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点燃儿童思维的求索之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4 16:50:19 点击:

    【摘 要】学习就是学会思维,新课改倡导以思维为内核的探究性学习,思维理应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而且应该在教学中得以自觉凸显。笔者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基础上,从校本课程、课堂以及学习新样态、学校人际新生态的视角,进行草根式研究与实践,呈现了一个全程研究过程,力图让思维教育“可视化”。

    【关键词】儿童思维;钱学森班;场景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75-03

    【作者简介】李传庚,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小学(南京,210003)校长,高级教师。

    杜威说,学习,就是学会思维。此论确定了学习依赖于思维,学习与思维存在密不可分的属性。自20世纪80年代师范毕业走上从教岗位后,我一直将思维视为儿童有待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2004年我调任南京市底蕴深厚的三牌楼小学分管教学,三年后担任校长。该校坚持科研兴校,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定的传统和基础。本校自上世纪末开始了“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多年的积淀中确立“小小探索者,大大思想家”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探索课本世界,探索心灵世界,探索生活世界,探索网络世界”等“四大探索”的实践体系。促使本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跻身一流,尖子生的思维素养优势在“小升初”角逐中逐渐获得凸现。

    探索是新课改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三牌楼小学确立的“探索教育”其内核是思维。我认为,应当将过去实践探索研究中内隐的“思维”要素大力彰显出来,并使之打造成本校教育的“品牌”。按照这一主旨,我在学校工作中不断探索,从课程开发、样态谋划、课堂流程和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脚踏实地推进了诸多课改新举措。

    一、建设校本新课程:开办大大的“钱学森班”

    长期以来,我校邀集由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等专家组成的顾问组指导办学,专家“术有专攻”,“顾问”名副其实。

    (一)创意缘由溯源

    2011年10月8日下午,南京市教科所原副所长宋宁先生照例来校调研指导,寻求“求索教育”突破口。在碰撞中,大家鎖定“思维”,认为应当将“思维”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思维科学”一下子蹦了出来,通过百度搜索之后得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并组织专家进行过系统研究。张光鉴教授是当年全国思维科学筹备组的组长,也是钱学森教授思维科学研究的得力助手,张教授现正常住南京。在谷力博士引荐下,我与张光鉴教授相识,随后通过张教授引荐,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非常支持我校成立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班”,叮嘱我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去研究思维科学,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2012年5月31日,三牌楼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班”,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少儿思维科学体验馆”也同时开办落户我校。

    (二)发力体制创新

    1.面向“全体”办大班。我既关注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更专注于其思维科学视野下的创新精神培养,避免开办钱学森班固化于某个特定班级的做法,将全校视为一个大大的“钱学森班”,所有学生也就成了钱学森班的学员。学校相继出台了“钱学森班公约”和“钱学森班章程”。

    2.创新设置二合一。开办小学“钱学森班”无先例可循,学校从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活动依托两者考虑,追求二者合一,创新运行体制,实行“班”“所”一体,“教”“研”结合。学校在“钱学森班”下设置了“金童话”“小问号”等六个少儿专题研究所,各配数名教师参与辅导。

    3.建设课程重引领。在开办“钱学森班”的“求索”之中,“课程”成了一个萦绕脑际的热词。我一直在思索两点:一是坚持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只有通过建设课程,才能将教学改革理想变成现实行动;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路径。既然“钱学森班”需要开发相应课程,那么如何建构?这就需要将“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该课程的价值引领,而且让钱学森班课程依附于国家课程,并以此进行拓展和创新。

