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郑忠斌:愿将青春许孺子,甘为盛世做人梯】俯首甘为孺子受免费阅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0 04:52:43 点击:

      郑忠斌,北京市第八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城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化学奥校兼职教研员,首师大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曾任北京八中副校长,被教育部聘为“高中化学新大纲”编写组成员。所辅导的学生在北京市、全国和国际化学奥赛中多次获奖。
      他,一个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断超越自我的共产党员;他,一个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才思敏捷、精力旺盛的人民教师;他,一位和大家一起分享教育本义的智者;他,一名适时充当“补丁”角色的“大救星”。工作中阳光般的笑容,困难、挫折前坚定的信念,荣誉光环下淡泊的心境,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懈的探索——这就是他的写照,他就是北京市第八中学化学特级教师郑忠斌。
      1 300年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批判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而做《师说》。时光荏苒,昌黎先生的文章已成为经典,那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成为教师职业的招牌诠释。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让我们走近郑忠斌,感受他用高尚的师德创造的人生佳境。
      一、尽职尽责 关爱有加——学生们眼中的好教师
      1.“三个一”原则,守住教师的职责
      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学校的《教师课堂文明条例》明确规定,教师“不随便调课,不无故缺课,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擅离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切实做到这些的教师却很少。而郑老师却能够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始终坚守他的“三个一”原则来贯彻这条条例。
      (1)一节都不少
      作为特级教师,郑忠斌在学校有很高的声望;作为学校的老教师,郑忠斌很受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如果郑忠斌临时有私事上不了课,只要事先跟别的教师调一下课,请一两天假,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郑忠斌很少这样做。有一段时间,郑忠斌的爱人生病,他又跑医院又跑学校,非常辛苦。但是,他一节课都没耽误过,并且上课的状态也很正常,学生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他的学生这样告诉我们:“那几天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感觉到郑老师的情绪有什么波动,最后还是班主任告诉我们,郑老师的爱人生病了,让我们别惹郑老师生气。但是郑老师连一个字都没跟我们提过,而且一节课都没耽误。”
      同样,郑忠斌也很少因为公事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郑忠斌的社会工作很多,区里的、市里的,还有一些全国化学学会的事务。当这些社会工作要求郑忠斌不得不调课时,他总会提前三四天跟班主任汇报,详细说明理由。八中第12届少年班的班主任张燕清老师谈道:“每次班里有教师要调课时,我总是不怎么放心,因为有些教师会忘记调整后的上课时间,所以我通常会提前一天打电话再嘱咐一下。但对于郑先生,就绝对不用,跟他说过一遍后我就踏踏实实的。郑先生一定会按时上课,绝对没有必要再提醒。所以我觉得跟郑先生一起工作心里特别踏实。”
      (2)一分都不晚
      守时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不仅体现个人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而且是对他人时间的一种尊重。在这方面,郑忠斌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管是学生、同事,还是领导,都一致认为他的时间观念很强,从不迟到。八中班主任张燕清老师说:“课被安排在早上第一节时,郑先生从未迟到过。在八中,班主任每天早上要提前来盯班,郑先生多次跟我说不用我来那么早,因为他上第一节课,去得早,由他来盯班。他的这些言行很让我感动。另外,我们少儿班的教师碰头研究非常频繁,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所有任课教师都要碰在一起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每个月还有一次家长会。每次碰头或开会,郑先生都会按时到达,从来不迟到。”
      郑忠斌的学生也这样告诉我们:“每次上课,郑老师都会提前两三分钟进教室,静静地站在讲台上。即使那节课前有眼保健操,他也会提早过来,看我们做眼保健操。”
      (3)一点都不拖
      学生往往最讨厌教师上课拖堂,但教师的拖堂事件却很常见。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似乎并没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但郑老师却能把教学节奏掌控得相当巧妙,从不拖堂。八中第一届少儿班的学生至今已经毕业20多年了,时间的流逝已经让他们忘记了很多事情,但郑忠斌从不拖堂的教学习惯却使他们至今仍记忆犹新。访谈中,第一届少儿班的学生时光这样说道:“当时八中很多优秀的教师上课是不带书的,我们一直都觉得这很神奇。郑老师上课倒是带书,但他从来不翻看。他随身携带的还有两页活页纸,那是他的教案。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是,郑老师整个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每当他讲完那两张活页纸的时候,下课铃就刚好响起,他能把时间卡得非常精准。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准备得非常精心。尽管课堂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无论学生怎么问、怎么答,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事,因为郑老师的精心准备,课堂教学都在他精准的控制之中。”
      如果将不拖堂适当延伸,那就是不加课。在郑忠斌眼中“课时多≠质量高,课时少≠质量低”。郑忠斌总是严格按照规定课时上课,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从不给学生加课。对于这一点,郑忠斌周围的同事深有感触。八中化学教师王竹红说:“郑老师从来不给学生加课,但他不加课也能够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而且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学期末时,我们有时候会占用一些自习课给学生加课,但郑老师从来都不占用。”
      “三个一”原则是郑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他用自己的惜时、守时和巧妙用时生动地诠释了教师的职责,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珍惜时间、坚守职责的“种子”。相信学生心中的这粒“种子”一定会在悉心的培育下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屹立于天地之间。
