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网络文学的意义设定与艺术走向:网络文学的意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8:17 点击: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而创作和传播的网络文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存亡消长的态势究竟会怎样呢?笔者以为,在经历了初期的喧嚣嘈杂后,它终要将文学的本色发扬光大,以新的审美形式走向新创和成熟将是其立足于文学之林的最终选择。
      
      一、网络文学必须呈现有意义的人生图景
      
      文学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语符化体现,人学意义是其与生俱来的规定,处于人类文学发展长河中的网络文学自然也应如此。必须承认,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的确是文学的产儿。这从其早期对杂文、散文、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体裁的运用,对乡愁、爱情、生命、生存等人生基本问题的拷问,对主体形象的着力塑造以及对心灵自由超脱的积极寻求等都可窥见一斑,而当今文学网站与作者的数量之多、创作题材、体裁与手法的日益多样、文学评奖活动的卓有成效以及相当数量原创作品网上网下受欢迎的程度等就更为确凿地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说短短几年内它还未出现经典性的大作品,但当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打响之后,网络文学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关怀和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就一直蔚为壮观、此起彼伏,《彼岸花》、《活得像个人样》、《悟空传》、《智圣东方朔》、《灰锡时代》、《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前前后后有影响的作品中都无不贯穿着这一血脉。若稍做分析,谁说《活得像个人样》里那个“我”就没有传达出现代都市人生某种普遍的焦虑和危机?谁又能说那个悟空和东方朔就没有反映当今日趋商品化的社会中人的某种类存在和命运?而《彼岸花》中女主人公的感想难道就没有透露出后工业文明时期女性面临的某种情感困境?总之,诚如作家张抗抗所言:“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①不管网络文学会带来怎样的新面貌,其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这个根本规定始终应是不能动摇的,否则,网络文学也就真的不是文学了。
      然而同时也应看到,在网络信息技术横扫全球和后现代文化“解构”的背景下,网络上的随心所欲也使网络文学整体上还难尽如人意,而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还缺乏人文价值的足够底蕴。可以说,曾经的网络文学就像众声喧哗、良莠杂陈的自由市场,许多抒发和描写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人文精神,反倒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感受和肆意宣泄,而写手们也大多是所谓的新生代,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写作时“每个人都很迷茫,……或许是孤独时想……消磨自己的寂寞;或许是悲伤时想……发泄自己的痛苦;或许是失意时想……倾诉自己的落魄”②,甚至是为了满足“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③。不难想象,在表达大自由和主体认识不足的条件下,这种人文精神的消解不仅使网络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容易陷入平庸低俗,更导致了其艺术形象的苍白虚弱和艺术表现的粗制滥造,这种轻飘肤浅无聊虚空正是网络文学得不到历史性认同和尊重的主要原因,也是其继续发展最致命的缺陷。但这并不是网络的过错,更不能说明网络文学不是文学,它实则是整个文学在后工业时期的共同表现,是世纪之交的所有中国文学都必须反思的大问题,只不过在技术的催发下网络文学表现得更加极端而已。正如率先“触网”的传统作家陈村所说:“我看到的情形,站得远一些说,网上网下作品的好坏比例大体是一样的,都有佳作和劣作,都离伟大的文学较远。或者说得绝对一些,它们本来就是一个东西。”④因此,网络文学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不是文学,而在于它如何从网络的混沌杂乱中超拔出来。显然,除了先自觉地作出文学的人文规范以外,网络文学已没有更好的选择。
      所幸的是,随着赛伯空间和互联网技术带给人们的惊喜和狂欢渐趋平常,其被遮蔽和隐藏的价值要求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例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就曾撰文指出网络文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更高要求”⑤,呼吁它需要“深度和精美”⑥;国内最早涉足网络文学研究的欧阳友权教授也专门在《网络文学的审美设定与技术批判》一文中提倡“从人文价值理性上探讨网络及其文学的意义”⑦,这种种呐喊正促使网络文学开始有意地寻找自己的人文定位。更何况,弘扬先进文化是当今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利用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指出人类向上的一面无疑也是网络文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不难推想,随着写手自身素养和阅历的提高,随着传统作家对网络的更大关注和参与,随着人们对优秀作品的愈益渴望以及生活本身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品朝生活的更加广阔性和丰富性迈进,在大批有志于文学的人士共同努力下,网络文学终将谱写又一曲人文关怀的新篇章。
      
