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节庆中的“梁平三绝” 重庆梁平县好不好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7 04:44:53 点击:

         “二十九,贴倒有”,除剪纸、春联外,贴上浓墨重彩的年画,祈望福禄寿禧接踵而至,浓厚了年味儿;春节、元宵节期间,融入人流,与活泼好动的灯戏同乐,热闹欢愉的气氛达到高潮;走亲访友,带上传统民间工艺手工制作的典雅竹帘,或许是最别具匠心的赠礼。年画、灯戏、竹帘,都是梁平与节庆活动有所关联的民间艺术,且独具特色,被誉为“梁平三绝”,均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榜上有名。
      
      梁平,史称梁山,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是对其地貌的形象概括。西魏元钦二年(553年),即置梁山县。1952年,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
      百余平方公里的平坝位于东、西两山之间,由古代湖泊沉积而成,为川东第一大坝。坝内气候温暖而潮润,土地肥厚而富含矿物质。因此,梁平富产粮食,而且是三峡主要产粮区,俗话说“金开(县)银万(县),抵不到梁平一半”。松、竹、桐、柚等林木也郁郁葱葱,尤其梁平盛产竹子,素有“百里竹海”的称誉,是川东著名的纸张生产地,也为年画、竹帘等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原材料。
      梁平手工业发达,民间艺术千姿百态。艺人们凭着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浓厚的宗教信念,用粗大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真诚的情感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的民俗美:梁平年画瑰丽多姿,风格独具;梁山灯戏源远流长;梁平竹帘宋代即开始生产,名满天下;蓝印花布图案清晰,结构严谨……加上梁山锣鼓、挑花刺绣、牛皮灯影、砖雕、石刻、双桂堂的佛教文化、地方风俗的多方影响和促进,梁平众多的民间工艺和艺术得以产生并兴旺。
      到了清代,通过三峡货物集散地万县频繁与外界往来,梁平被旋进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地,在那里,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土特”产品、艺术出尽风头。灯戏的“梁山调”渗透影响了长江中上游地区13个省数百个县的地方剧种的音乐;梁平竹帘、年画等佼佼者,更飘洋过海,在东南亚及欧美大受青睐,盛极一时。
      
      
      梁平年画:吉庆祥和 妙趣横生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农家谚语云:“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是年。” 每值岁末,人们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红红火火,花花绿绿,以驱凶迎祥,祝愿新年吉庆。
      早期年画大多手绘,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和普及,年画在形式上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木版年画,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明清之际,一大批木版年画著名产地形成,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等等。在西南地区,梁平木版年画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南的夹江年画齐名,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一。
      梁平年画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年画于清康熙年间(1672年前后)就已在宜昌、沙市、汉口均设有分庄,产品销往滇、黔、鄂、陇、豫等地。清初兰逸青的竹枝词“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则说明此时的梁平年画已是京省有名,名扬四方了。
      梁平屏锦铺(今为屏锦镇),曾是著名的年画产地。其境内的“百里槽”,盛产白夹竹,是印刷木版年画的大、二元纸纸基原料。因造纸业发达,屏锦铺最初出现刷制红纸的刷房,刷房也在红纸上用墨印简单图案和神灵以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也开始生产年画。乾隆年间,屏锦铺成立了年画业行会“梅葛会”,每年农历6月16日办会,讨论决议行会事务,协调事宜,盛极一时。
      民国初年,屏锦铺和袁驿镇一带集中了恒太正、信立号、德和泰等年画手工业作坊约三十家,小者有艺人二、三十人,大者四、五十人不等。据屏锦当地老人回忆,镇上当年半边是作坊店铺,半边是客栈、茶楼、酒肆,每逢年画定货、销售旺季,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有“小重庆”之称。典型的刷房前铺后坊,分上下两层。底楼多间楼梯通达楼上,供各工序所需材料的搬运;二楼连通作为作坊,工匠们按年画制作工序一字排开,流水作业。极盛时期,年画年产量数百万张,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及苏、美、法等国,并被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
      梁平年画不同于绵竹年画的“艳丽与鲜明”,又异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雅致与温润”,也有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泼”,显得古朴凝重,浓艳而深沉,表现出独特的粗犷、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憨厚气质。
      梁平年画所用的纸张为产自屏锦的白夹竹手工纸,经过蒸、拖胶、刷台胶泥制成,纸质厚实,可防止颜色过于渗透,又白里泛黄,古朴典雅。
      年画的制作从红黑两色发展为多版彩色套印,工艺逐渐复杂。线版用优质梨木刻制,一色一版,少则套印五六次,多则十二三次,在此基础上于人物面部施以手工彩绘。
      在色彩运用上,梁平年画非常讲究。民间匠人有“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的配色口诀。为达到这种浓艳厚重、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软色(取自各种染色植物,加粉后浅淡柔和)、硬色(由各类有色矿物质研磨而成,色泽厚重浓郁)兼用,色调分阴阳(冷暖色),主色块与疏密色块适当搭配,在多次套版印制时的叠加和错版下,画面色彩丰富和谐,正符合民间年画“色多不乱,色少不单”的说法。
      梁平年画构图饱满简洁,疏与密、虚与实、静与动对称呼应。有的门神画,在两侧下角通常任意增加一至五个小孩,整个画面显得稳重均衡。“英雄无项,美女无肩,文人如钉,武夫如弓”,梁平年画人物造型古雅雍容,神态生动。尤其是门神画人物,尽量夸大头部突出五官、缩短下肢,全身仅三四个头长,显得粗壮结实,稳健剽悍。
      印好的年画,须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开相”,其五官造型别具一格。比如习惯地将两个黑眼球的距离拉得很近,两目对视却炯炯有神;扬起剑眉于额上,在两道浓眉之下加三至四道横平线;鼻子上小下大,有如木杵;大片黑须烘染得体,线条动感流畅。
      梁平年画最有特色处是,人物不论男女,在面部套印上肉色或白粉后,在将干未干之际,用特制的竹笔,或干脆以指代笔,蘸红再沾少许酒,在腮部迅速抹之。特别是门神画中,神灵的威严形象被很好的逗趣化、生活化了,喜庆祥和气氛顿增。
      
