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探寻《春联》的文化美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8-14 18:15:04 点击: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篇介绍春联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为孩子打开那扇“窗”,在学生面前呈现更广阔迷人的“春联”风景,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呢?首先我们教师需要追寻春联这一文化形式的芳踪,其次要有祖国文化的传承意识,继而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应学生思路,契合学生情路,以及符合教材文路的教案。下面我就谈谈个人对这篇课文的解读。
      一、意趣。文化散发的恒久魅力
      春联诞生之初就和我国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又以喜庆的色彩、祝福的话语、遒劲的文字、整齐的结构和精妙的构思赢得了百姓的欢迎和钟爱,从而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从早期的辟邪祈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征,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理投射与碰撞。因此,浏览春联,就是了解风土人情的捷径。我从小读对联,好多内容早已忘记,但那鲜丽的画面感一直留存胸间,那对吉祥幸福的祈盼之情总催人奋进,大概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感受吉祥意向”的教学设计如下:1.是啊,春联很美,它的内容中还有许多象征我们中国吉祥幸福的事物呢!2.你搜集的春联中还有这一类吉祥事物吗?学生说:玉兔毫光生紫气,金龙捷足人青云。时雨春风五羊献穗,尧天舜日百凤朝阳。马蹄踊跃驰千里,羊角扶摇上九霄……3.老师展示富含吉祥意向的年画:年年有余、花开富贵、喜鹊登枝……4.年畫左右两边再配上应景春联。5.师述:这些事物借用谐音等手法,传达中国人特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顺意的祈盼。6.诵读积累欣赏。
      二、传承。语文学科的价值追求
      春联只是华夏文化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小葩,却能在演变中逐步发展出鲜明的特色,是多少文人付出的智慧与结晶啊!可如今在繁忙的社会中,这项从前每个读书人都应具备的“对对子”的基本能力已逐渐消失。虽然过新年春联的买卖市场仍如火如荼,但只是将内容从书上或网络上誊抄下来,书写于红纸之上。说到创作,如今只能在专门的研究机构或淳朴的乡间寻得这项文化的轨迹,令人无奈。事实上,不论是保存文化,还是发扬民俗,春联都是一项值得珍惜的文化财产,需要我们共同传承、推广、振兴。
      语文学科对于春联这一文学形式的传承自然是责无旁贷。春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只有把握春联的格式,才能写出好对联,才能展现春联的内容美、形式美和音韵美。
      这些不正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对锤炼字句的高层次追求吗?所以学习春联本身就是语文的实践活动,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训练。
      例:咬文嚼字感悟文字妙
      《春联》文中以一联为例,详细解析了对仗的特点。不过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让学生理解“对仗”这个知识点,而要积极创设情境让生学以致用。我引入练习七中的“风拂千条柳,雨口万朵花”习题,让学生讨论方框内填个什么字最恰当。
      学生交流:打、沐、润、落、淋、湿、洗……
      再问:在这些字中,选哪一个最好呢?为什么?
      生1:“润”是滋润、润泽之意,和上面的“拂”相称,都表示动作。春天的雨是轻柔的,细如牛毛,滋润着大地万物。杜甫就写过赞美春雨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2:“洗”和“湿”说得太直白,缺乏美感;“打”和“淋”太暴力,和上面的“拂”不相称;“落”把花瓣都打落了;“沐”字用在这儿,感觉雨水太多,花儿会被淹的……
      生3:我觉得“吻”不错,拟人化,春雨本来就很多情。(生笑)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读、思、议、读”的活动,学生对春联对仗特点了然于胸。
      带着大语文的“情怀”去教学《春联》,作为这段“旅程”的向导,我们老师理应努力把学生的眼界引向更高处。
      编辑 姚思雅

    推荐访问:春联 探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