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当时明月在_当时明月在 下林寒烟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3 04:42:34 点击:

      [摘 要] 月亮以其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寓意,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作家的喜爱和重视,并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常见的文学意象。本文以老舍和张爱玲为例,通过比较两人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揭示出月亮这一古老的文学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新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老舍;张爱玲;月亮;意象;比较
      [中图分类号] I206.6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75-05
      [作者简介]张 啸(1987-),男,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祝子嫒(1988-),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研究生。
      意象(image)一词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到文学,它主要是指文艺作品中出现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常见的代表性意象,月亮在中国文学漫漫长河中占据着坚不可摧的一席之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辉。
      在我国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来感怀身世,抒发情感,如旅寓异乡的漂泊者黯然心伤地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孑然一身的孤独者仰天高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独守闺阁的多情人翘首以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古代文学中,月亮意象常常作为一个美好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家国之思、亲情之眷和爱情之恋。在现当代文学中,月亮这一古老的抒情意象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呢?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位代表名家老舍、张爱玲的作品为例,通过对这两个不同写作立场和书写风格的作家进行比较来探寻月亮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中重要作用和发展变化。
      一、老舍、张爱玲笔下月亮意象的相似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敏感多思的文人尤为善于因情应景,借景抒情。面对阴晴圆缺、变化不定的月亮,中国人自有悲欢离合的情绪流动。皓月当空,人月两团圆,自是欣喜满心;玄月如钩,人月具疏离,更是忧愁满怀。老舍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老舍和张爱玲在运用月亮意象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月亮意象的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凄凉、阴冷和淡淡的哀愁。细细品味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在那幽冷的月亮中寻到那份哀婉凄迷的独特意境。
      (一)共看明月应垂泪:营造凄凉哀婉的意境
      在老舍和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往往都弥漫着凄凉、哀伤的气息,有如丝绸般轻柔、细腻地绕在读者的心头,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这份凄美意境的营造正是得益于两位作家对对月亮这一意象的精心择取和神妙的运用。
      《月牙儿》是老舍备受好评的优秀短篇。小说中,老舍凭借那个带有寒气的月牙儿,让整个故事笼罩了一层凄惨悲凉的气氛,“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1]100正是在这种哀伤的氛围中,故事的主人公开始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幼年丧父的她一心极力摆脱同自己母亲一样的命运,但是最终还是向现实低头,被逼为娼。这种现实的悲剧,在夜空中清冷的月牙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凄苦和惨切,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
      张爱玲也是写月亮的高手,她的《金锁记》的开
      篇已成为描写月亮的经典之笔:“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同是一个月亮,因世事的变迁、年龄的差异和心境的不同,对月亮的感受也迥然不同。情由景生,景因心造。对于曾经沧海的老年人来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虽然“也不免带点凄凉”[2]494。而年轻人眼中的旧时明月,则像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两代人眼中不同的月亮,既衬托了人物的心境,也预示着小说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将是迷离、孤寂、凄清甚至是令人窒息的。
      老舍和张爱玲巧妙地运用月亮意象,成功营造了一种哀婉沉郁的叙述意境和氛围,从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月有阴晴圆缺: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老舍和张爱玲的作品中月亮意象还有另一个突出的作用,那就是通过自身的巧妙变化来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月亮意象在描写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的相爱过程时反复出现。一开始,范柳原打电话问白流苏:“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2]408白流苏听范柳原这么一问,“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2]408白流苏眼中的月亮很大,是银白色的还带着绿色的光棱,可以说是非常的华美而高贵,但是这个月亮是透过泪水看到的,是模糊的,是不真实的。这正暗示了当时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看似美好,但是充满了虚幻和不确定感。
      后来,“他们接近的机会很多,可是柳原既能抗拒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色”[2]408这时的白流苏打算拖住范柳原,迫使他能跟自己去上海。但是自身条件优越又是情场老手的范柳原是不会轻易上当的,他对白流苏“始终没有一句扎实的话”[2]408,因为“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2]408。在这段描写中,月亮指代的是白流苏在夜晚与范柳原约会时主动向范柳原传达的爱意,写范柳原能够拒绝浅水湾的月色,也能够拒绝甲板上的月色,就暗示了两人在今后的交往中范柳原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对白流苏采取有所保留的爱,始终保持两人之间的暧昧关系,把白流苏玩弄于股掌之间。
