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沂蒙民间乐舞“扑蝴蝶”探究】 沂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51:14 点击:

      “鲁南古城秀,琅琊圣贤多”。沂蒙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资源深厚,如在沂蒙民间流传悠久的乐舞——扑蝴蝶,就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名称溯源  “扑蝴蝶”为词牌名,以宋代曹组的词著名:“人生一世。思量争甚底。花开十日,已随尘共水。且看欲尽花枝,未厌伤多酒盏,何须细推物理。幸容易。有人争奈,只知名与利。朝朝日日,忙忙劫劫地。待得一晌闲时,又却三春过了,何如对花沈醉。”又有晏几道的词也较为著名:“风梢雨叶,绿遍江南岸。思归倦客,寻芳来最晚。酒边红日初长,陌上飞花正满。凄凉数声弦管。怨春短。玉人应在,明月楼中画眉懒。鱼笺锦字,多时音信断。恨如去水空长,事与行云渐远。罗衾旧香馀暖。”扑蝴蝶又为杂戏名,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记载:“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矇儿,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竖蜻蜒。”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扑蝴蝶”的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据南宋时期西湖老人所著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斗社:大敦儿、瞎判官、神仗儿、扑蝴蝶、耍师姨、旱龙船。”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记载,舞队:“大小全棚傀儡”下有72种名目,其中就有“扑胡蝶”。证明“扑蝴蝶”成为当时民间舞表演的一个重要项目。1894年,“扑蝴蝶”还出现在慈禧太后的60大寿庆典上,它的美轮美奂成为生日庆典上的靓丽风景。
      现代传承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扑蝴蝶”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动员参军”、“交送公粮支援前线”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每逢节庆日,表演队就进行排练、演出,并集资添置服装,制作道具,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增进了乡邻之间的友谊,同时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社交机会。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广大青年人的闲暇时间有了较丰富的内容,所以当地的社会风气一直很好,基本上没有聚赌和打架斗殴的现象发生,因此,“扑蝴蝶”备受群众的关心和喜爱。
      表演形式
      该舞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十人至二三十人参加为宜,分为“捻蝶者”、“扑蝶者”和“舞鞭者”三种角色,每种角色可有四至六人,也可更多同时上场。该舞蹈没有固定的队形和表演程序,较为自由灵活,三种角色可单独表演,也可组合表演,表演方式均由指导艺人临场安排。该舞有歌有舞,歌唱时全体演员围成一个圆圈,边走“十字步”边和着霸王鞭轻击的节奏演唱(此时“捻蝶者”可休息),曲调多为河北、山西民歌,用老调填新词的办法确定唱词。唱词多表现游乐民俗、爱情故事或历史人物故事,也可根据活动内容、节庆佳日另行确定歌词内容。舞蹈时要用打击乐伴奏,随着舞者的动作和情绪变化,采用渐强或渐弱不同的鼓点烘托气氛。
      道具制作
      蝴蝶的制作有其独到之处:乡土手艺人对蝴蝶进行了艺术性加工美化多姿的蝴蝶,是用竹子、铁皮、削刀、木棍、细铁丝、小铜铃铛、红棉布、纸、笔、颜料、细弹簧等原料,经双手裁剪凿刻拧捆而成。首先用削刀削出竹签,将薄铁皮剪成蝴蝶图样,再用木棍削制成蝴蝶的肚子和头,用木棍夹住蝴蝶,小铜铃铛在固定蝴蝶的竹签中央处用细铁丝固定;铁皮蝴蝶上色,红橙黄绿蓝青紫,七色相互搭配,用毛笔蘸着给铁皮蝴蝶涂色,蝴蝶颜色的组成全凭乡土百姓喜好。蝴蝶仿照真蝴蝶大小进行加工,但更多的考虑到舞动时的方便、美观。
      乐舞现状
      “扑蝴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沂蒙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尤以临沭县韩村镇李界前村的表演闻名。清朝中后期,“扑蝴蝶”流传至李界前村,并在该村世代相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李界前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蝴蝶舞”村。该村自发组成庞大的表演队,每逢春节至正月十五,不仅在本村表演,还经常到邻村和县城献艺,获得了“明星秧歌队”、“舞蹈表演金奖”等荣誉称号。参加表演的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男女成队而舞,表现了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濒危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新兴文化媒介的冲击,许多人不再热衷于传统民间艺术,青年们农闲时忙于外出打工赚钱,无暇也无意参加排练和演出,老年人有心无力,演员年龄偏大,动作简单,技巧不到位,现在的舞蹈作品只舞不歌,歌唱部分几乎灭绝。“扑蝴蝶”渐渐被人们冷落和遗忘,陷入困境并处于濒危边缘。
      保护措施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山东省临沂市下发通知,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扑蝴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临沭县也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要对“扑蝴蝶”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应实物标本并妥善保管,利用节日期间举办“扑蝴蝶”活动使其得到推广;抢救民间“扑蝴蝶”舞蹈技师,请他们当老师,记录总结他们的技艺经验并建立档案,供专业人员参考,使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扑蝴蝶”技艺有序地传承下去。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及时解决研究人员的经费及生活问题,使研究人员真正认识到民间舞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价值。吸取民间舞蹈的精华,推陈出新,在保持舞蹈精髓基础上,融入新时期的舞蹈价值取向,设计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新式“扑蝴蝶”,让广大群众能重新欣赏到这一传统乐舞的盛况。
      历史借鉴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沂蒙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以及悠久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沂蒙民俗文化发掘、整理、提高后进行产业化开发,使之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民俗文化得以弘扬,文化产业得以强化,这一工作越来越显得紧迫。沂蒙地区民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沂蒙民俗产业化是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充分利用沂蒙地区丰富的民俗资源,积极开发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断增强沂蒙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样既能充分反映沂蒙地区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出沂蒙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可以从中走出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化道路。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山东临沂大学文学院213室,邮编276005

    推荐访问:乐舞 探究 沂蒙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