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名著中的绍兴菜 [名著这盘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6 04:30:56 点击:

      亲戚家的小孩语文是弱项,母亲语气甚是哀愁:“孩子老不爱看《红楼梦》⋯⋯”好像做不来词汇释义,归纳不了中心思想,修改不来病句,写不出三段式的议论文,统统都要归咎于不看《红楼梦》。
      我问:“为什么觉得要看《红楼梦》呢?它为什么好呢?”母亲语塞良久,最后只是含糊地念叨:“因为它是名著吧。”
      和这位母亲一样,在如今的影视圈,“因为它是名著”这样的心理已经成为一个诡异的怪圈,无论是拍片子的人,还是看片子的人,都被“名著”这个光芒万丈的词绑得严严实实。
      新红楼真的那么“雷”?
      最近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开始陆续在各地播出,于是,想骂人的骂得更爽,不想骂人的也纵情开骂。“名著”当顶,群情沸腾,那情形就像有些欧美国家的人吃饱了撑的搞点儿扔西红柿、泼牛奶之类浪费粮食的运动,狂欢是唯一的结果,可怜的只是那大观园中的清净女儿,平白无故又被人拉出来游街一番,沾染一身浊世晦气。
      其实平心静气地看李导的《红楼梦》,足可以感觉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87版珠玉在前,选角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未及开播各路花絮小报又一哄而起,未放先如此“红”大概是李导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时所始料未及的。所以更得堵缺堵漏,严防死守。从成果来看,苦功确是下了,场景、道具无一不精致华丽,红楼世界官宦大家的排场不说神似,也有八九分形似。再来看争议颇大的情节台词,我认为与那些“主流”观点恰恰相反,新《红楼梦》的问题不是不忠于原著,而是太忠于原著了。人物对话,画外旁白几乎从书上直接照搬,而情节的演绎也循规蹈矩,可谓一板一眼,如同黛玉初进贾府,一步错不得。在对“新红”虎视眈眈的高压氛围之中,宝玉先吃粥还是先喝汤都可能招来海量口水。但与此同时,《大明宫词》的那份飘逸潇洒和《橘子红了》的瑰美浩荡在新《红楼梦》中已被缩手缩脚地捆在地牢中了。李导错用了一个过于金贵的题材,而无可救药地把自己绑架了。究其根源,千般万般纠结,都在压死人的“名著”二字。
      没阅历,如何“穿越”?
      这里的问题并不是新版旧版红楼孰好孰坏,或是各路评论谁对谁错,而是我们对“名著”真的有点太认真了,拍片的人太拿它当回事,看片的人也太把它宝贝过头,连以个人风格浓重著称的李导都迫不得已交出了一份太过正确却索然无味的答卷。而这并不是导演的错,而是有的名著是可以被影像表现的,有的名著却很难视觉化地呈现。这就是为什么比影视的历史长得多的书籍至今仍不会灭绝。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很“难搞”的名著。如果严格按照书中的人物描写,主人公的集体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上下,那么被奉为“经典”的旧版红楼无疑在选角上有比较大的偏差――按我们现有的惯性思维,十几岁终日锁在深闺的小屁孩儿如何能有那样的言谈、才情和感悟力?于是李导想在角色上做一个修正,但问题又来了。生活在被网络、3G高度充斥的环境中,这些“真的小屁孩儿”怎么穿越回去,变成贵族大家的“神童”?小演员们确已拼尽全力,台词背得一字不差,该有的形容神态也差不多过得去,但终觉得阅历有限,压不住场,不是书里的味道。更何况文学描写本来就经常游离于无形之中,比如“色若春晓之花,面如中秋之月”你打算怎么演?“面如银盆,眼如水杏”又是个什么模样?
      原因其实很简单,曹雪芹那会儿压根儿没电视,他不晓得后世的人还有这么一新鲜玩法儿。所以他才会自在笔墨之间,随心创造出一个玲珑致美的清净世界,大抵是不会去考虑视觉实现度的问题。我就愣搞这么一帮早慧的“神童”,你管得着吗?!这种文人的任性让那些较真儿的后人伤透了脑筋,曹公此时若地下有知,大抵会跳上来抗议:“不带这么玩儿的!”这就像回锅肉,正常的吃法都是炒的,你偏来个清蒸,肉还是那肉,但是你好意思叫“回锅肉”吗?