      小说再一次出现月亮意象时是这样写的“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2]409。正是在这样的月夜,范柳原主动来找白流苏,主动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白流苏终于等到了范柳原的爱:“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2]409。这时的月亮仅仅是一弯银白色的纤月,虽然纯洁、美好,但挂在天边显得又是那样的渺小,不禁让人心生怜悯。这一弯纤月预示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最后的爱情归宿:他们的爱情像天边的纤月一样微小又可贵,虽然少得可怜但毕竟有了真爱,有了希望。   在老舍的《月牙儿》中,月亮意象也起到了突出作用。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有近二十处地方直接描写了月牙儿。这里的月牙儿是一个多义的意象,“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1]100,它是高悬空中的一只眼睛,目睹着母女俩的遭遇;它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寄托着小女孩对未来的向往。更重要的,它是主人公的自我比照:月牙儿是凄冷的,一如她的身世,月牙儿是残缺的,一如她的命运,月牙儿又是纯洁的,一如她的心灵。这样一个饱含多重含义的月牙儿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暗示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主人公第一次见到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1]100在这个凄惨的月牙儿的映衬下,主人公和妈妈一同照料重病的父亲,并目睹父亲死去。那带着寒气的月牙儿正预示着悲剧的发生。
      接下来,主人公随母亲改嫁时又看到了月牙儿,“这次的月牙儿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1]104月牙儿的可怕暗示了主人公母女俩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未知和艰辛。在主人公知道母亲做了暗娼之后,月牙儿的意象再次出现:“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它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1]106这里的月牙儿象征了主人公内心的希望,月牙儿那微弱的光被无尽的黑暗包住,就预示了主人公内心刚刚升起的一丝生存的希望随着母亲做暗娼而破灭了。和母亲决裂的“我”开始自己谋生了,在处处碰壁之后她终于决定要靠自己的年轻、漂亮作为资本来好好的活着。主意打定之后“我”再一次看到了月牙儿,“一个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1]111这清亮而温柔的月牙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发生了短暂的好转:因为做了一个青年男子的情人而有了暂时的依靠。但这种依靠来得突然,消失得也很迅速。于是,“我”又想到了月牙儿:“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1]113月牙——这一个希望的象征,又是这样脆弱,一点点云就能把它遮住,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这黑暗就像严酷的社会现实,一点点吞噬了主人公内心仅存的生活希望,最终把她逼到同母亲一样的道路上。
      老舍和张爱玲充分利用月亮意象贯穿故事始终,用一个意象的不断变化来起到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使故事本身更加富于变化和神秘色彩,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二、老舍、张爱玲笔下月亮意象的差异性
      同是描写月亮意象,老舍和张爱玲也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突出表现在老舍在运用月亮意象时,更多的保留了传统月亮意象所具有的作用,那就是美好事物和纯洁情感的象征。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月亮意象往往已经成为邪恶的化身,在阴冷月光的照射下,世间的一切变得如此令人恐惧和厌恶。
      (一)月上柳梢头:纯真情感的象征
      同鲁迅一样,老舍先生也在作品中关注着国民性的问题。但与鲁迅不同的是,老舍先生在批判国民性中消极的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传统国民性里值得肯定的一面。这种冷静、全面的分析精神使得老舍先生既看到人性中的丑恶与虚伪,也看到了人性中值得珍视的纯洁与真爱。
      小说《微神》被认为是老舍先生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的一段情感经历。为了表现当时情感的纯真和美好,老舍先生写到了月亮:“其余的两角,左边是一个斜长的土坡,满盖着灰紫的野花,在不漂亮中有些深厚的力量,或者月光能使那灰的部分多一些银色,显出点诗的灵空;但是我不记得在哪儿有个小月亮。无论怎样,我也不厌恶它。”[1]22静谧的月光笼罩着盖满灰紫色野花的土坡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既有月光的柔美、浪漫,又充满了泥土和野花的芬芳。梦幻般的美丽、温馨与抛却了世俗繁杂的纯真交织在一起,恰恰就是初恋的特质。老舍先生用如诗如梦般的语言描绘的这幅美景似乎在告诉人们“初恋是青春的第一朵花,不能随便掷弃”[1]27。
      纯洁、温馨的月亮意象成为纯真情感的象征,给老舍的作品烘托了安详、美好的氛围。在这一层面上,老舍先生笔下的月亮意象承袭了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二)奈何明月照沟渠:世间丑恶的映衬
      与老舍相比,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就没有那么多美好、浪漫的特质了,它更像魔法师手中那一盏奇异的灯,灯光把一切都映照得令人惊悚不安。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与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前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3]月光照进卧室原本是非常温馨的情境,但是张爱玲却做了另外一番描绘,蓝色的月光照在了像横卧的石碑一样的水泥阑干上。这样的景象让人心中充满了恐慌和不安。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要求新婚的儿子长白不去与新媳妇同房而是给自己烧一夜的大烟,边抽大烟边引诱儿子讲述夫妻间的私密。张爱玲是这样描写此时的月亮的:“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2]509此时的明月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的浪漫和可爱之处了,完全是一个恐怖、可憎的的形象。那戏剧化狰狞的脸谱底下露出的眼睛,恰似恋子妒女的曹七巧扭曲而畸形的心态。
      与传统月亮意象相比,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更充满了反传统的意味,她所描写的月亮意象成为世间一切丑恶的见证者甚至是帮凶。