      梁平年画脸部的细致描绘和椭圆腮红处理的生动活泼,与木版印刷的规整形成对比,机智幽默、妙趣横生,在中国民间年画中独树一帜。
      
      梁山灯戏:欢闹逗趣艺苑奇葩
      
      梁平姐妹艺术众多,相互影响渗透,有心人可以从很多细节中发现蛛丝马迹。比如看见梁平年画中威武雄壮的“矮胖子”元帅、将军,也许就会联想到梁山灯戏独特的伴奏乐器――“胖筒筒”。
      胖筒筒亦称大筒筒,琴杆约莫一肘长,琴筒大过拳头,以其胖而得名。音带“嗡”声,“弦法”富有语言色彩,特别善于叙事和舒展情怀。独特的胖筒筒弦索琴专为梁山灯戏的主干音乐灯弦腔(流传至外地称“梁山调”)伴奏所用。
      梁山灯戏是全国最稀有的剧种之一,为梁平县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自汉代元宵灯会的兴起,各种花灯歌舞表演也随之出现并逐渐盛行。每逢迎春之日,梁山人民便伴以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打钱棍,边唱边跳,穿街过巷,热闹非凡。此外,梁平盛产水稻,每逢薅秧季节,农民在田间边劳作时边拉家常、说笑嬉闹,渐渐演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薅秧歌”。在劳动间隙时,人们又以薅秧歌演述人物故事,唱秧歌戏自娱自乐。吸收“玩灯”的舞蹈动作与“秧歌戏”的说唱表演形式,明正德年间,梁山灯戏脱颖而出。
      据曾属梁山县的新宁县县志道光本载:“元宵前后,竞尚灯戏,男子着彩衣,演唱时曲,半属儿女家琐事,间小说,操土音,为曼声,俗耳尤乐听之。” 梁山灯戏通俗易懂、夸张风趣,演出多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深受老百姓喜爱。
      走万州,出夔门,闯武汉……清代中期,梁山灯戏达到鼎盛,有竹枝词云:“唱灯随处是歌楼,曲子无腔易转喉。传说官班明日拢,开场先看小包头。”每逢节日盛会,各乡筑台竞演,梁山灯戏逐渐成熟成型。
      梁山灯戏乃地方“小”戏,每个剧目的演出时间大都在10-30分钟之间,人物少,情节简单。她之所以能吸引老百姓的关键就在“嬉笑闹”与“扭�跳”上。
      无论是口传心授的“腹本”还是新编的剧目,多为具有俚俗民间色彩和泼辣山野风味的嬉闹性生活小品,连《祝庄访友》这样的悲剧性情节也让编演者们着重表现“四九”与“银心”两个仆人天真无邪、嘻嘻闹闹的情景,弄成一出别开生面、风味独特的灯戏喜剧。
      梁山灯戏的基本舞蹈动作来自民间玩灯、歌舞、跳端公(男巫)的“扭�跳”。她不局限于戏曲“手眼身法步”五功,其特色是特别好动。梁山灯戏的好动不同于一般戏曲“轻歌曼舞”那样柔和的动,而是热烈、放纵、甚至狂野,尤其是女角,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扭动、�动和跳动。
      除了极少数的悲剧人物外,哪怕是庄重威严的神仙、帝王,也一反常态迎合“嬉笑闹扭�跳”,令人开怀捧腹。因此,梁山灯戏多用丑角,有“十灯九丑,无丑不成灯”之说。丑角脸谱夸张变形,内在戏谑诙谐,韵白风趣、动作剧烈,丑得可笑可爱,使百姓长久沉闷生活的压抑在大笑中得以释放。
      梁山灯戏的音乐系统,包括三种声腔、间场音乐和锣鼓经(梁山锣鼓),皆由梁山这块土地独有的文化地理环境孕育而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独立的音乐声腔――梁山调。众多地方小戏的声腔都脱胎于明代的“弋阳腔”和清代崛起的“梆子腔”,梁山灯戏则不然。梁山调源自梁山劳动人民在山坡、田野吼唱的劳动号子、山歌、薅秧歌腔调,特色鲜明。因旋律优美简洁,易于传唱,逐渐向周围传播,渗入到湖南花鼓戏、湖北提琴戏、江西及广东的采茶戏、赣鄂皖三省的文曲戏、贵州的阳戏、云南巧家花灯戏和四川各地的灯戏等几十个戏曲剧种,形成了一个“梁山调腔系”。
      戏台上除了挡子,几乎空无一物,便于登台角色扭、�跳。表演区后横贯舞台的蓝底白花脚景,乃源远流长的梁山染印蓝布花卉图案。舞台中心上端,悬挂一幅醒目的菱形或扇形图画,风格与色调具有梁山民间年画特征,乃夸张、扩大了的巨幅梁山年画,二者活泼幽默的特色极为协调、吻合。
       “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梁山灯戏将本地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年画、蓝印花布的美术效果以及剪刀架、肉莲花、板凳龙等民间杂耍的技巧精华融为一体,被专家赞为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和艺术珍品。
      
