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英语新闻词义与文化因素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8 19:10:15 点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像镜子反映着人类的主客观世界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该语言的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往往都带有该民族特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文化环境色彩。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储存了一个民族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传统习惯,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反映了该民族的人际关系、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东西[1](p.142)。换句话说,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只构成了语言的物质外壳,在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

    新闻(news)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在媒体上出现的所有文章。狭义的新闻即“消息”,它单指报道最近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令人感兴趣的消息或重大事情。可以说新闻报道包罗万象,新闻用语浩如烟海,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如不了解文化背景,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无法理解。例如美国《时代》(Time)周刊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Nixon’s Od ys 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 ys sey在古城特洛伊(Tory)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这里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段漫长过程,不能不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这一故事,不知道Od ys 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就难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义。本文将从英语新闻词语所反映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就英语新闻词语的词义内涵与文化因素做一探讨。

    英语新闻与政治生活

    任何一种民族语,书面语言也好,口语也罢,都与该国政治制度中的思想概念用语密切联系.以美国英语为例,与美国政治制度中“联邦宪法”(the U.S. Constitution)相关的词语不仅常见于英美报刊,而且也常出现于美国人茶余饭后的闲谈或调侃之中,例如sep a ra tionofpowers(三权分立)、ju di cial power(司法权)、states rights(州权)、due process of law(正当法律程序)、ma jor i ty rule and mi nor i ty rights(多数人的统治与少数人的权益)、af fir ma tive action(programs)(为消除种族和性别歧视而在雇佣和教育方面采取的照顾黑人和妇女的行动(计划))以及Ab so lute pow er leads to ab so lute cor rup tion(绝对的权利会导致绝对的腐败)等。

    确实,美国总统的言行影响着美国人的语言,而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的很多事件也为美国英语输送了很多含义独特的词语,如turn the screws(施加压力)、playhardball(展开激烈的竞争)、muck-raking(揭发丑闻)、play ingsolo(独断专行)、aMaverick(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政治人物)、crisis man age ment(危机处理)、po lit i cal le ver age(政治压力)、pork barrel (笼络民心的政治拨款)、plank and plat form(政见与竞选纲领)、ma jor i ty and plu ral i ty(多数与相对多数)、land slide(压到一切性的胜利)等等。值得提及的是,在选举期间,美国各地区的选民把自己所爱戴的人称为 the favorite son,若是不了解美国的选举,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真正意义[2](p.2)。

    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减少某些词语和概念所引起的不快,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委婉语。例如,本世纪初叶,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界为了掩盖矛盾真相,在报道罢工事件时,不说strikes (罢工),而说in dus tri al ac tion (工业行动),分明是“劳资关系”,却含含糊糊曰industrial relation,“劳资争端”也就成了 in dus tri al dispute。1983年下半年,为防止传染病蔓延,美国政府解释用煤气杀死宾夕法尼亚的鸡这一计划时说“depopulated the birds(减少家禽的头数)”。据联邦新闻官员说,选用“depopulated”一词是因为要“避免用 slaughter(屠杀)一词”。1983年,美国派武装部队入侵格林纳达。美国总统里根对新闻记者“经常使用in va sion(入侵)一词”十分恼火。他说,“这是rescue mission(营救使命)”[3](p.223)。

    1972年轰动美国内外的水门事件后,Watergate 一词可用来指任何类似的政治事件或大的丑闻。例如:If there is a British Watergate, who will expose it and track it down?(The Times)

    此后,-gate亦成了意味scan dal 的后缀,几乎凡是丑闻都用-gate ,不像以前那样用“affair”或 “scandal”。如debategate(辩论丑闻:1980年里根和卡特两位总统进行最后一次电视竞选辩论前,里根的竞选班子得到了一份卡特如何和里根进行辩论的文本,从而使里根在这次关系重大的辩论中占了上风)、 Koreagate(韩国丑闻:指韩国一商人收买美国议员而震惊美国国会的事件。)、Monicagate(莫尼卡丑闻:指莱温斯基(Monica Levinsky)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桃色事件。)[4](p.162-163)等。此外还有Catergate(卡特丑闻)、Hollywoodgate(好莱坞丑闻)、Mediagate(媒体丑闻)以及Motorgate(汽车丑闻)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

