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关于大字本诸话题 话题作文600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6:15 点击:

      大字本的由来      毛泽东博览群书,中外古今,有重点,有目的,紧密结台实际,为我所用,真正做到了日理万机,手不释卷。即使外出巡视,专列车厢内也装满了书。不但自己勤于读书,还大力提倡和鼓励广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读书:读马列主义的书,从思想上武装头脑;还要读《红楼梦》、《水浒》那样的书,变闲书为正书,领悟古往今来的阶级斗争。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提出“十二本干部必读的书”,包括马恩列斯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联共(布)党史》等(《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67页)。据逄先知说,“在现存的档案中,还有当时胡乔木写的这十二本书的目录,毛泽东在这个目录前面加了‘干部必读’四个字”(《毛泽东读马列著作》)。这是毛泽东正式为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基本教材,定下名称。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一日,在一次理论宣传教育会上,毛泽东又提出学习三十本马列著作的意见,都要出大字本,要为这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写序、作注,注解的字数可以超过正文的字数(见逄先知上文,摘自许立群记录)。据另一篇文章记载,毛泽东除了要求为便于高级干部学习,大字本印一万至三万册外,并专门写信给中宣部领导同志,嘱咐大字本封面不要用硬纸,篇幅大的书要分装成十册八册,中等的也要分装为几册,使每本减轻重量,方便大家尤其是老同志阅读(张全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学习马恩著作――从〈法兰西阶级斗争〉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谈起》)。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印制大字本的规格要求,确定了“大字本”这个特定名称。以后凡符合这个规格的出版物,便都以此为名,作为一种特殊印制规格的统称。
      毛泽东提出印大字本的同时,又提出为这些大字本“写序、作注”的要求。虽然当时他所设想的范围,还仅限于指定的若干种马列经典著作,但已为“文革”的中后期专为他本人成立古籍诗文注释小组,专门印制古籍诗文注释大字本埋下了伏笔。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陈伯达、艾思奇、胡绳、田家英等,讨论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写序的问题。据逄先知在本文前引的文章中说,逄“也随着他们去了,还给毛泽东带去三十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大字本),加上别的一些书,装了两大木箱。当时毛泽东特别提醒,写序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可惜这件事刚提了一个头就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逄文这段话,说明两个问题:一,毛前年创议的大字本,已经遵从他的指示出版了,不知是否公开发行,至少此时见者不多;二,为马列著作大字本写序(应该包括注释)的事,因半年后“文革”开始而中断,后来也一直没有实现。“文革”中出现的历代史传和古诗文注释大字本,那是另一种类型。
      现在知道,不论是公开发行的还是不公开发行(内部发送或保密)的大字本,分属于几种类型。大致分一下,有:一、马列经典著作;二、今人学术著作;三、历代史传和古诗文词曲注释;四、线装书(含古今各类著作)。
      下面依次分别作一介绍。
      
