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唐绝句作法直证(一)】 实用绝句作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31:34 点击: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在某种意义上讲,亦为神品。四句二十个字,或者二十八个字,变幻莫测,创造出许多奇迹。真可谓玄妙。本文从平仄组合规则及二元对立定法入手,揭示其奥秘――绝句作法十二字诀。为导引入门,现身说法。并以唐人作品示例 ,逐一加以剖析。由有法到无法,从渐悟到顿悟,综合、分析,归纳、推演,捋前人经验系统化。从而见证天才妙司之确实存在及其对于绝句创作所起作用,并说明天籁有别人工,神品可以认知,人工亦可加锻炼这一道理。既颇便初学,又有助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开场白:绝句速成法
      
      绝句──五言绝与七言绝,四句话组成一首诗。这是最容易引发兴趣,又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诗歌样式。讲授“古代韵文”,我将怎样读懂一首诗(或词)以及怎样写成一首诗(或词),当作一个重要指标;以之设置课程内容,部署教学进程,并以之衡量教学水平及效果。第一个学期,以读为主;第二个学期,边读边写。而写,则从绝句入手。
      1995年八九月间,在《澳门日报》“语林”专栏,我曾以《怎样写成一首绝句》为题,用六个字──立意、布局、定型,讲述写成绝句之三步骤,并用学生习作为例证,体现教与学之心得。可能较为注重包装,加多一些理论说明,学生以为,还是课堂上所讲,较为清楚、明白,易于接受。因此,本文拟尽量将包装拆除,直截了当,以速成方法进行阐发,希望为写好一首绝句提供参考。
      我的速成方法,只十二个字,可称绝句十二字诀。有意于此道者,不妨一试。此十二个字为:“相间、相反、相黏”及“相关、相反、相对”。前六字说格式,相当于定型,可称平仄组合规则。后六字说构造,相当于立意与布局,可称平分式结构方式。
      1. 关于平仄组合规则
      这一规则,可以下列图式表示:
      
      这是五绝正格之标准格式。就单独一句看,平声与仄声,交替出现,互相间隔,是为相间。将两句合在一起看,第一、二两句及第三、四两句,平声与仄声,互相对立,是为相反;而二、三两句,开头二字之平声或仄声,必须相同,是为相黏。这是近体诗中最基本之一种格律形式。除此以外,诸如偏格(或变格)以及起、收不同之种种格式,乃这一基本格律形式之调整及变化,其平仄组合规则,并无变化。而七言绝句及五、七言律诗,则由此格式加二及乘二所得(见图二),其平仄组合规则,亦无变化。说明学习近体律绝,只要牢牢记取此六字要诀──“相间、相反、相黏”,那就甚么格式都能掌握。
      
      2. 关于平分式结构方式
      这一方式,乃二元对立定律,或二元对立关系(Binaryopposition)之具体运用;因所谓“相关、相反、相对”,正是强调二元之间这种对立关系。简单地说,所谓二元对立定律,或二元对立关系,即以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两个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之单元所组成。这是人类心灵最基本一种运作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结构主义之创立,即根源于此。而唐人绝句,却早已出现这一模式。例如王昌龄《闺怨》,说闺中少妇之愁怨,由不知愁到知愁(悔或怨),便明显体现一种对立关系。不过,于运用过程中,已将其中国化。如下图:
      这是七言绝句之一典型结构模式(五言绝句亦可依此划分),乃因平分式结构方法所构成。诗篇由不知愁说到知愁(悔或怨),二元之间之对立关系十分突出。但是,这一对立关系,乃以“相关、相反、相对”方式呈现。这是传统诗文作法──启、承、转、合之另一表达方式,亦为中国化之具体体现。即:凝妆并且上翠楼,承接不知愁而来。乃将人物心理状态(不知愁)行为化,并通过行为之开展,进一步表现心理状态。二句互相关联,共同表达一种意思。而次二句,由忽见说到悔教,乃因行为转变所出现之另一种心理状态(知愁)。这是一种与前者背道而驰之转变,即相反。但转变之后,又回到共同话题(闺怨)上来。既相对,又相合。因此,不仅揭示其结果,而且展现过程。人物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生动。
      唐人绝句中,此类事例甚多。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其遇与不遇之对立关系,同样以“相关、相反、相对”方式呈现。首二句说故事之前一段,谓寻春遇艳。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系甚为密切。次二句说故事之后一段,谓访艳不遇。随着时间推移,人与事发生巨大变化。人面不在,桃花依旧。既朝着相反方向,将距离拉开,又将两个场面,摆在一起,互相对照。两段故事,前后对比,其对立关系就显得更加突出。因而,诗篇所表现的失落感,也就更加真切、动人。
      
      此外,诸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我在〈唐诗读法浅说〉中,将其划归二分式,实际亦即平分式。其对立关系,为我方与对方,亦可以同样方式加以呈现。
      有关事例说明:唐人绝句,不管有意无意,大多遵循“相关、相反、相对”方式结构篇章,故多佳作传世。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所以,本文所加揭示,其用意亦在于此。
      以上所说,包括格式与构造,合为绝句十二字诀。牢牢记取,并多以唐人作品相印证。加深理解,加多实践,必有效应。
      