    英语新闻与经济生活

    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英语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例如in for ma 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公路)、chainstore(连锁店)、con ve nience store(便利店)和discount store(打折店)等词的出现和传播。今天,英语中与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词语层出不穷,无论是在人们日常的会话中,还是在英美报刊杂志文献中,有关经济领域的大量词语俯拾即是。且不谈诸如BBS(电子布告栏系统),cybersalon(网络咖啡厅)、cyberspace(网络世界)和online prank(网络恶作剧)等与电脑术语相关的词语,就从我国英语爱好者所熟知的on-line(在线)、surfing(冲浪)、Internet(因特网,国际互联网)、PC (个人电脑)等词中,也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对词语发展变化的推进作用。

    常阅读诸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和《经济学家》等报刊的读者一定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新词、陌生的词和科技、商业术语越来越多。诸如CPI(消费者物价指数)、GNP(国民总产值)、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络,一线通)、DBS(直播卫星)、LCD(液晶显示器)、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的缩写语大量涌现;Mitnick affair(米尼克事件)、World WideWeb(万维网,全球信息网)、cellularphone(蜂巢式移动电话)、ge net ic en gi neer ing(遗传工程)、the eco nom ics of Cloning(克隆人的经济分析)、G-7(七大工业国集团)、 Reaganomics(里根经济学)等类新词不断出现。此外,来自证券市场的诸如BlackMonday(黑色星期一)、blue chip(绩优股)、bull mar ket(牛市)、in vest ment bank(投资银行)、junk bond(垃圾债券)等英语新词也在深深影响着股民们的语言 [2](p.48)。例如:

    1)The consequences of a big fall would extend far beyond a dip in the price of Silicon Valley property and sales of luxury cars. The biggest effect would be felt in the new-issue market.(Los An gles Times) (股市大副下挫的后果将远远超出硅谷房地产跌价和豪华轿车销量下降。 受影响最大的将是新股发行市场。)

    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县,该地区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导体公司及新兴的信息产业而声名远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原料,所以这个地区便称为“硅谷”。

    2)In those exciting days, tech nol o gy seemed to hold the key to a pros per ous new world. The global economy was booming, humans were making their first tentative ventures into space, the Green Revolution seemed to promise a solution to the world food problem, and nuclear power was being proclaimed as a source of cheap, clean energy.(U.S. News & World Report) (在那些令人兴奋的日子里,科技似乎决定着繁荣的新世界。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人类正尝试进入太空,绿色革命似乎预示着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核能被说成是一种价格低廉、清洁的能源。)

    文中的Green Revolution 指的是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而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一项运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石油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中也开始使用许多以石油原料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如塑料薄膜、化肥、农药等等。这种石油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一现象后来被农业专家和历史学家称为“绿色革命”,即农业生产上的大革命、大革新[5](p.425)。

    英语新闻与社会生活

    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离开社会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失去语言也就失去了活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主要媒介。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它们的烙印。因此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英语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会在英语中有所折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尤其如此。例如Generation 成了报刊中的时髦词,肥胖的人多了也被称之为一代。 Sandwich Generation (三明治式的一代)指上有老下有小都要照顾的一代人。此外还有Babyboom Gen er a tion(婴儿潮一代)、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指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知识阶层的一个颓废流派)、 Lost Gen er a tion(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感到失望的美国青年一代,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作家)、Me Generation(唯我的一代:指那些昧着社会良心,竭力追求自我幸福和满足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或政治的青年)、Si lent Gene0ration(静默的一代,心满意足的一代:这个名称首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代》周刊,是形容在艾森豪威尔统治时期出生于1925-1942年之间的大多数美国人民)等[6](p.313-314)。此外英美报刊中还经常出现de seg re ga tion(废除种族隔离)、ethnic cleansing(民族清洗,指对整个民族或族群的蓄意屠杀)、brain drain (智囊枯竭:指在英国许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等向国外移居造成英国人才流失)、cultural guard ian(保护面临威胁的某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或语言的人)、cheque-bookjour nal ism(支票簿新闻,指以重金酬付名人换取独家采访)、se nior citizen(老年人的委婉语)、home mak er(在家中照料子女的持家者,通常指母亲)、 birth moth er(生身母亲,使用这一词语源于大量被领养儿童开始寻找生母这一社会新现象)、custodialparent(离婚后拥有子女监护权的一方)、So cial Security(社会保障条例)、 medicare(美国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专设的“老年保健医疗制”)、med ic aid(资助残疾人的“医疗补助制”)、negative income tax(美国社会的“最低收入补贴”)等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词语。在英美社会,自己维修行业、供使用者自己装配的成套器件与设备,为培养儿童自己动手能力的玩具以及自助性的旅游业和餐饮业等成为时尚,因此现在英美报刊中还流行着do-it-yourselfism(自己动手主义),与此相关的do-it-yourself, do-it-yourselfer, do-it-yourselfery相继被翻造出来。

