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儿童英语 > 正文

    [宋朝的科举入仕与官场底线] 好看的古代科举官场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7 04:51:28 点击: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过于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征。既然宋朝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文官们大都来自读书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懂得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又熟悉“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出口成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耳濡目染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理念,那么是否就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并把持住自己的良知底线呢?
      在宋代历史上,确也看到一些仁人志士的奋发有为活动,著名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李纲、文天祥及陆秀夫等人的忧国忧民之举,便令人肃然起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不知打动了多少正直的士人,而他另外一句“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的话,更就做官提出了基本准则:为官者不能因私废公,亦不可惧怕承担责任。宋代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还总结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更提出了终极的追求目标。可说到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理想境界,非常人所能做到。
      实际的情况是,宋代多数学子把“学而优则仕”看做改善个人命运的堂而皇之的旗号,将读书、科考视为做官的敲门砖。在国势大体处于常态的情况下,他们入仕后一方面做着分内的事;一方面期盼着自己仕途的发达,当理想追求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免更多选择后者。
      像历仕宋太宗、真宗两朝宰相的吕蒙正,早年有过清寒求学的经历,当他顶着状元桂冠步入政坛后,孜孜以求的是个人的前程,因此往往不敢承担改革风险。正因为如此,他为政尚可守正,三入相位却终无多少建树。倒是在生活上,他讲求起奢侈。吕蒙正有个喜食鸡舌汤的嗜好,每日必餐。一天,他游自家的后花园,看到墙边耸立一座山包,便不解地问随从怎么回事,仆从回答:此是相公吃鸡剩下的鸡毛。他大感意外道:我吃的鸡乃有几何?怎么能堆积如此之大?仆从再答道:一只鸡仅一尾舌,相公一顿汤需用多少尾舌?食鸡舌汤又已多久?
      北宋中叶的宋庠、宋祁兄弟也是贫寒出身,早年在州学读书时生活相当艰难。以后两人同年科举入仕,分别做到宰相和翰林学士。哥儿俩政绩上成就不大,生活上还是有别,大宋注意分寸,小宋却奢侈放纵。一次上元节夜里,大宋又听说小宋点着华灯拥着歌伎排场豪饮,次日就派人带话过去:相公寄语学士,闻听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是否还记得从前上元夜一起在州学吃粗饭的事?小宋听罢,笑着让来人带话回去说:也寄语相公,不知当年吃粗饭是为的什么?真是毫不掩饰,在他看来苦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富贵而已。
      志向不够远大,满足于享乐,这倒也罢了,吕蒙正、宋祁花的毕竟是自己的俸禄钱。他们还爱惜名誉,没有胡作非为,没有触及官场的底线。这样的官员人数众多,不甘平庸或安分守己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等而下之者则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有些人一旦进入官场,就只顾及自己的利禄地位。他们随波逐流,争权夺利,甚至为所欲为,不仅将学习多年的“修齐治平”的理念抛到脑后,更将为人的良知、官场的底线也敢突破。像丁谓本是享誉一时的才子,科举做官后却将聪明才智用于投机钻营,一味迎合帝王。宋真宗想搞浩大的“天书”祥瑞活动,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持,就询问国库的底子。丁谓是负责中央财政的三司使,明知此举劳民伤财,但为了赢得天子的欢心,便报告国库充裕有余。宋真宗这才安心拍板。随之在东封泰山、西祀汾阴之类的活动中,丁谓卖力地调度安排经费与物资。以后,宋真宗想在京城内修建一所感应上天的场所——玉清昭应宫,既担心遭到反对,又怕落得恶名,于是召见体己的丁谓。丁谓出谋道:陛下拥有天下,修一座保佑苍生的宫观又有何妨?陛下无子,谁敢反对营建祈祷降生皇子的场所!果然,无人敢提出异议。
      更有甚者,则是那些败坏国家根本利益的官僚。北宋末年的宰相蔡京,论学问知识,论书法造诣,都是绝对的上乘水平。可此人罔顾国家利益,带头迎合昏君宋徽宗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需要,肆意破坏秩序政纲,以朝廷的名义巧取豪夺,致使民怨沸腾,官场的底线彻底穿崩。蔡京四度当政,贪恋权位,毫不在意外界观感,即使“目昏眊不能视事”,也不知退位。当他一度失宠时,竟不顾起码体面向宦官哭诉求情。于是上行下效,一时之间吏治为之败坏,以权谋私、卖官鬻爵、贪污索贿的现象比比皆是,官场中的大多数人已麻木不仁,见怪不怪,终于导致王朝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如果不是随后被金军灭亡,也会被造反的民众所葬送。
      南宋时期,权相秦桧为了揽权固宠、把持朝政,遂迎合宋高宗急于求和的心理,不惜冤杀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自毁长城。秦桧专权后,肆意迫害异己,任用亲族党羽。于是,大批官员们自觉不自觉都纷纷投奔其门下,秦桧竟安然接受阿谀奉承自己的“元圣”称号,岂不知这已严重败坏了儒学中为人臣礼的规矩,也不无接踵前代权臣犯上之嫌。以后在宋宁宗、理宗朝长期专权的史弥远,其作威作福更甚于秦桧,甚至敢于擅立皇嗣。秦桧、史弥远都有读书科举出身的背景,所学知识不为国家所用,反倒成为弄权的经验,其生活之糜烂更不用说。至于南宋末年外戚出身的贾似道,虽绝对属于不学无术之辈,却因手握重权成为上下巴结的对象,寡廉鲜耻的官员们每见他必称“周公”,连度宗小皇帝也无奈地呼其为“师臣”。至此,官场完全化为黑暗的牢笼,网罗了大批无聊奸猾之流,一同浑然不觉地沉沦,彼此拉扯着走向毁灭。这当然已属末世之相,姑且不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贾似道为了避免非议,“务以权术驾驭,不爱官爵,牢笼一时名士,又加太学餐钱,宽科场恩例,以小利啖之。由是言路断绝,威福肆行动”。由此可见,众多的士大夫、太学生,包括某些所谓的名士,为了一己之利,甚至小恩小惠,不惜丧失人格名节,或歌功颂德,或追随祸国殃民,实在令人痛心。要不是南宋亡国后出了文天祥、陆秀夫等一批爱国志士,当时的读书人就一无可取了。
      (摘自《读书》)

    推荐访问:科举 宋朝 官场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