      二 正篇:天籁与人工
      
      有关绝句速成法,已如上述。但所谓速成,只是写成这一意思,如何写好,似未必包括在内。亦即:我的十二字诀,只是作为一个「引子」,类似写作训练之入门指引,要能真正达致绝句最高品级,许多问题,尚须进一步加以探讨。这是应当说明的。
      凡此种种,历来论述已甚多。这里着重说两个问题:天籁与人工以及无法与有法问题。
      第一,天籁与人工
      这是前代诗论家经常说及的话题。例如:“庄生所云天籁者,言为心声,人心中亦各具窍穴,借韵语发之。其能者自然五音六律,与乐相和,此即吹万不同之谓也。”(李重华《谈诗杂录》七二)又如:“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黄遵宪《山歌题记》)这是对于诗之总体认识。而对于诗中之绝句,论者则以为:“五绝纯乎天籁,七绝可参人工。”(《云迈诗话》)其批评准则,大致相同。
      至于作家作品,前代诗论家同样以此准则进行评述。如谓“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胡应麟《诗蔽内篇卷六》)。”又谓“李青莲自是仙灵降生。司马子徽一见,即谓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贺知章一见,亦即呼为谪仙人。放还山后,陈留采访使李彦允为请于北海高天师授道�。其神采必有迥异乎常人者。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成春。此仙与人之别也(赵巽《区瓦北诗话》卷一)。”所谓仙与人之别,亦即天籁与人工之别也。所以,前代诗论家曾将绝句之佳者推为神品,谓其成于天籁,与学问、才力,即人工无涉。这也就是说,“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后天迹象(潘德舆《卷一斋诗话》卷二)”。
      ──诸般论调,长期流传。承认不承认类似现象,正视不正视有关事实,能够不能够给以合理解释,我看,与绝句写作,颇多牵连。澳门诗人佟立章,平生以情痴与诗痴著称。四十年间,成诗万首。其中,大部份为五、七言绝句。近日有《论诗中绝句示学诗者》,云:
      不知句小意涵多,率尔吟哦便放歌。除却功深半天赋,如云变幻海微波。
      其中所揭示,就是这一问题。即以为:绝句虽小,仅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却能包涵许多意思。所谓看似容易,实则艰辛,切不可凑上四句话,就将自己当诗人看待。但是又以为只要经过足够训练,具深功夫,并有一定天赋,即可在此小小天地间,展现变幻风云及四海波涛。将天籁与人工,推至同等重要位置。这是诗人体会有得之言,值得重视。
      在课堂上,我也曾与学生探讨过这一问题。以为天才妙悟,虽并非人人之所共有,但其潜质却存在于每个人当中。只要把握时机,善于开发,大家都有可能超凡入圣。不过总觉得,前代论述多凭主观印象,已甚玄虚,今代引证,人云亦云,则更加玄之又玄。为此,本文所说,主要在拉近距离,将话题落实到作家、作品,以求得真切体验。
      以下说具体事例。
      (1) 五音六律,与乐相和。
      这当从声音角度加以见证。因天地万物,包括人心,皆各具窍穴,而非混沌一片。有窍穴则有声音,此所谓天籁、地籁、人籁也。锺泰称:“籁,箫也,即所谓比竹。是故籁本人籁之名,地籁、天籁皆从人籁而推说之。”(钟泰《庄子发微》卷之一《齐物论》第二)大致而言,万物由各己状态而自然产生音响,即“风之使窍自鸣”者,天籁也;风吹众窍而发出音响,即“待风而鸣”者,地籁也(宣颖《南华经解》)。而吹奏箫管笙簧(比竹)所发出音响,即和声依永者(《尚书尧典》第二;“诗言志,歌依言,声依咏,律和声。”),人籁也。言为心声,由此声音所构成之五音六律,共“与天和者”之天乐(《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相应合,而窍于天(邓云霄《重刻空同先生集叙》),即为诗中之神品。唐代诗人中,能够达致此境者,即所谓正宗作者,五绝有李白、王维、崔国辅、孟浩然四人,七绝仅李白与王昌龄(高�《唐诗品汇》)。
      先看李白〈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篇叙说放舟三峡,东下江陵情景。虽可与《水经注》之有关记载相印证,却不宜同样看待,如将其当作三峡典籍之加工与缩写。因其所叙说,主要乃一种感受。这是遇赦放还时之一特殊感受。即:遇赦放还,惊动于天,亦惊动于地。一时间,江上之一切,彷佛皆为我而设,为我而造。所以,其心声完全与空谷之传响相合。而心声之抒发,即韵语之组成,所谓“走处仍留,急语仍缓”(施补华《岘佣说诗》),又完全与江行之步伐相应。这是五音六律,与乐相和之一表现形式,亦所谓天籁自鸣者也。
      再看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也是通过感受,实现与乐相和之一范例。由感觉、感受,进而产生意识流动,乃因啼鸟声及风雨声所触发。即因处处啼鸟而感到春绪方浓,春机蓬勃,又因夜来风雨而感到春光将尽,春意阑珊。两种声音,一实一虚,于不同情况下出现;两种意识,欣喜与悲伤,在不同感受中产生。韵语之组成,既与常规相违──平仄、押韵皆不同于五言绝句正格与偏格,意识之流动,亦未见有何严谨逻辑,只是凭着联想,自由发挥。但是,诗人内心之不规则却恰恰与外在世界之不规则相应合。这是五音六律,与乐相和之另一表现形式,亦天籁自鸣之谓也。
      藉助感觉、感受,用心声以应天乐,前代诗论家称之为“先天神运”西方学者亦以为,艺术家之“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乃“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丹纳《艺术哲学》)。可见,并非人力之所能及。但写好绝句,却不可忽视于此。
      把握作绝句之“天籁与人工”,尚要注重以眼前真景出佳句及参悟幽玄达神品两点,且留待下一讲再展开。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中文系)

    推荐访问:绝句 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