    前不久,笔者在翻阅英美报刊时,发现了suburban inhabitants这个词。它是指郊区居民呢?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原来,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 rich people和 well-to-do families。因为这些有钱人原来住在市中心,当时的城市发展还不如现在这样快,这样宏大。后来,随着工商贸易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现代城市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污染、交通拥挤以及噪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于是就朝郊外迁徙定居,因为郊区的环境较之市中心要好得多,污染问题也不严重。所以,如果把它理解为“郊区居民”,似乎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因此,我以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住在郊区的城市富翁”。

    在九十年代, 大量体育用语的普通化也从侧面反映出英语社会的面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语言。在美国,棒球和橄榄球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们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过政治热情。这种对体育的酷爱使得许多体育术语家喻户晓。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在体育语域以外使用体育术语。除此之外,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在社会的阶梯上向上攀援,生活犹如竞技赛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借用体育术语去描绘生活中竞争的强度[7](p.304)。例如:

    In the business of diplomacy, you frequently score runs by hitting singles. And I think the President and President Yeltsin hit a series of good solid singles that’ll add up to scoring a great many runs.(White House Defends Talks 1995: A2)

    Score runs是棒球术语,指跑垒员得分。Hit singles指“一垒打”。1995年,克林顿对莫斯科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国内许多人对克林顿这次访问表示失望,做出了尖锐的批评。白宫针对美国国内对克林顿总统的批评发表了以上的讲话,旨在阐明在外交工作中的突破性进展常常是由许多不起眼的小成果累积而成。

    The law states an access par ent must be able to see his or her children at spec i fied times.(Reader’s Digest)(法律规定,必须保证有接触子女权利的离婚一方能在特定时间内看望其子女。)

    句中的access parent 指与子女分开生活、但有权与他们保持接触的离婚者。目前在西方社会有近一半婚姻以离婚告终,通常由法院将子女监护权判给其中一方。另一方有保持接触权,可在监护一方同意下在特定时间内看望子女。如果拥有监护权一方不同意对方与子女接触,那么家庭法院或受理该离婚案的法院可做出同意接触的判决[8](p.290-291)。

    英语新闻与文学艺术

    无论是英语社会还是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传统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形成了语言词汇的文化意义。英美报刊文章包含着深厚的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底蕴。莎士比亚著作中的故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圣经》典故和语言等常见诸报端,因为记者、尤其是大报记者写文章和某些政界人士讲话喜欢引经据典。例如:Defense chief insisted on the nailing down the ob jec tives of the retaliatory strike before cross ing the Rubicon and heading into the uncharted strategic territory.(The New York Times)此处的crossing the Rubicon 源于典故。Rubicon (鲁比肯河)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为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河界。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由此可见,这里的crossing the Rubicon 意为“采取断然行动”或“下重大决心”。如不了解这个典故,则无法完全读懂这条新闻。英语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有:the writ 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凶兆”或“灾祸将临的预兆”,而不能照字面理解为“已经写在墙上”);Pandora’s box(潘多拉之魔盒,典出希腊神话。此盒喻“灾难之源”或 “由于不明智的干预而引起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meet one’s Wa ter loo(1815年,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德、荷等国联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结束了他的一生。故meet one’s Wa ter loo这个成语从此成了“大败、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的同义词)。Fran ken stein (M.W. Shelley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他是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有一次他发明了个怪物,结果却被那怪物吃掉了。该词语的喻义是 “自作自受,作茧自缚”)。由此可见,如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在阅读英语报刊的过程中造成许多误解。

    从以上对英语新闻词语词义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报刊等新闻媒体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人深刻地感觉到社会跳动的脉搏、时代前进的步伐。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始终领先于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必须同步跟上社会的发展。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最密切、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新闻媒体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最佳表现渠道。因此,我们阅读英语新闻,不仅仅是读懂它的语法和词语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英美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教育体系、宗教信仰以及民风民俗,洞悉英语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通过阅读英美报刊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习现代英语,了解世界并获取最新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健著. 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142。

    [2] 汪福祥伏力著.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2.48。

    [3]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23。

    [4] 周学艺主编. 英美报刊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1-223。

    [5] 戎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A]. 胡文仲主编. 文化与交际[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5。

    [6]周学艺主编.英美报刊文章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3-314,2-3。

    [7] 朱跃著. 英语与社会[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304。

    [8] The Latest English Words and Idioms. Wilson & Horton Publications Ltd. B & T Holland (N. Z. ) PublicationsLtd.1996.290-291。

    推荐访问:词义 英语 因素 文化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