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政治沟通视域下 [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流失及重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43:46 点击: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在逐渐弱化,尤其是本已树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了动摇,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观,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重构他们的信仰,端正人生态度,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勇于面向社会,挑战自己,不仅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高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政治信任;就业;大学生
      《论语·阳货》中说:“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信任是一种资源。早期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源主要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而在新经济条件下有经济学家认为,应加入信息和管理者才能,还要加入时间和信任等要素。“政治信任”是世纪之交、中国面临转型期所凸显的一个词语。它是集政治学和心理学的二元结构体,是首次由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政治领域出现的问题。所谓“政治信任”是政治共同体中民众对权力执掌者的认同和服从,或是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得到满足,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态度和认同。由于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制约,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面临着前未所的新挑战。也因此产生了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信任”的弱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停留在由就业问题而引中的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具体认识层面。
      一、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面临的困境
      就业人数与社会需求比例失衡。自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连锁效应而来,中国也自然未能幸免于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危机。中国所面临的新一轮的危机又是有别于其他各国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国的GDP总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的先列,但人口多,平均占有量少的这一客观事实依然存在。解决人口“吃好饭”的问题仍是个难题。在岗位需求与供给之间本来就存在矛盾的现状下,在加之经济危机所促使的在职人员大量失职,教育普及制度带来的毕业生大军,必然形成的是:一个状况下所笼罩着的两类群体之间的争夺战也正悄悄上演。
      在这场较量中大学生存在一定不利因素。首先,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还不成熟,对社会的认知还停留在校园的“小社会”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倦怠、厌恶的情绪。其次,空有知识无实践应用的这一类群体,走上岗位必定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最终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行各业在夹缝中生存,自然没有闲置的资本去培养一个不成熟的、能力显现慢、经济效益创造低的员工。再次,在工作态度和报酬的获取上,大学生显然和社会不相适应。当前的大学生十分崇尚“平等主义”一付出就与所得成正比。当前的大学生对现实状况并没有客观而冷静的认识,仍然对自己的前途存在美好的幻想。分析其中原因,首先,没有给自己正确定位。普遍的大学生都认同自己的报酬必然与四年的大学生费用等值。把自己锁在了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希望社会去适应自己。其次,大学生缺乏整体的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不深、思想单一、只看树木不见森林。看到了身边和自己失败的例子,就把自己的前途披上了黑色的面纱。只从一些小小的失败例子就想当然的把全局否定掉。再次,个人本位主义盛行。大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独立的人,由思想上渴望独立的意识渐渐的外化为社会思想、行为活动的独立。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好坏,是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不是单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政党、一个领导人就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大学生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缜密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辩证的认识方式,勇于怀疑批判、推陈出新,是社会改革创新的有生力量。正如恩格斯说:“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正是如此,正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清醒的警示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经济和政治两条腿一起走路,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未来复兴的重任理所当然的落到新时期大学生的身上,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完成社会的使命。但前提条件必须是他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相信党的领导、坚信礼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是拥有稳固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大学生对我当政治体制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二)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提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转化的”。当前社会存在寻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就是矛盾,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矛盾。首先,大学生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他们的民生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社会主义整体的民生问题也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其次,社会的资源需要得到合理的运用。大学生作为知识资源的代言人,具体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让绝大多数知识资源尽可能的人尽其才,各需所用是当前社会和政府亟待破解的课题。这个课题解决的好,就能带动一连串的效应。再次,大学生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带动下,知识分子逐渐的受到了社会的崇敬和关注。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也就决定了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社会观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解决好帮扶大学生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重要保证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在没有任何经验教训可以借鉴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合世界多极化关系的形成,我们的思想也走出了国门,接触到了更新、更先进的文化。又由于当前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我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困难挫折面前就有一部分人的航标转向了国外的文化、国外的政治体制,开始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路线。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领军人、掌握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对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出现的热点现象都能第一时间的掌握,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当期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又十分普遍,又由于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意识主体和传播媒介,某一种思想和潮流会在最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大的速度传播至最大的范围内,并且形成共鸣。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我们全社会都有责任共同维护我们的政治信仰,大学生群体更不例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具体要求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目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个人的就业问题应冷静理性的对待,让他们明白没有党的坚强而稳定的领导,就谈不上未来,并要为维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三、重塑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对策
      (一)改革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提高学生应对风险和竞争的能力
      “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矛盾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起决定作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外在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这一内因,是应对就业危机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说,高校教育体制应转向“实践型”教学、创新型教学。教育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能力,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二)注重历史与政策的衔接性,以史为鉴坚信党的领导能力
      忘记历史等于不珍惜未来。重现历史、再现历史是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说过“重现过去不是目的,是因为它受到现实利益的推动。”我们对历史本来面的了解是基于现实社会的需要,从历史的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最终实现历史与现实政策的完美结合。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历史的忽视和模糊,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大社会人文学科领域建设,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之路,让我们的年轻人坚信,自己的成才之路和中国的复兴之路是紧密相联的。
      (三)构建和谐、公正的校园文化,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所获得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学校作为知识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师和学生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互动的过程,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者两个主体,只有发挥两个主体能动性,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二者关系的好坏直接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的客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也必须相应的加以改变。正如马克思说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已经普遍的进入成年期,拥有独立的认识和思想,他们渴望各种关系的均等,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因此构建和谐、公正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师生和谐,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就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对社会,对党领导道路的认同感,树立大学生的政治信任。
      [责任编辑:李佳]

    推荐访问:视域 流失 重构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