      2.公平的关爱,滋润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眼里,公平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
      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个学生的都应该是同样重的砝码。但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教师心中的天平往往在好学生和“问题学生”之间失去了平衡。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这一点上,郑老师用他公平无私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郑老师从没有给予他们任何“特权”;对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当他们犯错误时,郑老师从不公开批评训斥,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对于班中的后进生,郑老师给他们充分的尊重与关心,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并耐心倾听,重视他们的提问并给予认真解答,主动且无偿为他们补课。当他们遇到失败时,不是指责埋怨,而是帮助找出失败的原因,共同探求进步的办法。当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时,他会紧紧抓住不放,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他对学生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几十年如一日,用真心、真情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困难以及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付出了加倍的爱、理解和尊重。   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是指引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的灯塔。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他们在郑老师眼中都是一个个美丽的天使,都沐浴在郑老师公平无私的爱河之中。
      3.善意的批评,引导学生的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教师的一种可贵品质,也是一种智慧的教育艺术。郑忠斌待人温和,很少发脾气。当学生犯错误时,他会悄悄地将学生叫到一边,和颜悦色地招呼他坐下,先谈些生活小事,再心平气和地问情况、询原因,语重心长地诱导,勉励有加,长善救失,不似批评却胜似批评。温暖、和气换来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然而,宽容要宽而有度,并非一味的纵容,更不是不负责地任其发展。郑老师的学生向我们描述了一次郑老师在化学实验课上发火的情形:“那天我们上实验课,是关于电解食盐水的内容。我旁边的一个同学做完电解实验后,没有把电极拔出来。郑老师发现后立即把电极拔出来,并且严厉地批评那个同学,告诉他,如果实验结束后不把电极拔出来,周围同学的身体就会受到影响。那位同学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们都明白郑老师不是因为那个同学做错实验,而是因为如果电极没拔出来就会产生氯气,而氯气对人身体是有害的,郑老师是为大家的健康着想。从那以后,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都特别认真、细心,不敢有半点马虎。我们从郑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学会了要踏实细心,关爱他人!”
      上述故事让我们看到郑忠斌老师身上人性的闪光点,这仿佛是漫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学生可以借助它发出的光明而寻找自己应该去走的路。郑老师真诚地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二、且歌且行 认真求索——同行眼中的好“鲁班”
      1.于精细中求创意——新技术应用的高手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试题汇编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上网搜索一下,下载下来就可以了,很少会有教师考虑到学生做题的方便,将试卷进行合理美观的排版。也很少有教师想到,为了节约纸张将试题中的图片进行加工。而就是试卷汇编这样的小事情,郑老师却做出了令同行拍手称赞的“大文章”。
      虽然对于电脑技术不是特别精通,但是郑忠斌在试题的汇编和排版上有他独特的认识与方法。他并不是简单地将试题复制拷贝,而是要经过精心的布局,力图精简空间。化学试题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图片,图片往往是居中放置,这样会浪费很大的版面。但郑忠斌在排版中,往往会将几道题的图片连续放在一行,既节约了版面,也显得非常整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有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历使郑老师对化学的各个知识点倒背如流,但他并不满足于此。面对新课程改革,他潜心钻研新教材,广泛查阅资料,力求使每一节课都能体现新思维、新理念。有时为了一个化学教学课件他常常不惜花费几天,甚至几周时间。
      他很擅长用计算机将化学中抽象的东西模拟化,常常做出很多模拟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化难为易。模拟动画做出来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现实化、形象化了,学生更容易掌握。比如讲晶体结构时,郑老师通过模拟动画,完全解决了晶体形态及其内部排列状况不够直观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听郑忠斌的课时也感受到这一点。为帮助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更形象、生动的认识,郑忠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呈现了诸多形状的“元素周期表”(见图1)。从“形形色色”的元素周期表中,我们也能看出郑忠斌在多媒体教学上的“得心应手”。
      2.在环保中创效用——教学资源利用的行家
      在纸张资源相对丰富的今天,郑老师用纸却异常节俭,他不仅双面使用打印纸,而且身边的一点一滴都例行节约。受郑老师环保习惯的影响,八中化学教研组实行了一轮“答题卡”改革。一般情况下,每张答题卡有100多个板块,而每次考试一般只有30个左右的选择题,也就是说只会用掉30个左右的板块。如果每次考试都用一张答题卡,答题卡剩下的板块就全浪费了。在郑忠斌的带领下,每次考完试,教师都不将答题卡发给学生,因为发给学生后他们也只是将答题卡作为草稿纸。如果有学生对自己的答案心存疑惑,教师便拿出答题卡来查一查,而若没有问题就都保存在教师手里。下次考试时,教师会按照名字将答题卡一一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将此次试题的答案写在没有用到的板块里。在这种原则下,每张答题卡可以重复利用三、四次,并且答题卡的背面还可以让学生默写方程式。长期这样坚持下去,也能节约很多纸张。
