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第二届《体育学刊》网络发展论坛综述]计算机网络技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1 04:54:49 点击:

      由《体育学刊》编辑部主办,河北联合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体育学刊》网络发展论坛,于2012年5月19~20日在河北联合大学(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成功举行。藉此次承办会议的机会,对参会学者的主要观点和争鸣要点进行整理及评论,以飨读者。
      1 第二届《体育学刊》网络发展论坛主报告综述
      卢元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精英竞技时代的勃兴与终结》。卢元镇从反思北京奥运会的得失引出主题讨论,认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否成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有待商榷。北京奥运会是历史的拐点,还是延续“举国体制”固步自封的藉口?他认为传统文化因素导致中国体育基因的先天不足,如群体价值高于个人实现;“仁”、“礼”文化的阻碍,使得中国的儒家文化讳言休闲、社会潜规则的流行,中庸和谐稳定价值观,使得游戏精神和休闲文化的缺失;个人发展逻辑中没有玩耍、游戏、竞技、休闲的位置。即便面临如此状况,凭借“举国体制”下的精英竞技优先发展的思路,中国精英竞技获得了体制极大关注和长足发展,其发展勃兴的影响包括若干方面:民族主义是精英竞技的思想基础、举国体制是精英竞技的庇护所、竞技训练理论体系不完善、屈从传播媒体对精英竞技的偏好等。卢元镇最后呼吁:精英竞技必须回归游戏本原、回归教育本原,并坚持走体育改革道路等。
      易剑东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从学科视角出发》。易剑东以“我国需要多少所体育院校”的追问引出主题,纵观世界主要大国的体育院校设置状况,如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其中美国没有一所独立的体育院校,体育院系(专业)设立在综合性院校或单科性大学中。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体育科学研究不仅是社会研究和跨学科、多学科研究,更是学科连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院校办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体育学4个2级学科划分标准问题上,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遵循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的两分法,而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则遵循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类标准。其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主要是以实践对象为主,偏向于运用人文社会学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方法,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形成较大的重叠。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现有的18个分会设置来看,学科角度存在重叠的地方。他进一步引申出对当前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评论,认为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论文,更靠近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学科范畴,在论文外审时由于受到专家学科知识背景影响,面临论文不完全评判问题。易剑东最后谈到了青年学者的努力方向,一是要具有学术情怀,二是要具有学习能力,三是要具有国际视野。
      刘波博士的报告题目为《百年清华体育》。该报告正值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1911~2011年),清华大学体育部成立100周年(1911~2012年),马约翰先生诞辰130周年(1882~2012年)之际,对开展“院校体育文化志”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报告内容划分为几个时期,第1是建国前时期、第2是建国到文革前、第3是文革到清华大学实施建设一流大学战略前、第4是清华大学实施建设一流大学战略至今。此外奥运与清华的联系作为一个专题单独列出。清华体育丰富的内容足以形成一部地方史,报告略谈了清华体育文化的历史追溯部分,重点介绍了第4个时期的清华体育工作。首先是教学方面。清华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历史上最高峰时开设有55种运动项目课程。清华实行4+3+1体育教学模式,本科4年都有体育课。其次是群体竞赛方面,清华大学建有“马约翰杯”竞赛体系,开展竞赛项目丰富多彩,有40个竞赛单项,实行总积分制。清华大学为辅助竞赛体系建有数量众多的体育协会,以及创办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刘波在报告中提出了“强迫运动”概念,并解释“强迫”的内涵并不是真正去强迫学生进行枯燥的锻炼活动,而是体现出一定的制度规定和运动强度要求。再者是学校代表队方面,清华大学运动队管理分为A、B、C 3类队,涉及20个项目,30多个运动队。A类队即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结合的尝试,B类队是按一本线招收的体育特长生,C类队即在读普通学生运动队,清华C类队大概400人左右。师资建设方面,清华招聘体育教师有2种类型:一是技术型,知名运动健将,即招聘“有故事的人”;二是学术型,如海外背景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场馆建设方面,清华大学体育场馆数量多、质量高,经历承办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大赛、区域性比赛的检验。