    (三)勇立课改潮头

    北京等地虽有多个大学和中学钱学森班,但他们基本上着眼于科技创新方面,有的甚至成了重点实验班代名词,我们小学不能照搬中学和大学开办“钱学森班”的经验。校课题组展开研究中,“儿童”“宽容”“形象思维”“创意”等词语不断涌入头脑,迸出口中——“头脑风暴”就此展开。后来在专家指导下,课程整体架构就此产生,一年级“金童话”课程:提倡“具象与经验”,创造儿童最美的语言;二年级“小问号”课程:推崇“鼓励与宽容”,鼓励儿童常提问,教会他们会提问;三年级“1+1”课程:着眼“猜想与推理”,在“美味”等生活细节中感受趣味,体味数学的味道;四年级“金苹果”课程:主张“自由与快乐”,在生活“痛点”“关爱”中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五年级“小飞罗”:提倡“惊异与追问”,让哲学鸟“小飞罗”带领儿童来到动漫、成语故事之中,呼吸“哲学”的空气;六年级“E时空”课程:追求“链接与设计”,通过跨界学习,实现“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校长实现课程领导,就要全力落实课程建设执行力。学校用了一个学期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并在每个年级选定“专职教师”,教导处将钱学森班课程教学纳入“课时”;进入课堂教学之初,学校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期末将“钱学森班”课程学习评价写入学生个人“成长脚印”。一系列后续工作如此顺当与高效,得力于学校上下团结一心,与我一起“勇立潮头”。这也反映了一个品牌学校管理的“功底”所在。

    (四)思辨课程经验

    1.推进课改反思。校本课程改革推进实施一年后,大家对六门课程分年级设立提出质疑,一致认为“分设”容易形成割裂状态。于是,学校着手改编教材,尝试某个课程教师进行“走班”教学,即一个人可在两三个年级实行分段教学,延展课程分享。

    2.组建儿童社团。在校内组建了诸如吉米工厂、创意机器人、小荷文学社等相应的学生社团,以此深化钱学森班课程建设。

    3.梳理课程建设。两年后,校级团队带领课题组骨干教师,回顾“钱学森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求索之路,写成近40万字教育专著《儿童创新思维求索论》,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获评为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树立教学新样态:倡导教学的场景学习

    2015年10月3日,正值国庆休假,一群专家齐聚我校会议室,商讨“十三五”儿童思维发展研究的突破口。其间,柳夕浪先生对我校提出的“培养有深度的思维”教育主张颇为欣赏,成尚荣先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提炼。“暖认知”由此进入三牌楼小学求索园中。大家由“有温度的思维”谈及当前“思维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分离,人与脑的割裂,思维缺乏良好人际环境的支持等问题。研讨谈论至此,“场景”一词契合了当时的语境。继而,我提及当今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碎片化、浅表化、同质化”等倾向。专家现场建议将上述关于教与学状态的认知加以整合。于是,“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课题呼之即出。继思维高峰课题之后,我依然紧扣思维,明确场景建构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而且在针对儿童思维现状问题导向的基础上,促进其相应发展。

    循着专家的指引,我带领校内骨干团队先行实践,尝试寻找儿童思维研究的场景载体和途径:课堂、场馆、“E时空”和社区家庭。

    小学教育如何建构学习场景?学习场景与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情境”有什么关系?如何由场所走向“场景”……对于一个原本比较有感觉的话题,经过深入思辨,由无疑开始,一下子冒出许多小问号。接下来,我广辟理论资源,向书本学习,阅读了商界畅销书籍《场景革命》《罗辑思维》等,还阅读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J·莱夫等著《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书,研读建构主义关于经验学习的论述文章等。

    2016年春季,恰逢“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规划申报之际。学校果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凭借项目“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申报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以全市中小幼第一名成绩被成功立项。

    项目申报前后我都在思考,思考由模糊到比较清晰。“场景”概念在我心里立了起来,初步具有了如下的认识:

    “学习场景”属于经验学习,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其建构是为了儿童的学习,“场景学习”将会成为三牌楼小学“十三五”期间乃至中长期教改研究的主题词。

    我初步规划,场景学习的研究载体可以分为:课堂场景、场馆场景、E时空场景和社区家庭场景等类型。如此细化分类,使得学校的教育视野更宽阔,让儿童生长成为大家的教育追求更自然。

