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服装广告 > 正文

    [关注小细节,生成大智慧]小细节大智慧主题班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8 04:44:20 点击:

      中国有句名言:“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细致而微小,它不会立竿见影地发生作用,却能润物细无声。这就是细节的美、细节的魅力。细节虽然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因此,关注教学细节,灵动落实好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一、精心预设,打造细节
      细节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认真打造出来的细节,它的存在完全有赖于对所学内容、学生、学习氛围的深刻把握和各种信息资源充分而高效的利用。
      例如,“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第七册的内容。教材中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和运用计算器计算同一级的两步计算。第二课时是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含有两级运算及有括号的运算。备课前和学生们交流,发现班里共38位学生,家里有计算器的占95%以上,会开机、关机,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占100%。
      基于这种情况,我将两课时内容进行大胆整合,设计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比一比。编写了20道一步计算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题目大多数是大数目运算,穿插了几道能口算的题。运用比赛的形式展开教学。第二板块:考考你。计算题。第三板块:挑战自己。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第一板块的设计是用比赛的形式,主要是考虑到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期望同学们在会算的基础上能做到又对又快,并注意方法。而无序穿插的几道口算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有了针对学情的精心预设,才有了课堂上同学们的妙语连珠。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果将学生的起点置于“零认知”状态,他们就不会有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我在课前的调查中,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才产生了课堂上的精彩纷呈。
      二、敏锐捕捉,雕琢细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细微事”,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所做的一道习题,只要能敏锐捕捉,都能雕琢成一段精彩。
      例如,一道应用题:一枝钢笔8元,一盒水彩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3倍,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大多数同学是从问题着手,用“水彩笔的单价-钢笔的单价=水彩笔比钢笔贵多少元”,而有一位学生的算式是8×2。用方法一的同学,思路清晰,说得很好,因为绝大多数同学是这样做的,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第二位学生描述:把一枝钢笔的钱用一条线段表示,一盒水彩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3倍,就用这样的3段表示,水彩笔比钢笔多了2段。一段代表8元,两段就是8×2=16元。学生们不但真正理解了这种方法,感受到求异思维的力量,同时也领略了线段图的好处。
      对于学生课堂中的一些细微处,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浓墨重彩,宗旨只有一个: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教学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一位同学的创新火花,并把它引燃,进而使不同的体验都有对话的权利与机会。
      三、偶发意外,智生细节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意外”。而这些“意外”,也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亦能生成精彩细节。
      例如,乘法的笔算。我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从中抽象出数学式子:12×3(板书)。然后请学生计算,我本意想请学生说说用竖式怎样计算。可事与愿违,一名学生竟估算:12×3≈10×3=30。他的回答,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但转念一想,我来了灵感:“你估算的结果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准确值在30左右。那么这个准确值究竟是多少呢?”这下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算法,算出了结果。我又引导同学审视自己的计算:“我们算出来的准确值和刚才同学的估算是不是很接近?”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这一环节,这位同学为什么会直接回答估算结果呢?我发现是自己忽视了一个细节。板书12×3时,少写了一个“=”,学生根据经验,自然就用估算来解决。我将这个“意外”变成了一种资源,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大智慧 生成 细节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