      王蔚良编审和谭广鑫编辑的报告题目为《〈体育学刊〉投稿指引与网络发展探索》。谭广鑫介绍了《体育学刊》在网络发展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涉及到期刊网站、《体育网刊》、“体育在线论坛”网络交流平台等方面。“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是学刊重点栏目,具有悠久传统,与创刊初期林笑峰先生倡导的真义体育观一脉相承。王蔚良重点介绍了科研论文的概念使用、摘要、关键词、文字表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在体育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
      2 第二届《体育学刊》网络发展论坛学科专题综述
      专题报告的主题主要从学科视角出发,第1专题是“体育本质研究”,应该说体育本质研究是所有体育学科的基础,不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就很难从庞大的跨学科知识中抽离出来,很难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独立性及可持续发展;第2个专题是“体育史学”,作为体育基础学科的体育史研究团队和成果日渐式微,在以是否可用为依据的现代化进程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趋势背景下,这个基础学科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第3个专题是体育社会科学群里面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体育社会学”。第4个专题是近年来伴随中国法制化建设兴起的“体育法学”;第5个专题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研究以文化人类学范式与方法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进展;第6个专题是“体育批评研究”,充分体现了体育在线高举争鸣与批评旗帜的特点,也表达了学界、主办方承办方对于建立中国体育批评学的积极探索和美好憧憬。
      王水泉博士在报告《日本身体知研究简介——以金子明友的身体知论为主》中认为,身体知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身体运动感觉,是日本的身体论知识的发展,哲学渊源可追溯至现象学的研究。运动感觉不可言说,使之可以言说的便是身体知研究任务。即身体技艺默会知识的传习,是一种高级身体技能学习的形式。刘欣然在报告《技艺与竞技——本体论中的观点》中认为,竞技所要表达的对象是人的身体,在身体技艺的运用过程中,体现出竞技的价值和功能。竞技的实践能力在于身体素质的运用、练习和强化,使这些身体能力得到保持、巩固和提升,竞技已然体现出技艺的本质特征。   张博博士在报告《中国古代蹴鞠研究述评》中认为,中国古代蹴鞠研究的大部分成果集中在总论部分,在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朝(6篇)、清朝(2篇)时期未见或鲜见成果发表,这也是未来研究突破的方向。藉此蹴鞠运动研究个案,上升到宏观高度,对当下体育史学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呼吁体育史学复兴,其一是建立体育史成果索引、书目,并由学科召集人去做这个工作,这样可以便利后人的研究。其二是体育史的空间拓展和复兴道路有可能成为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之后,成为从整体史的视角下解读人类历史的新领域。郭红卫在报告《Physical Education考论》中认为,Physical Education概念在先于卢梭《爱弥儿》的早期英语世界中,意指身体养育和保养的观念。陈华荣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争论,认为早年英语世界并非主流语言,法语、德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如果以英文文献为中心,不能客观反映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总体看法。
      周珂在报告《从角色定位到个体关照——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变焦》中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理念和政策,压抑了体育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的权利空间。卢元镇教授对此评论为,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先天不足的差异,加之体育教师队伍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不是说体育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问题,而是说苦心培养的教师如何踏实留在教师队伍里的问题。