      梁平竹帘:细腻雅致天下第一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辞海》有专门辞条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梁平。”
      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相传在北宋太宗年间,梁山已是绵延百里的竹海之乡。当地有一个叫燕洪顺的民间工匠以手工破竹取丝,针缝线连,织成薄如罗绢、透明洁净的带状帘子,用以舀纸。因其工艺奇特适用,既提高了工效,又提高了纸产品质量,声名远播。后来官府发现这种竹帘工艺精巧,既华美又实用,便把燕洪顺召至邑府编织竹帘,并被列为年年送京的贡品。
      经元、明至清代,梁平竹帘的工艺日臻成熟,用途也更加广泛。据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梁山县志》记载:“竹帘……以破竹取细丝,织轿帘、灯帘、堂帘,各色俱备,极其精巧。”
      清光绪年间,民间画师方炳南首创在梁平竹帘上作画,画作完成后在竹帘上边加杆,下边安轴,由此把竹帘变成了竹帘画,进入工艺美术殿堂。不久,他又模仿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对竹帘画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将竹帘漆成红色,中部堂心漆白后作画。此后,众多知名书画家开始在竹帘上诗词唱和、书画酬酢,如沈鹏题字、黄胄画驴、阎松父画虎、苏葆祯画葡萄等,梁平竹帘更加名闻遐迩。
      抗战期间,美苏盟国均有驻梁山军用机场的空勤人员,他们对竹帘工艺品大感惊喜,纷纷带回本国馈赠亲友,使梁山竹帘远渡重洋,并在异国他乡备受青睐。竹帘的年销售量曾一度达到十多万尺,大大小小的竹帘编制作坊在县内星罗棋布,盛况空前。
      1959年国庆期间,朱德委员长陪同外宾参观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竹帘时,曾赞美其为“天下第一帘”。梁平竹帘还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馈赠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
      梁平盛产慈竹,竹帘以此为原料,100斤竹大约能抽取出3斤竹丝。要抽出细如毫发(0.5~0.8mm)的竹丝,首先是选竹,竹节长、干花少,青皮未伤的“隔年青”或“两年青”,抽出的竹丝才色泽柔和鲜嫩,清新悦目。再经过刨青去节、截断破竹、划片启篾、分丝匀丝等二三十道工序,精细均匀、柔韧圆劲的竹丝才得以成形。
      取丝之后,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再用传统的木织机织帘,又经数十道工序编织成细密匀净、薄如蝉翼、质如绸锦的竹胚。然后借助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后又融入刺绣、挑花、植绒等工艺),在竹胚上绘制传统中国画。
      竹帘画的绘制与在宣纸上画国画不同。由于竹帘是由一根根竹丝编织而成,不吸水分,所以掌握好毛笔的含水量至关重要。然而竹帘画同样具有中国绘画的传统艺术特色,讲究墨趣和色彩渲染,画面鲜明而又淡雅。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故事等是它常见的题材。
      一件完整的竹帘画制品,从收取竹子到成品包装入库,要经过八十余道工序的流水作业,需要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密切的配合衔接来完成。“初如毫发密如丝,浅淡春光傍倚帷;喷雾漫着晓雾湿,织云宛睹碧云垂。窥鸟拂日晴窗影,倚阁香凝湘水姿,为有空山飞瀑布,传来妙手见心思。”这是清代诗人称颂梁平竹帘的咏物诗,个中味道,给人无限遐思。
      
      守护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现代工艺的发展普及和民间习俗的变化,梁平年画、梁山灯戏、梁平竹帘不同程度地面临许多珍品伴随老艺人一同消逝,后继乏人又失去市场的濒危境况。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民族延续、文化认同价值,是我们可以退守和栖居的精神家园。
      探寻“梁平三绝”的文明源泉,更好地认识她们的文化价值,并将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这不仅是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尽的一份努力。

    推荐访问:节庆 三绝 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