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52:40 点击:

      摘要 对“城市化”、“失地农民”、“角色和角色适应”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的对策,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化;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20-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社区不断扩大或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并伴随着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等向现代化的转变。
      1.2 失地农民
      所谓失地农民是指那些原来在国家或集体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由于国家公共事业建设或商业开发需要而使其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对土地的使用权,从而导致其身份、职业发生变化的人[1-2]。
      1.3 角色和角色适应
      1.3.1 角色。20世纪20年代,米德首先将“角色”这一术语引入社会心理学。在他看来角色就是在社会或某一群体中处于一定地位并按照相应行为模式行为的一类人。该文认为角色是指与人们所占据的一定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身份相符合的一整套心理机制、思想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模式的总和。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3个相互联系的成分,即角色心理、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其中角色心理和角色观念是角色行为的基础。
      1.3.2 角色适应。一些论文涉及了“角色适应”这一概念,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界定。该文认为角色适应是指由于环境改变,社会期望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发生变化,个体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使之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过程。根据上文角色概念的界定,相应的角色适应也应包括角色心理适应、角色观念适应和角色行为适应3个部分。
      2 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2.1 角色心理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身份认同危机。参考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中发现,失地农民中相当部分的人仍然将自己定位在农民这一身份上,接近一半的人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同自己是城市身份。在实地访谈中也常常听到他们发出自己“既不是城市人也不是农村人”的感慨,由此可见,就失地农民的自身定位来看,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模糊的,存在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二是心理感知不适。失地农民转变为城镇社区新居民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应,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感知不适主要表现为安全感缺失、生存有危机感、工作有挫折感、有被歧视感、心理失落、孤独、内心的不安宁等。
      2.2 角色观念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时间观念不强。失地农民在农村的生活散漫无序,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做事经常跟随自己的心情和节奏,时间观念不强,与城市生活时间观念强、讲究守时、看重时间的价值观念不相适应,所以当他们失去土地开始城市生活尤其参加工作以后,时间观念不强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二是权利观念模糊。失地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如何行使权利。当自身权利被侵害后则无可奈何,或者对权利持无所谓态度,说放弃就放弃,更难产生进一步扩大自己权利范围的要求。同时,失地农民也不知道他人享有什么权利,自己应当如何去尊重他人的权利。在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中常常有意或无意的侵犯他人的权利,漠视权利的心态普遍存在。三是参与观念出现偏差。总体上说,失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在逐渐增强,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不过现阶段失地农民政治参与观念依据的是个人利益和乡村习俗,在政治活动中经常出现贿选和以家族为中心拉帮结派的现象,这与现代社会的参与观念相去甚远。四是法制观念淡薄。失地农民法律知识贫乏,遇到诸如拖欠克扣工资、乱收费等损害其合法权益的现象时,往往采取极端手段,缺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部分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不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3 角色行为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休闲方式贫乏且落后。失地农民的休闲方式以个体性的、家庭性的自由娱乐活动为主,主要内容是相互串门、聊天、打麻将等方式,交往的圈子也基本上仍是原来的邻居和同村村民。他们参加公众性的、社区性的公共娱乐活动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现代社会要求。二是生活方式不科学、不文明。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陈规陋习在社区中随处可见。如人们在社区内乱丢垃圾、践踏草地、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甚至说脏话)、生活没有规律、习惯把小区内的道路当作自己家的晒场和后院,在上面堆放杂物、晒东西,甚至搭建违章建筑等。三是交往过于内倾化和感情化。主要表现在与同为失地农民的原同村人交往,很少与城市居民交往。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感情方面的交往,即使是在经济交往中也带有浓重的重义轻利倾向。四是就业不充分、层次低且缺乏稳定性。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表现在未就业比例比城镇居民要高。就业方式以建筑业工人、个体经营、运输、搞装潢、小商小贩为主。这些职业绝大多数是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工作以及城里人不愿干而退出的工作,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工资水平低。个体经营、跑运输等职业经营风险大,收入也极不稳定[3-4]。
      3 解决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层面
      3.1.1 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各项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该先行。对于失地农民来说,最大的顾虑就是离开了土地后,生活、经济来源和工作没有保障,这是失地农民产生角色心理适应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解决失地农民角色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措施。根据失地农民遭遇风险的程度和政府的可承受能力,可以依次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后再考虑其他保险。政府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部分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基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荐访问:城市化 失地农民 进程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