刘波博士以德国的经验点评到,德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习得一门跨学科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等,这样既能教文化课,也能上体育课,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地位。周珂对此反辩认为,中国偏远地区存在兼职体育课的情况,一般是在教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体育专业知识的匮乏限制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肖伟在报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研究述评》中分析了“农村体育”、“新农村”的概念,讨论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新一轮农村建设工程中体育发挥的作用。卢元镇教授结合生动的实例,指出在农村变迁进程中,要真正体现农民权利,尊重农民自己的切身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张志新则通过读研期间在新疆某地的实地调研,提出农村不缺运动场地,缺少人力资源和体育文化氛围的观点。
      韩勇博士的报告主要从学会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体育法学的发展情况,介绍体现了对本研究领域的归属感和学术情怀,认为体育法分会是成长中的学会,力量薄弱,需要紧密团结起来攻坚作战。易剑东教授指出,体育法学学者一定要积极的干预现实、参与实践,通过媒体、民间等途径,与现实和体制抗争,争取发展的权利。陈华荣博士在报告《论宪法上的体育——各国宪法体育条款概况分析》中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宪法中的体育条款,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提供借鉴。闫成栋博士在争鸣中明确表态法律具有质疑权威的特性,年轻一代法学工作者敢于说不,彰显了体育法学者的勇气和内在正义气节,并把体育法学的发展描述为发现与回归的过程,首先基于案例比较,进而发现问题所在,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进而反思乃至最后的回归。卢元镇教授与之争鸣,认为发现问题不应该是法学工作者来扮演这个先锋角色,现实问题的出现首当其冲的是新闻媒体行业,进而社会学家来提炼总结社会现象,进一步法学工作者介入。这就好比是杀毒软件,病毒总是比防御要快一步,现象总是先于法制条文。陈立春关于“乔丹体育”品牌事件的争鸣也能够说明,中国在相关立法上滞后,有些问题很难依据法条解释,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易剑东教授建议用“体育人类学”概念取代“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比较准确,因为美国高校普遍设立文化人类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是基于实践领域的一种带有功利性的分类方法,用学科化概念来表述相对会“前后一致”。杨海晨在报告《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较》中认为,对于当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学者们普遍总是想找到一个比较特殊的个案,有一个独特的个案,就收获了一个较好的研究结论,主张在一个案例研究“点”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层次。张志新在报告《燕赵体育文化》中基于燕赵文化传统和地域性的文化发生学,提出燕赵文化研究中的体育意识问题。张博博士对此表示肯定,认为一些区域文化研究风靡史学界,例如河洛文化等,燕赵文化的重提以及燕赵体育文化的分析足以形成一部鲜活的区域历史,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潜力。
      卫京伟在报告《浮躁时代的学术固守》中表明了学术研究的态度,卢元镇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唤青年学者坚持学术之路的勇气和信心。田恩庆博士生在报告《角色悖论与负功能——文化强国进程中体育的角色研究》中借用社会学负功能概念,批评了文化大跃进进程中体育功能倒置形成“角色悖论”现象。黄璐在报告《林书豪媒体神话评论》中认为,林书豪是美国媒体塑造的“大件事”,充分演绎了小人物奋斗史的神话,在媒体层面上反复确立资本主义“所劳即所得”这一精神主题。并倡导体育学术批评,呼唤建立体育批判学派。易剑东教授对此回应,认为体育批评和体育批判是不同的概念,批判至少得回溯到法兰克福学派中去吸取养分。认为中国体育批评学建立的问题,为时尚早,阻碍重重。未来中国体育批评学的建立应具有3个前提,第1是体育书评问题。第2是学术争鸣问题。第3是把批判学派理论引入体育学术界。并建议精读批判学派理论,这样可以为体育批评建立理论根基。
      本届论坛是网络与现实、期刊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的办会形式,既体现了地方性和知识普及,又体现了学科性和知识发展。主题报告的安排较有针对性,专题报告的安排较有学术深度,既注重体现以基层一线为中心,又兼顾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的学理讨论。本届论坛的顺利主办,《体育学刊》编辑部发挥了牵头导向作用,是期刊毅然承担学术、教育与社会发展责任的具体实践活动。因属民间、网络自发组织的学术会议性质,《体育学刊》与河北联合大学共同承担了大部分的办会经费,网友们自掏差旅费和拨冗与会,共同促进会议的圆满举行。会议以学界青年学者为主,能够踏踏实实地沉下来研究当前体育各学科领域的问题,体现了较高的研究深度,葆有一份学术研究的纯真,同时也看到了青年体育学者群体崛起的希望。

    推荐访问:学刊 第二届 综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