神秘恐怖的地方并没有因头戴银饰的宋祖英唱“小竹篓,吊脚楼”而减色半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克制了闯入苗寨营地的冲动,我们在进入怀化之后,下高速转209国道沿着潕水来到了洪江,沅水、巫水汇合处的古商城与早已闻名的丽江、平遥与凤凰齐名。
      巫水从南边汇入沅水,合流之后继续北走,最后注入洞庭湖,这个时节正是枯水季,加上沅水上游的小电站坝,平缓的水势还是很难让人想起曾经舟船如梭的盛景,但交通条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这里便利的水运是滋养洪江古商城发育最不可或缺的条件,驿站与商埠的身份,洪江古已有之,明清时期伴随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它也抓住了通联湘黔乃至海外的商机,发展成为烟火万家的重镇。当时社会四民“士农工商”社会地位排序,也因为商业的发展而被打破,洪江人更注重商业,商人地位抬升,成为“士商农工”,这是封建自然经济大环境中的一个小“坏点”。
      而它成就了眼前的洪江古商城。
      商业的繁荣通常是各个贸易环节通力合作的结果,无形之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个体人又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属性,在洪江古商城里转一圈,也许就能清楚它催生出多少行业,除了民居性质的窨子屋与承载信仰宣泄的寺院道观,这里不乏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布米店铺、客栈、青楼、报社,乃至烟馆,一个独立的城市系统几乎已经成形,而集散在此地的货物则是汇集滇、黔、桂、湘、蜀地区的木材、鸦片、白蜡、桐油与食盐布匹。
      古城中的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窨子屋为斗拱造型,青瓦灰墙给人的感觉颇为质朴,青石板路之间的门匾、石雕等多刻有象征吉祥的精美图案。始建于乾隆时期的忠义镖局留下了原貌,这种多在武侠书与电视剧中才能见到的机构,做着最原始的安保工作,镖师们会被雇佣走到长沙汉口乃至海外的缅甸印度等地。进去镖局内看一看,确实威仪堂堂。
      玄学中的楼上古寨
      洪江-芷江-玉屏-石阡县国荣乡
      继续回到沪昆高速,多彩贵州近在眼前。进入岑巩县境内后,转入贵州203号省道线,直接前往石阡县国荣乡的楼上古寨。
      沿途景色不乏惊喜。阳光与云层正在互相追逐,投下的阴影很快爬上邻近明黄的山头,车窗外是群山“刻意”留出的大片丘陵地,被改造成梯田,翻着穗浪的稻子已经颔首。如果这是通往古村的必经之路,都市人可能会希望这条路永远都不要走完。
      穿过楼上古寨的木质门楼,顺着狭窄的山道继续往里探寻,山腰上的村寨是挤在一起的,木构与黑瓦是楼上村的整体面貌,如果对它的历史不熟,很可能会淹没在苍山风景之中。
      楼上村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仡佬、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石阡县,它是一个纯正的汉人村落。1494年,楼上村人的始祖周伯泉为避难从四川迁徙到今贵州楼上,500余年的发展中一定遭遇了深谙玄学之士的指引,它的整个村寨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而村落的形态也被道家思路所影响,划分为四个分区,根据“北斗七星”衍生出来的象限学,楼上村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分工非常明确,令人惊叹。
      楼上村的特色古建筑是一个群体,由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观音阁组成的梓潼宫是代表,其中雕梁画栋足以让人应接不暇,而同样反应风水的“歪门邪道”的设置,也能从中得窥一二。歪门斜道是古寨的“一怪”,各家各户的龙门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据说,歪门四合院以前是大户人家财不外露的表现。
      因为久居深山,楼上村人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汉族习俗,这里的女子在嫁人时要哭得通宵达旦,越惨烈越说明才德高尚。而丧葬时也要闹丧歌。长号唢呐这些民间乐器是婚丧嫁娶时都不能缺少的演奏工具。
      苗寨人的神秘与美丽
      石阡县-雷山县-西江镇
      苗寨女子是否真的会向人放蛊呢,最终的答案也许只是她们银饰头帽下的一个神秘的微笑,常年生活在河流谷底与山林密处的她们能够保守这份神秘。不管巫蛊中藏有多少对忠贞爱情的期盼与震慑,都不要轻易怀疑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对于初到此地的陌生人来讲,苗族的年轻女子也许不会放蛊,但她们还拥有美丽的眼神,这或许比蛊更厉害。
      楼上古寨距离西江苗寨已经不远,在进入凯里市前下高速上贵州308号省道线转往雷山县,再东行先到西江的也薅,它的寨门也设在这里。寨门旁的望寨亭提供广阔的视野,澄清的白水河正穿寨而过,密集的吊脚楼房组成的苗寨主体躺在河流东侧,并顺着山坡往上延伸,这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寨子里的村民都穿着色彩鲜艳的苗族服饰,出门时头上原本缠着青丝帕,现在已向白色转变,其头帕和上衣缀满银饰,不乏银凤冠、银项圈、银手镯甚至银腰带,她们对银饰品的喜爱,源自祖上金银神话的诠释。而对银饰的大小形制,也经历了从喜大而粗犷向喜小而精细的转变。因为银饰使用得多了,与之关联的银具制作工艺也得以顺势成长,西江的银匠村远近闻名,他们全手工制作的工艺具有高水准,擅长打制多种外形。
      苗族人干栏式建筑类型的吊脚楼居所与青山绿水形成朴素的混搭色彩,整个房屋架式巧妙利用山坡的地势,借力施建,不用一钉一铆。除少数木楼盖杉木皮外,这里全是盖着一色青瓦,而居住层以长廊贯通,围着木栏长凳,称为“美人靠”,苗家姑娘经常坐在这里挑花刺绣。
      西江苗寨的成长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的远古时期,原来黄河中下游的蚩尤部落是他们的先祖,其后人因为战争而不断南迁,或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并分化成多个分支,西氏族只是其中之一,600多年前,他们在赏氏族之后迁来这里,不过,“厚着脸皮”的他们向赏氏族“讨”来了这块土地。这从“西江”二字的训诂中可以找到证据,其“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只不过,以“讨”为形式的交换,不知道西氏族人付出了什么代价。现今的西江苗民,则是西氏族与后来迁入的苗族分支融合后的后裔。

    推荐访问:正统 腰贯赣湘黔 奔至巫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