      谈到答题卡重复利用这件事,郑忠斌的同事都颇有感慨,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受郑忠斌环保行为的影响:“其实这不是一个很大的事,一张答题卡可能只有几分钱,但是它体现的是一种环保意识。按理说,这些事情应该由我们年轻人想到并提出倡议,但我们却是在郑老师的倡议下才行动的。在环保这方面,郑老师一点都不输给我们年轻人,他甚至比我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多。”
      郑忠斌的环保与节约行为,还表现在对高考试题集的分配处理上。如果学校分发给教师的试题集是包含所有学科的,郑忠斌就会将试题集按学科拆开,亲自将各部分送到各科教师的手中。
      吴克杨在《创造之秘》中写到“追索杰出创造者的足迹,他们并非生下来就是伟人,往往是从不打眼的,人们不以为然的活动中追求新意开始的”。郑忠斌在不断的探索中将自己的创意惠泽同行,将环保的理念践行到底。
      三、与人为善 勇于担当——同事眼中的好师长
      1.文质彬彬 善于倾听
      卡耐基先生曾讲过:“专心致志地倾听正在和你讲话的人,这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别的东西会比这更使人开心。”它使我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倾听是架起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桥梁。而在教学中,教师则更需要具备倾听的品质,这不仅是一种优良修养,而且是一种睿智的教育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郑老师善于倾听与商量的态度,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对于改进课程教学的建议,还表现在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中。他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这一点,在郑老师的同事那里得到了有力的验证。郑老师的一位同事这样告诉我们:“我参加高级职称评定时,要讲一节课。郑老师希望我选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类的课题,因为这是无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但我当时选的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氢键。虽然我的选题和郑老师的建议不相符,但郑老师一点也不生气,而是耐心倾听我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一边听一边将要点记在笔记本上。然后郑老师让我设计一个课例给他看看。也就是说,郑老师并没有硬性规定我去做核心问题的探究。当我把设计好的氢键选题方案给郑老师看了后,他说思路不错,就帮我推荐出去了。”
      倾听是理解的路径,学会倾听是人生的一项课程;倾听是信赖的田垄,善于倾听是人生的又一风景。在同事们眼中,郑老师是一位智慧的倾听者,是引领他们成长的好师长。
      2.孜孜不倦 乐于学习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们时刻谨记,身边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都有各自的长处。这个道理很浅显,但是做起来却是相当难的。郑老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亲身实践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理念。
      郑老师不会放弃任何的学习机会,也不会放过任何的学习对象,比如他的同事,甚至是他的徒弟。在访谈中,郑忠斌的一位年轻同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小组教研活动中,郑老师给我和另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在金刚石的结构中,一个碳原子能形成几个六圆环。这在当时是一道挺难的竞赛题,考查的是空间结构方面的内容。化学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解决化学问题需要理科的思维,但也会用到文科的一些学习方法。我当时刚刚大学毕业,所以数学功底还比较好。听完这个问题后,我脱口便说出了答案。其实这道题我根本不是用空间想象去解决的,而是用数学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排列组合的方式解决的。郑老师对于我脱口说出答案很奇怪,他一个劲地追问我是怎么想出来的。郑老师的这种追问行为让我特别惊讶,甚至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他是特级教师,而我当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在我看来,我们两个根本不在一个等级和水平上。激动之中,我无法将自己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越紧张越说不清楚。后来,郑老师就把数学老师找了过来,借助数学老师的描述才把问题解释清楚了。”
      在同事们眼中,郑老师是一个特别严谨,而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教师,他永远都处在一个学习的状态。他的求知欲特别强,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跨学科教师,他都愿意向他们学习。学习已经成为郑老师的一种习惯,他会毫无顾忌地向他人询问疑惑的问题。在知识面前,在问题面前,郑老师总给人一种平等的感觉,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3.真诚助人 甘于奉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而且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当别人需要帮助时,郑老师总是秉持互助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热心地给予支持。
      郑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了,却依然奉献在教育一线。时刻准备充当“超级大补丁”的角色。在一位化学教师怀孕期间,为了减少化学实验对身体的伤害,郑老师代替这位教师上了所有的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奥赛课急缺教师上课的时候,郑老师毫不犹豫地顶了下来;在年级组安排课时的时候,郑老师总是等所有人的课时都定好之后,他来上那些剩余的课时。
      在同事眼中,郑忠斌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是他们可以依赖的兄长。每个人都为他的奉献所感动、所温暖,并在这种温暖的感召下将助人与奉献的大爱薪火相传,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中。
      回望郑忠斌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从班主任到副校长,他用心、用情、用爱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本义。一滴水虽然渺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其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多年来,郑忠斌老师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创造着一个个普通、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可谓“一腔热血灌桃李,欲上珠峰揽艳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李奇志)

    推荐访问:人梯 孺子 盛世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