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职业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49:14 点击:

      [摘要]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证书,名为双证,实为单证。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是学历证书含金量较低的原因。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特色,高估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混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不能准确理解“服务宗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内涵,是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的原因。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职业学校教学的双重任务、获取双证书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大体相当。扩招加剧了职校生文化基础差的状况,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保证“双证书”制度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双证书”制度 文化基础 职业学校
      [作者简介]李红卫(1972- ),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北京 10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俞启定,项目编号:08JZD002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1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据调查,绝大多数职校生毕业时均可取得双证。这是否意味着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效果较好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问题是影响职业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外部因素,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内部是否也存在影响制度实施的因素呢?
      一、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证书,名为双证,实为单证
      尽管绝大多数职校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双证,但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取得双证有相当难度,甚至有教师认为:“让职校生在毕业时取得双证,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教育冲动。”这是名与实的问题,与两种证书的含金量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较高;学历证书的含金量较低,社会认可度较低。所以,严格说来,学生获得的双证名不符实,名为双证,实为单证。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好,与制度初衷有着相当的距离。为什么学历证书的含金量不能保证呢?
      二、学历证书含金量低的影响因素
      1.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文化课教学时间不足、文化课教学没有标准是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的两个突出表现。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规定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为4︰6。2009年修订后的《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则将二者的比例调整为1︰2。这就意味着,文化课的比重由原来的40%降低为33%,专业课的比重由60%调整为67%。这种“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对公共文化课教学的冲击较大。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文化课教学大纲,如果仅统计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艺术、体育与健康七门公共必修课基础模块的最低教学时数,几乎已经达到了一学年1008的总学时数。如果理工类专业要开设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课,就只能占用专业课的教学时间,而实际上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时间(总共只有一学年)原本就很紧张。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外语等七门公共文化课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考核方式等均有明确要求。既然有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怎么能说没有标准呢?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压缩课程门数、压缩课程内容、压缩授课时数的现象。笔者调研时发现,技工学校很少有开设英语课的。另一方面,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统一的考试鉴定不同,文化课教学大多没有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不仅有诊断、评价、激励的作用,还有对教学大纲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督促作用。所以,没有统一考试,就没有他律,仅靠学校的自律,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一味强调就业导向、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文化课教学大纲就很难落到实处。于是,职业学校教师经常抱怨:目前学校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教育教学标准。显然,这里的标准主要是指公共文化课的教学标准。
      2.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笔者调研得知,云南某国家级重点职高,2011年招生 400人,其中只有100人参加了当年的中考。300名未参加中考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如何,可想而知。北京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升学考试,公共课分数线已连续多年维持在150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课,总分为450分),而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这一分数线在250分左右。这150分分数线的维持,是以招生计划未完成率的不断提高为代价的;否则,这一分数会更难看。目前,中职学生总体文化课水平之低可见一斑。
      三、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的原因及矫正
      1.文化课教学不被重视的原因。第一,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有矫枉过正之嫌。计划经济时代的中职,比如中专,一方面,定位于培养技术干部,具有精英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受本专科教育的影响,确有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当时确实存在专科是本科的压缩,中专是专科的压缩的突出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今天,中职的确有办学模式转型,向大众教育、职业教育回归的必要。但要把握好度,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眼下的职业学校教育,对专业课、技能课、实训、实习高度重视,三年的学习时间,竟然要拿出整整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而对公共文化课则比较轻视,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却只有一年。有的地方,有的学校,竟然连一年时间都不能保证。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训练轻基础教学,这样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还有什么区别?
      第二,对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有高估之嫌。职业学校培养哪一层级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标准、规格如何界定,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职业学校宣称要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也有职业学校提出培养的人才要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显然,这有高估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嫌疑。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例如,国际著名职业教育学者福斯特(Philip J.Foster)认为:职业培训应与职业工作情境相关,但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做不到这一点。职业学校较长的学制,使其不能对劳动力市场做出迅速而灵活的反应,容易造成毕业即失业的情况①。其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的职责是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这也就是说,学校培养的是准职业人。实现毕业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过渡,乃是企业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言,这一过程只能在生产实践中完成。所以,职业学校不能把人才的培养目标定得太高,社会公众、企业也不能对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有过高的期待。   第三,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工学结合与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有混淆之嫌。毋庸置疑,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规律、特色之源、发展之路。而校企合作,似乎难以承受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工学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校企合作只是工学结合的表现形式之一、路径之一。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现实的国情,政府大力提倡、职业学校竭力实践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合作育人方面的深度合作,难度极大。这是由企业、学校两种社会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组织任务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言,校企合作困难有其必然性。既然校企合作如此之难,为什么职业学校还会锲而不舍呢?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大家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合作。既然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于是,为了维持校企合作的关系,部分职业学校几乎到了唯企业马首是瞻,企业有求学校必应的程度。为了实施订单培养,职业学校可以无原则地调整教学内容,删减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所谓的顶岗实习,学校可以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把原来系统化、一体化的培养计划弄得七零八落,可以随意压缩学生校内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甚至对学生整整一年都在从事简单化、重复性操作的实习不闻不问。