      类型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大字本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类型的大字本,起于一九六二年(一说1964年)毛泽东亲自审定的“三十本书”(一说三十二本),中央宣传部据此拟定了“干部选读马恩列斯著作目录”,也就是“干部必读”,指示党内高级干部学习。这“三十本书”包括马恩著作十一本,列宁著作十一本,斯大林著作五本,普列汉诺夫著作三本(据前引张全景文,文内“本”皆作“篇”)。一九六五年末,逄先知去杭州带给毛泽东看的,就是这“三十本书”的大字本。
      一九七�年九月的庐山会议,打倒了“天才理论家”陈伯达,九月六日闭幕当天,周恩来先传达毛泽东指示的主要精神,其中一条就是“读几本书”。闭幕会上毛泽东讲话,其中关于“高级干部学习问题”部分,着重指出:“我劝同志们,有阅读能力的,读十几本。基本开始嘛,不妨碍工作……你不读点,你就不晓得。”(《毛泽东传(1949年-1976年)》,第1580~1581页)九月十八日周恩来等给毛泽东写报告,已挑选马恩列著作九本,毛主席著作五本。毛于二十七日批示:“九本略多,第一次宜少,大本书宜选读(如反杜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135页)据前引张全景文章说,最后毛泽东确定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六本书’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这“六本书”中,马恩著作四本,列宁著作两本。
      大家可以想到,这“六本书”在庐山会议之后,一定会以最快速度印制成大字本,分送到高级干部们的手中。
      大家也许还会看到,一九四九年的“干部必读”十二本书马恩列斯并列不必说,一九六三年的“干部必读”三十本书,也还以马恩列斯并列;而这次一九七�年的干部必读“六本书”,斯大林的书就不在其内了。连最懂得揣摩毛泽东意向的陈伯达,专为这次庐山会议赶编的“天才语录”中,也没有斯大林的片言只语,这恐怕也不会是偶然的遗漏。从中似乎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他称之为不能丢掉的“两把刀”之一的斯大林的态度,有了一点微妙的变化。
      这“六本书”,应当是毛泽东为马列经典著作大字本审定的最后一批书目,自此之后,他读书的兴趣,逐渐转向“以史为鉴”,沉浸在“二十四史”的世界里,关注历代王朝的兴废和用人的得失,密切联系实际,不时批给江青、周恩来、王洪文等人阅读领会,以此教育身边高级干部。如把《史记•汲郑列传》批给周恩来看,汲黯、郑当时都是汉武帝时九卿(相当于副总理),汲为官“责大指,不苛小”,郑“为官好举贤,唯恐缓”。据一位当事人回忆,周恩来深领毛意,回信自叹不如。又如嘱咐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刘是汉朝宗室,流落民间,是一个放牛娃,被农民起义军拥戴做皇帝,却不知读书上进,终日嬉戏,最后失败。王洪文不识古文,不懂什么意思,回上海要徐景贤找人为他讲解。也是据一位当事人回忆,徐叫朱永嘉去,逐字逐句讲解了一遍,“王洪文听得很仔细,还自己捧着书看了许久,听完了,看完了,若有所思,一声不吭,但看起来明白了叫他读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二年间,我自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发放工厂“战高温”,常走过徐家汇一家新华书店,进去看看有什么新书出版,看到有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著作的大字本陈列在玻璃柜内。今天回想,列宁著作的大字本,既可能属于“三十本书”内,也可能同时属于“六本书”内。普列汉诺夫著作的大字本,则肯定只属于“三十本书”内了。这期间马列经典著作大字本书,正以公开发行形式面向群众。不过定价高出一般书籍很多,一般工薪阶层是买不起的。
      有一次,又走过新华书店,忽然看到章士钊的《柳文指要》,也以大字本的版式,赫然陈列出来了,不免为之一震,产生了一丝幻想,是不是透露文化回暖之象?今天回想,这说明大字本的印制范围扩大了,不再限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了,当然也是毛泽东亲自做出的决定。《柳文指要》的初版日期是一九七一年九月,正好是毛泽东在庐山确定“六本书”的一年之后,这也说明他老人家思潮转换之快,每有新的决策,总能带来出人意外的惊奇。
      