    场景创设是为了儿童学习的建构而存在,而儿童学习的建构方式又是多样的,场景是小学儿童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承认场景学习是有边界的。

    场景学习是儿童基于学校教育学习的新样态,因此,不应建构场景学习的模式来固化课堂,但应当主动地给课堂注入新元素,让场景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样态。

    场景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的发展,绝不是泛泛的发展,或者高大上的“创新发展”,应该是针对思维发展五种现实问题的,这也就是说,要将推进儿童思维的多样化发展,有机地与场景建构结合起来加以开掘和研究。

    这样,一本基于我校课程教学研究的探索新著《场景学习:点燃儿童思维》正进入实质性谋划及撰稿之中。课题项目的推展为何如此快速、高效?因为学校就在教育和课改的“场景”中;教师们在宝贵的教育教学时空中,保持了明确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师们正被研究热情所激发,“锅巴须当乘热断”——教育求索思维正处于被激活的“高峰”之中。

    三、打造学校新课堂:追寻课堂思维高峰

    学校教育确立了班级授课后,课堂就成了最大的“学习场景”,同时也成了场景建构的难点所在。因为,传统的观念犹如坚固难摧的堡垒,坚持课改推进就需要花大气力攻克它。

    2011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三牌楼小学会议室,围绕课堂的理想状态——思维高峰,教研骨干们与专家一起碰撞对话。课堂上的思维高峰,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激发状态,属于群体灵感思维。它“可遇”但也应“可求”,如何获得呢?当时我先发言,举了一个例子,专家就此提炼出相应策略。因为参会者都是一线教学骨干,大家纷纷分享案例,一个下午就罗列、汇集了十多条登攀思维高峰的“金点子”。

    经过梳理后,我灵感闪现,发出倡议:何不出一本有关小学课堂思维高峰的探索专著?冲动之后是要付出“代价”的,学校随后召开区级分享活动“思维高峰:课堂的幸福境界”。活动着实推进了研究进程,活动中又收获了一些经验与建议。我还带头阅读理论书籍给“策略”寻找理论依据。研究中,“情感点”“链接点”“冲突点”“发散点”“建构点”“评价點”,成为思维高峰的“引爆点”,也成为理论探索的生发点。教师们的初稿,特邀教研专家、省数学特级教师陈今晨先生进行审改修订。2012年5月《小学课堂思维高峰求索论》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该专著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2016年4月,“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项目之后,我“春风得意马蹄疾”“快马加鞭未下鞍”,扬鞭启程再出发,从场景的视角,研究课堂思维高峰。我以为,儿童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是零碎的、肤浅的和孤立的,但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是丰富而鲜活的。于此,“场景”适合儿童的“口味”,更利于儿童去“建构”。十多年前,美国教师以模拟方式上“南北战争”课例,以及七年前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三牌楼小学上“亲情测试”习作课等课例,都被我重新一一拾起和品味,给我以启示。结合自身的鲜活案例和课堂经验,“描述场景”“模拟场景”“再造场景”等课堂场景建构策略和方法相继敞亮生成。研讨中,教师们不知不觉进入思维高峰中,迎接他们的可能是学生在课堂上演、呈现的思维高峰。由此让人想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face to face(面对面)”,是真爱对真爱、行动对行动;是师生敞开襟怀,对话互动,盘活思维,催生课堂思维高峰;通过场景诱发刺激,会使得教和学灵感、顿悟频现。有鉴于此,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课堂,必将是学校推进高效课改选择的不二法门。

    不断追索课堂思维高峰,成就三牌楼小学儿童的幸福境界,也寄予三牌楼小学教师人生的幸福追求,以及教育生涯的难忘体验。

    漫漫求索路,一路追寻中。其间有辛劳、有风景,也有快乐。我以为,快乐就在儿童思维花朵绽放中,就在教育跋涉者且行且思的发现中。<\\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

    推荐访问:之路 求索 点燃 思维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