      老舍和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大大拓展了月亮意象的表现领域,使得月亮意象具有了多重指向性,进一步丰富了月亮意象的深刻涵义。
      (三)月亮代表我的心:差异背后的原因
      老舍、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探究原因。   首先是文学观念的影响。五四新文学革命带来了诸多新的文学观念,如重估价值的批判精神、提倡解放的个性精神和“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等。在新的文学观念的引领下,文学家们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关注人的真实情感,大胆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但具体到某个作家,所受到的文学观念的影响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自然而然的反映和渗透到其创作之中,对月亮这一古老的文学意象,不同的作家也就有了不同的阐释。
      老舍先生没有直接参与五四运动,但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反复强调说:“感谢‘五四’,他叫我变成了作家。”[4]他自觉地继承发扬着“五四”精神,毕生坚持“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写作宗旨和写作立场。老舍先生27岁时曾赴英国留学,后来他在《我的创作经验》等文中多次提到:“二十七岁,我到英国去,设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个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的念小说,拿它做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就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时常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在众多的英国作家中,老舍先生受狄更斯的影响最大。他在《谈读书》中这样讲到:“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读英国大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初习写作,也有些效仿他”。狄更斯作为一个坚决的人道主义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民众始终怀有人道主义的同情。在文学观念上,老舍先生在创作中也一直关注着普通人的生存境况和情感追求。因此,他在运用月亮意象时,注意营造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展现底层民众中间存有的人性中善良、纯真的一面,同时也有助于寄托作者对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同情。
      张爱玲是一位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双重影响的作家。一方面,她的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女性身份,让她无法彻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一个在新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女性,西方的思想观念又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她的创作之中。“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5]。她注意从深层次分析人的内心世界,并着力刻画人性发生扭曲、变态的心理活动。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成为她刻画人性受压抑、被扭曲的得力助手。通过对月亮意象进行阴暗、变形的塑造,凸显月亮下人性复杂、可憎的一面。
      其次是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艺术意象的创造,是艺术家个体性劳动方式的创造。艺术意象渗透了艺术家的个性,意象的个性也就是艺术家的个性。”[6]面对同一个月亮意象,老舍和张爱玲在使用时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其背后的原因也与两人的个性密不可分。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先生,对底层社会中的质朴、善良有着天生的体察和感受,他笔下的月亮也就带有了初民般的纯净。虽然老舍作品中的月亮意象也给故事带来了凄凉忧伤的氛围,但这凄凉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无奈,月亮本身仍被作为纯洁的象征。当月亮被黑夜吞噬的时候,悲剧也就开始上演了。
      张爱玲自小生活在富足但缺少亲情的家庭中,童年的人生经历让她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着天生的怀疑态度。在张爱玲看来,男女之间的情爱并不是那么纯真无瑕,大都夹杂着金钱、相互利用等感情之外的东西。因此,在她的小说中月亮意象并不是纯洁、浪漫的,而是以一个狰狞的面目出现。在这样的月亮映射下,生活中原本温情脉脉的场面霎时显露出了令人厌恶的面目。
      三、结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名句。月亮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重要而常见的文学意象,一直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和艺术魅力。通过对老舍和张爱玲两位作家的作品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月亮这一古老的文学意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又迸发出了新的活力。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本身的生命体验的不同,使得月亮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承载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抒情意象中对于爱情、光明等美好事物的指代作用,而是脱胎于古典,包蕴更多的现代性内涵,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现当代文学的天空。它既保留了传统意象中光明、美好的一面,又增添了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现实社会中黑暗、冷漠的揭示,也有对下层社会悲惨遭遇的同情。这样一个满载多重情感体验的月亮悄然升起在现当代文学的夜空中,在它的映照下天边又多了片片彩云,给文学的夜空增添了几抹亮色。
      [参考文献]
      [1] 老 舍.断魂枪[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7.
      [3] 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5.
      [4] 老 舍.“五四”给了我们什么[N].解放军报,1957-05-04.
      [5]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0.
      [6] 鲁 西.艺术意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2):27.

    推荐访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