      类型二:今人著作大字本
      
      这一类型大字本,较为人知的,前有章士钊《柳文指要》,后有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本)。这两部书都是近百万言的大书,得以出版大字本,当然与毛泽东直接关怀有关。
      早在一九六五年,毛泽东看过章士钊寄给他的《柳文指要》(估计是打字稿本),回信道:
      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404页)
      这封信提供两条信息:第一条,此稿可以出版;第二条,出版后可能受到批评。有着三朝阅历经验的章老先生,自然深刻领会毛主席此信的含义,懂得出版后批评的风险。“文革”乍起,立即写信要求“最近提交中华书局出版的《柳文指要》,应当撤回重行检查”;并说自己因著此书“不知不觉间堕入反党反人民的黑线之内,得受赝惩”。毛泽东却复信,要他“一是照原计划出版;二是假以一、二、三年时间,加以修改,然后印行。二者择一可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第58~60页)
      一九七一年《柳文指要》出版,以中华书局名义撰写的《出版说明》,基本上重复了毛泽东对此书的论点:
      全书对柳文的思想和艺术都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对有关的论著一一加以介绍和评论,为柳宗元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线索。
      但是,作者未能很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历史、解释柳文,对社会发展的论述持有循环论的错误看法,对柳宗元这个历史人物缺乏严格的阶级分析,过分夸大了他在历史上的进步性。
      这里既有严肃的批评,而又不失对作者的尊重,大字本的印制形式更令人肃然起敬,免除了遭遇大批判的风险,于此见毛的念旧照拂之情。多年后,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读后印象:“《柳文指要》的出版,不仅获有‘特批’的殊荣,还受到装帧印制方面的高规格待遇:十六开本,直排繁体,小四号仿宋体字型排印,版面疏朗醒目;全书十四册,分装三函,套有软质硬纸护匣,素雅大方。这是当年印制‘大字本’马列经典著作的规格,非常人著作所能企及。”(《闲话〈柳文指要〉》,2004年7月《文汇读书周报》)此文末句并无确指,但《李白与杜甫》恰于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初版,与《柳文指要》出版几同一时间,自易引起联想。
      再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本),这是另一部有幸以大字本形式出版的今人著作。此处标出“修订本”三字,表示这是响应一九七四年“评法批儒”号召而修订的新版。此书的大字本有平装本与特制本(用36磅特大号宋体排印)两种,前者公开发售,但上海不易买到,连作者本人也托在北京工作的学生代购;后者则是线装,专供毛泽东阅读,外人无从见到。
      按此书解放前在上海中华书局(现简称老中华)出版,未受重视。这有两个原因:一、京派学界眼中(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为代表),作者是“海派”学者,未能入流;二、左派学界又认为,作者不懂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分析,“中间分子”比右派更坏。所以左右不讨好。这两个原因延续至解放初的出版界,中央级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列重印解放前中国文学史著作目录中,我记得有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王易的《词曲史》,却无刘大杰此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古典组重印原收入“大学丛书”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却没有重印刘著此书打算。直到一九六五年,新文艺出版社古典组分出独立,成立古典文学出版社,传来周扬授意信息,可以重印刘著,此书方得以新的面貌在新中国出版,重印初版的责任编辑是杨友仁。
      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经过“反右”洗礼,改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书社名改用中华书局,其实与北京中华书局并无行政或编辑隶属关系。中华上编分两个编辑组,刘大杰的文学史分归二组,金性尧任二组副组长,兼任此书责任编辑,协助修订工作,查证引文,补充缺漏,现修订本第二卷后记中,尚留有作者致谢文字。记得后记中作者说,治中国文学史数十年,常以缺乏一条主线为憾,今得儒法斗争这条主线,方豁然贯通,脉络分明了(大意)。以致修订本中把武则天抬上了法家诗人宝座,词臣为她所作颂神诗,也放进了文学史。毛泽东之赞赏此书,或即在于这部文学史贯彻了他的儒法斗争思想,抬高了所谓法家一派或硬拉进这一派作家的地位。
      “文革”结束后,复旦师生多有回忆、评论刘大杰文章,责难者居多,但大都忽略了三件事:
      一,若不是“文革”及时结束,一些老学者因迎合“儒法斗争”而修订、改写或出版旧著的,将不止刘大杰一人,有的且已上马,有的正等候出版。在一次上海作协纪念郭绍虞座谈会上,王元化的发言即持此议。
      二,一九七四年十月四届人大召开前,张春桥、江青提出吴德任副总理兼文化部长,吴德说文化部长要由文化界知名人士担任,他“具体提名上海的一个著名教授刘大杰”,但未得江青他们同意(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第103~105页)。此事见之于记载,可知江青并不认可刘大杰能在政治上为她出力,像于会泳、刘庆棠等人那样。
      三,上海清查“四人帮”时,曾查出有名流向江青写“效忠信”的,我也听到一些传说,但从未听到有刘大杰名字。以刘的地位声望,和毛的眷顾,江青难道不需要他“效忠劝进”吗?这同上面吴德记载江青不同意刘做文化部长一事,联系起来看,还不能如一篇文章所说他“误上‘贼船’”;或如另一篇文章说,他写的文学史(至少是“修订”前的)就此无人一读了。
      今人著作大字本,应该还有几种。我在新华书店似见过赵纪彬《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考》的大字本亦属此一类型。
      
