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无痕衔接”初探_德育无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2 04:43:15 点击:

      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相互衔接,并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注意适合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下笔者围绕德育课程谈谈在中小学各自的课堂上如何巧妙衔接,才能使九年一贯制德育课程无痕地衔接起来。
      一、学科比照,分析异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个人品德养成与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组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社会的理性认识。
      二、审视课堂,找到根源
      1.教学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是否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初中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引领。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起始阶段就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此外,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初中政治学习之处,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注重教学的衔接问题。
      2.中小学教学节奏和范围变化而形成的差异。中小学德育教学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小学远比不上初中,初中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因而教师的教学就有快慢和粗细之分,教学上有一个深广度的把握问题,这一快一慢、一粗一细两对矛盾就很容易将中小学教学阻隔,使初中小学教学难以系统化,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学习上难以适从,课堂上沉默不语,不敢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3.评价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考核科目,试卷题目比较主观化,辨别是非的题型居多,简单而且可以多角度思考,当然这也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关。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合二为一,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客观题型居多,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
      三、交叉学习,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寻找衔接对策的过程中,交叉学习效果明显:即小学教师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标;中学教师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让中小学社会思品教师做到心中有底。因为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灯,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因而我们以交叉学习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实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回过头再来审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是归宿点。通过中小学课标比较研究,就迫使中小学教师去钻研相应的教材内容,了解相应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有利于了解初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特点,通过相互比较与借鉴,促进中小学教学衔接,体现中小学教育的连贯性的要求。
      从学习方法上看,小学学习偏重于形象思维,注重榜样、体验感受、实践活动。而初中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并不是要屏弃那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可以适度指导学生学习简单地预习、听课、做笔记。苏教版六年级《同学之间》在交流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按照惯例,肯定要指名某位同学站起来读,再让同学评议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矛盾的办法,但这样一来,也许会损伤发言的学生自尊心。那我们可以考虑这样调整一下方式:让每位同学不具名把自己和同学的矛盾写在纸条上,模仿“漂书”的形式,让大家交换分析原因、提供解决办法。从而学会从事例中理性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自主学习。
      四、扩大加深,提升学生个人素养
      《我的这六年》的研究课上,执教者搜集了大量6年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和资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整个一节课师生敞开心扉,真是感人肺腑。听课的中学老师也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情感的无界交流,但每个问题的交流都是点状的,如:“你在老师的教育下长大了,想对教过的老师说些什么?”学生大多都是“谢谢” “对不起”加一件具体事例,而没有谈到师生情谊,没有谈到对母校的感恩以及自己的成长,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提供合适的平台,那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便如同空中楼阁,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不妨改成:“六年了,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记住了你的样子,一桌一椅都牢记你的快乐与忧愁,连那默默地楼梯也记载着你的成长,更不要说每一位老师了,在你离开母校之际最不舍的是什么?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在提问中,教师就不落痕迹地扩大了思考的范围,加深了主题。所以,在高年级的品德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大”“加深”——扩大课堂信息范围,加深对案例的理解。逐步增加社会事件、时事政治的比重,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家庭、学校、社会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道德判断、选择能力
      俗话说“水到渠成”,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因而,在小学教学中就要稳扎稳打,既让学生学懂知识,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学会归纳知识要点。不仅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据。《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老师除了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身边的人们抽烟喝酒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在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也很到位:教师还补充了课外资料《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学生联系自己调查到的事例进行论述,既有“理”又有“据”,学生精彩的发言相当于一篇时政小论文了!
      中小学德育课堂上的差异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有心,只要专心地去认识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实践中的问题,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能帮助小学生更快乐地、更迅速地、更舒适地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将中小学德育课程“无痕衔接”起来。

    推荐访问:中小学 初探 衔接 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