      第四,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办学方针的理解有偏颇之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确实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但多数学校未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职业学校为行业、为企业服务,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命所系,责无旁贷。但是,一方面,这里的服务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为经济发展,为企业服务;二是为学生服务,既要为学生当下的就业服务,也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订单培养,一年的所谓顶岗实习,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但却无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及功能是有限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就业只是方向,是指导思想。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就业导向的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只是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学校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这里的就业指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而非只顾眼下不顾长远,只见就业率不见就业质量的就业。如果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和民工争抢岗位,这样的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以能力为本位”,这里的能力当然包括专业技能,顶岗、上岗操作的技能,但绝不仅此而已,即不仅指动作技能,还包括一定的智力技能;不仅指现时的操作技能、工作技能,还包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
      2.增加文化课教学时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增加文化课教学时间的必要性。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价值是什么、教学时间多少合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性质、教学任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有关。首先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看,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②,必然要求他们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其次从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看,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性质,而且具有基础教育的性质。再次,基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应承担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任务,其课程设置理应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大类。最后,普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文化课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既然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性质,承担双重任务,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那么学校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就不能有太大的差别,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的时数就不能有太大的差别。按照有关学者的观点,掌握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至少需要两年的学习时间③。即使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标准可适当降低,但一年的文化课教学时间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的。
      第二,增加文化课教学时间的可能性。为什么文化课教学时间不够?因为专业课,特别是顶岗实习占用的时间太多。顶岗实习真的需要一年吗?首先,既然职业学校不可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那么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就没有必要定得太高。其次,现在的顶岗实习,效果并不好。根本原因是企业的目标是生产效益最大化,而非育人效益最大化。所以,一般来说,企业不可能给学校、给学生提供学习型的生产岗位,这样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企业用人之需、生产之需,而实习岗位又是粥少僧多的状况,学生难免会沦落为廉价劳动力。所以,顶岗实习的时间不仅有压缩的必要,而且也有压缩的空间。笔者认为,顶岗实习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一学期。
      四、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原因。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中专、技校享有种种优惠政策,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所以生源质量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中专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中专、技校享有的优惠政策被取消,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职招生难的问题开始出现。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相应,中职教育招生规模连续三年出现较大幅度地下降。招生规模下降的同时,生源质量随之下降。2005年开始的中职扩招,使前述情况更为严重。北京于2001年开始实行职业学校文化课统考制度,原本实施效果较好的制度却于2005年被取消了。取消文化课统考,很有可能是为扩招开路,因为统考要求学校招收文化课成绩较好的生源,而扩招则迫使学校不得不招较差生源。为了完成扩招任务,除了取消文化课统考,采取的其他措施即为降低入学门槛,甚至取消门槛,初中毕业生登记、注册即可入学,更有甚者,初中辍学生、成绩较差的在读生也被动员进了职业学校。中职扩招吸纳了大量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使原本文化基础就较差的生源质量雪上加霜。   2.提升学生文化基础、增强双证书实施效果的策略。中职扩招是导致学生文化基础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概括而言,中职扩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世纪之交,中职规模下滑,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重现。中职扩招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二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连续多年出现技工荒,中职扩招有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的考虑。关于第一个原因,一般来说,高中阶段职普规模要维持大体相当的比例,但是,职普比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职普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影响职普比的因素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职规模的缩小、职普比的下降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未来中职扩招的规模有可能下降,甚至有停止扩招的可能。关于第二个原因,技工荒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培养技工,绝不只学校职业教育这一条路,职前培训、学徒培训、岗位培训等均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相比,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不仅可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言,其培养技工的效率可能更高,经济效益可能更好。既然是社会化的职业培训,那么专门性的培训机构可以做,职业学校也可以做。再联系我国政府自1999年开始普遍推行的劳动预备制④培训,职业教育(目标是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与职业培训(目标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单证)相结合可能是解决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不能很好落实的有效策略。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策略,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学校职业教育一定要有门槛,否则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会更弱。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为生源文化基础差,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人才质量差,则会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社会认可度低,则会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进一步下降;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则会导致生源素质进一步下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另外,不仅入学要有门槛,毕业也要有门槛。笔者认为,各地有必要恢复职业学校文化课统一考试制度,并将文化课考试成绩与毕业资格挂钩。鉴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考试标准可以定得低些,但必须要有标准。
      第二,灵活的策略有助于维持大体相当的职普比,满足目前的政策要求。上述策略的核心是分层招生、分类培养。达到招生分数线的学生入职业教育班,进行三年的系统化教育,目标是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达不到分数线的学生入职业培训班,即劳动预备制培训班,进行一至三年的系统化培训,目标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达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大体相当的政策要求,培训班的学生亦可计入当年招生数。为了增强培训班招生的吸引力,笔者建议两类学生须享有相同的身份和待遇,不能差别对待。
      第三,“鲶鱼效应”有助于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两类学生学籍相对固定的同时,设计和实行两类学生学籍互转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在学习中途,少量培训班学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可转入教育班学习,已获学分、学习成绩经一定程序予以认可,学习时间连续计算;同样,成绩较差的教育班学生亦可中途转入培训班。这样在职业学校内部,就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出现一种“鲶鱼效应”,充分调动两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上职业学校招生及培养策略的落实,不仅有助于解决技工荒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职业学校教育班生源质量的提升,为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奠定生源基础。此外,如果顶岗实习的时间能够压缩至一学期,那么文化课教学的时间便可延长至一年半⑤。这就为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奠定了教学时间方面的基础。有了这两个方面的保证,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历证书含金量提升的基础上,目前名为双证、实为单证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注释]
      ①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4.
      ②这是2009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描述。
      ③金一鸣.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④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促进青年劳动者就业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就业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新生劳动力(主要是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⑤笔者认为,既然中职具有两种性质、承担两种任务、需要推行双证书制度,那么文化课与专业课学时比例宜大体相当。当然,个别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微调。

    推荐访问:职业学校 推行 证书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