      类型三:为毛泽东注释大字本
      
      这个小标题,借自《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葛剑雄著,第50页)书中一个分节题目,但准确点说,应是“为毛泽东要阅读的古文大字本作注释”。谭其骧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和第二年的一月份接到了当时担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复旦大学革命委员会常委朱永嘉下达的这项“重大政治任务”。“朱永嘉说,为毛泽东作注释的任务是由姚文元下达的,每次都由姚打电话给他,通知具体篇目,然后他再组织注释,完成后送姚文元审定,再由姚送毛泽东。注释的题解一般都经过姚文元的修改。毛泽东阅后,基本都批给全体政治局委员阅读,有的还专门批给某人(如江青)看。朱永嘉也曾将一些注释本送给马天水作参考”。一说毛为防注释本被他人阅读,后改成每本只印五本(据《毛泽东晚年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谭其骧的任务,就是“负责为青年教师和其他人作的注释初稿把关,尽全力完成这项政治任务”(《谭其骧后传》,第50~5l页)。
      北京以“梁效”(北大、清华两校)为名的写作班子,也有同样的任务,成立注释组,几名老教授在内。北京注释组的任务:一为“江青听毛主席谈话,遇到她不知的人物或不懂的典故,立即命令查阅报告”;二是“要求老教授对于写作组的文章在文献典故方面,发挥把关作用”;三是“对指定的诗词或文章,作简明注解或译成白话,供护士读给毛主席听之用,直接为毛主席服务,注释组成员都兢兢业业,尽心竭力从事这个工作”。以上均见周一良《毕竟是书生》(第72页)。
      北京与上海这两个注释组的共同特点,就是由老教授“把关”,老教授亦因有幸为毛泽东服务,无不日以继夜,全力以赴。周一良自述,他在“梁效”写作班,自以为是为毛主席革命路线效力,“特别是后期注释工作,有时任务急如星火,又须大家讨论定稿,每每深夜才能回家。我常常一边蹬自行车,一边想,几十年前古典文献的训练,今天居然服务于革命路线,总算派上用场,不免欣然自得,忘却疲劳”(《毕竟是书生》,第74页)。《谭其骧后传》(第50~59页)根据谭的日记,逐日记载了一九七三年一月三日起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日止,整整三年中的注释任务,常常是每天上午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早起来又开始工作。一天家中煤气泄漏,起床后头痛作呕,四肢无力,但休息到九点就又去学校作注释了。据一位参与这项工作全过程的学生兼领导回忆,当年谭其骧勤奋操劳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像力,是一颗十十足足“疯狂的螺丝钉”。
      北京方面的注释,应该也都印制成大字本,但至今未见有记录或统计数字发表;上海方面的注释大字本,则有刘修明主编的《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上下册),于一九九三年五月花山文艺社出版,初版一万部,再现了基本上可称完整的大字本原貌。据这部书统计,上海方面注释史传和诗文词曲,有单篇独为一本的,共三十五本;有二篇以上合为一本的,共十六本。二者合计:篇数八十六,大字本数五十一。这部书书末附录《篇名总目时间表》详载篇名、布置日期、上送日期、上送份数、字号及备注(区别合订本或单篇),一览无余,尤为有用。故有往日一位领导赞为“做了一件大好事”,不是虚语。又说,通过这些大字本,可以窥见毛泽东晚年如何思考国际国内的大局及其对策:借助于古文,指导“批林批孔”运动;借助于古文,指导当前的工作;借助于古文,安排身后之事;借助于古典诗词,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借助于六朝的赋,抒发郁闷而又无奈的感情。我看这是具有一定深知程度的“太史公曰”,非亲身经历荣辱两重天的过来人,不能有此深刻体会,可备一家之言,供后人继续评说。比如毛晚年的郁闷无奈之情,具体何在呢?就是一个可以做些研究的题目。
      