      “傍”对名著走对路
      回顾近年来重拍“四大名著”的热潮,各路导演都仿佛戴着枷锁跳舞。“名著”并非金矿,不是谁掘都能发财。蜂拥而上的名著潮让掘金的人诚惶诚恐,让看掘金的人激愤不已,其严重程度不亚于自个儿家的祖坟让人刨了,突然间人人读经典,个个懂诗书,纷纷都来捍卫民族文学的尊严。再来看前一阵也被人骂得不轻的新《三国》,相较《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视觉呈现可能容易点儿。因为它有连贯的情节和故事,确定性的可呈现的描写也比比皆是。但高希希显然比李少红胆子大得多,他开始要风格化的表现,也就是希望在“形似”之上,有个人化的“神似”。作为导演,这样的追求其实无可厚非,影视作品的确要有不同于文字的表达和气质。但问题就在于对于《三国演义》这盘菜,它是不是具备让你把酱肘子做成清酱肉的包容力?
      当洋溢着浓郁现代气息的何“吕布”蓦然闯进陈“貂蝉”的闺房,四目相对,柔情漫溢,俨然偶像剧桥段的风情万种,世界顿时幻灭了。而陈“曹操”的那句“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呢,搞得自己很痛苦”的雷人台词更是让人在时光穿越的混沌状态下风中凌乱。
      四大名著中最应该被视觉呈现的可能要数《西游记》了,它是为数不多的可实现性极高的名著。由于天上地下,神仙妖怪,咋咋呼呼好一通热闹,而高超的现代影视科技更是能将古人的想象变成视觉上的现实。再加之武戏多,文戏少,难搞的人物神态、心理、情感少之又少,左不过一山又一山,美女傍唐僧,悟空打妖怪,所以导演放得开,拍得爽。偶尔在“女儿国”一集中性情大发,偷闲儿溜出原著好好地“偶像剧”了把,还被大家传为美谈,赞其回复“人性真情”云云。试想这样的处理要是出现在《红楼梦》或是《三国演义》中,恐怕是要被轰成炮灰的吧。
      “傍”对名著走对路,使得这部戏多年以来牢牢占据各大电视台假期档的黄金剧场。这样的名著改编就属于会“挑菜”的类型,知道做什么菜,怎么做才适合。
      此曲只应天上有
      对于“名著”的万般纠结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不少名著被人当菜煎炒蒸煮了一番。
      首当其冲的大概要算电影《特洛伊》,因为它的来头太大。不好说《荷马史诗》相对于西方文学的意义,能否与《红楼梦》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相提并论,但与新红楼被批“黛肥钗瘦”的遭遇相似,《特洛伊》的“海伦”也被人从头到脚猛批了一顿。
      想来荷马这老头也是不厚道,你看他写的史诗里面对于海伦相貌的描写微乎其微,仅有“女人中闪光的佼佼者”、“长裙飘舞的”、“美发的”寥寥几个。 对这个绝世美女的表现,荷马更多地使用“迂回”写法,比如说海伦美到两军战士连仗都不想打,双方休兵一天;战争结束后,希腊老兵唯一的要求是,看一看令他们打了十年仗的女人。当海伦站在城墙上向他们致意时,这些士兵老泪纵横地说:“值得!”
       这分明和曹雪芹走的是一个路数,人家压根儿就是笔尖造出来的人物,根本没地方找真人去,也没打算让你真给找出来。况且荷马还比曹雪芹早生了那么久,外加双目失明,他写的东西能随便演吗?!
      当然也有拍得好的外国名著,比如1995年BBC版的《傲慢与偏见》,不光与原著近乎严丝合缝,而且选角方面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活脱脱是从书里走下来的人物。这也是一盘选对了食材和做法的好菜。不挑腕儿太大的名著,与生活没有太大距离,亲切易懂,加之本土作品本土演员,事事熟门熟路,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活该让他成,必须的!
      (本刊原创稿)

    推荐访问:名著 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