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让动手操作更具有效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4 04:55:13 点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便于学生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显。下面就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 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儿童的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也就是有一个平衡状态,逐步的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在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每个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当这些结点正在不断丰富增长、不断发展成熟时,如果结合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知识与能力形成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是学习更具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到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知识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进行动手操作,是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语),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一是用什么办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二是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并且通过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了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二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这种安排,或许超越了教材,但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到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三 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来自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一是长方形有4×3、6×2、12×1;二是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有一个学生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 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了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了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2+4)×4÷2。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牢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但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是否包含了所有的已学图形?”学生马上回答:“没有包含正方形。”笔者又问:“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这两个问题,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的本身,而在于它把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新课程里,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责任编辑:高照〕

    推荐访问:更具 动手 有效性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