      二、超文本:赛伯空间打造的文学新形式
      
      网络文学的人文价值必须通过外在的审美形式来实现。不可否认,网络文学虽在体裁、语言、结构、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对传统文学有所秉承、借鉴和发挥,但却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即它彻底抛开了纸、笔和印刷术而完全以另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出现,这就是电子化动态荧屏文本――“超文本”。其中既包括网上在线的单纯电子文本,也包括交互式、链接式文本以及“声、光、色、影、字”相结合的多媒体文本,而文学的审美形式因之便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新拓展和大延伸,网络文学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种新文学。
      这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第一,以人工符号和机器语言为标志的“网语”出现并很快成为网络文学重要的语言资源;第二,倾向于简单的造句和组段,一句一段的诗化句法是其最典型的语体特征;第三,表达更加直率无遮拦,尤其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深层隐秘和对周围事物的冷嘲热讽。以上几种语言模式在网络文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好坏优劣无需笔者在此一一细述,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它们使网络文学的语言呈现出短碎平摊、自白调侃以及夹杂大量符号和缩略语等另类特点。这类“陌生化”的文学语言在网络文坛里如出一辙地被运用以独特传达人对现实的感受自有多方面的原因,而网络的虚拟性、即时性、随意性及技术性无疑是其最终的促生因素。今后,网络文学的语言也许还会呈现出别的特点,但变来变去它都必定和“超文本”的某种特殊性相关。
      其次,网络文学以多媒体的方式替文学在形象塑造方面打开了一条新途径。多媒体是网络的主要特点之一,多媒体文学就是借助网络上的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文字来进行创作的文学,换句话说,这种文学在文字描绘的同时还要呈现声音、色彩、形状、图像、动画等其它的感官刺激。其代表作堪推“亿唐”文学网站女性频道主编黑可可创作的多媒体小说《晃动的生活》。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根据情节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常在文本的叙述中配以flash画面、动画设计、歌声、箫声、音乐和音响,从而使阅读者放开五官全方位感受“大马”与“我”的情感故事并受到深深的打动。显然,由于把平面静止的纯文字与立体动态的图画音像结合在一起,读者不仅想象了文字里的东西,而且还能真切地获得关于这种想象的鲜活图景,从而直接看到和听到实实在在的音容笑貌与景观物象。这就是多媒体表达出来的“虚拟真实”(也称“灵境”),它与传统的纯文字形象及意境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握得当,这种文学正是对原有文学的扬长补短,而随着人们对网络技术的进一步熟悉以及读图文化的继续逼近,其将来的蔚成风气并不难看到。当然,这种新的创作方法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代表了未来文学的主流,至于语言文字则也应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多媒体以外,互动和链接也是网络的主要特点,它们与文学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就是交互式叙事和链接式文本,即“超文本”。其中交互式叙事已造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目前它主要有两类:一是以BBS为阵地的主从互动叙事,其典型例子有2001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留言跟贴小说《风中玫瑰》;二是接龙体叙事,这方面最早的例子大概是1997年加拿大12位知名作家在12小时内于网络上完成的接龙小说《跨国故事》。平心而论,自书本和出版出现以后,文学的交互性就遭到了一定的扼杀和摧毁,网络上的交互式创作则可以彻底消解这一现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借助网络提供的“公共话语平台”,交互式叙事能使文学最真实地回到民间,它不仅使文学在创作、出版、评论等系列流程上开始进入直通道,网络上的集体创作更能从多个方面对比凸显出主体不同的意志或愿望,从而使文学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更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就文学自身的发展而言,交互叙事的出现不啻是重新给文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为其又注入了一剂生命之水,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带来交互式叙事的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链接式叙事,即各个零散的文本通过鼠标点击和万维网的链接而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立体叙事大结构。由于单一语句所勾连的是层叠累加的多数文本,链接式叙事便完全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向局限和中心模式,它可无限定地扩充作品的容量和叙事线索。例如,美国小说家迈克尔-乔伊斯1990年最早推出超文本小说《下午》,其中就有539个文本板块和951个链接点,小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说,我可能已经见到我儿子在今天早上死去。”读者只要点击这个句子中的不同词语,如“儿子”、“死”、“今天”等,就会被导入完全不同的情节里,如果再加上交互式、多媒体等其他手段,链接式文本无疑能使人们进入到一个无限开放而广阔的感性世界中去。传统意义上,作品的审美效果同物化的载体或媒体并没有多大关系,人们已习惯于在一张纸或一本书的固有束缚下去想像其提供的人生画面,虽说现代派、后现代派兴起以后,“意识流小说”、“活页小说”、“丫式情节小说”等已体现出了多线性叙事的特点,但由于自身载体的平面局限使它们难以有更大的突破。显然,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介入使这种新的审美表现有了充分实现的可能,它不仅使文学的文本概念彻底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在崇尚和发挥文学的自由本性方面提供了一种近乎奇迹般的新的表达范式。
      随着数字化生存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和掌控,超文本将使文学的整个面貌和生态发生深刻的改变。应该相信,只要人类处在不断的前进中,网络文学终将走向成熟,其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还会进一步展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新文学必将以新的审美形式拓展出自己崭新的文学历史节点,赢得应有的认可与尊重。
      注释:
      ①③④⑤⑥转引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117页、9页。
      ②颖都墨人:《我们为什么来到网络》,载刘学红:《网上江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⑦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审美设定与技术批判》,《中南大学学报》2003第5期。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网络文学 设定 走向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