      类型四:为毛泽东印制大字线装书
      
      这个小标题,也是借用,借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专家方厚枢研究文章的题目。
      据这篇文章统计,从一九七二年初到一九七六年九月,线装大字本共印了一百二十九种(多卷本书和杂志均作为一种统计)。其中文学艺术类占百分之四十四,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占百分之三十二,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的书和杂志占百分之二十四。
      据一九七三年七月至一九七四年共印一百一十四种统计,其中排印本九十一种,二千多万字;影印本二十三种。排印与影印的比例为四比一。
      线装大字本纸张,均用毛边纸(据《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前言》所记,这是“特制的毛边纸”)。
      线装大字本,每种印一百部左右,一般上送中央五十至七十部,略有储备。文学艺术类线装大字本中,有“笑话书”一栏,列有《笑林广记》、《历代笑话选》、《滑稽笑话》、《笑话三千》、《新笑林一千种》、《幽默笑话选》、《哈哈笑》、《时代笑话选五百首》、《笑话新谈》等九种。除《笑林广记》外,其余八种似皆为近现代新编书,如《历代笑话选》应即原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今人王利器编选之书;另七种似皆上海租界时代四马路书坊编印,毛泽东读书及此,可见海纳百川之广。跟踪毛的读书轨迹,这部分书也应有一位置。
      方厚枢这篇文章末段,小题目相当长,叫“大字线装书伴随毛泽东走完生命的最后几年路程”。其中引用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回忆,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泽东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子上、书架上,还摆放着新印的线装大字本《鲁迅全集》,有的是在某一页折上一个角,有的地方还夹有纸条,有的还是翻开放着的。又引逄先知回忆,亦据徐中远记载,毛泽东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时间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在医生的抢救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以上引文均见于三联书店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
      从这篇文章,还知道四种类型大字本,互有交叉,此一类型书同时可见于他一类型书。如《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二卷),既有平装大字本,亦有线装大字本;《关于孔丘诛少正卯问题》,有平装,亦有线装;《容斋随笔》、《笑林广记》等亦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虽无平装大字本,与《柳文指要》等同规格,但《十批判书》是毛泽东指明“《十批》不是好文章”的,却名列线装书,想是作批判用的了,反而享受到了比《柳文指要》更高的印制规格。
      看来对大字本这一个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出版物,不仅有其版本研究价值,而隐藏在版本后面的一些人和事,也将流传下去,成为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
      
      大字本:一项不计成本的文化工程
      
      按照现在凡属一个文化集体工作或活动事项,都称为“工程”的通行做法,为毛泽东印制大字本,自然也是一项文化工程。这个文化工程与别的项目不同的是,这是一项不计成本的文化工程。此外据闻尚有专为毛泽东晚年生活设立的吟唱小组、戏曲小组等“秘密小组”存在(据《毛泽东生活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亦属文化工程,此处仅谈大字本工程。
      这里先引一段方厚枢文章的开场白及其转引的国家出版局政治部于一九七六年编印的第三十九期《情况简报》文字:
      从一九七二年初到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泽东逝世前,国务院出版口和一九七三年七月出版口撤销后成立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简称国家出版局)一直承担了中央交办的印制大字线装书的任务。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逝世后,国家出版局于九月十五日召开悼念毛泽东逝世的座谈会上,具体经办大字线装书印制工作的同志在会上说:“我们一直在为毛主席印制线装大字本。我们做了一点工作就受到毛主席的鼓励。他老人家说,谢谢出版局的同志……八月下旬,我们的大字本排印进度赶不上毛主席阅读的需要,先是改为一个分册一个分册地送,以后又改为几个单页地送。当时我们很高兴毛主席精力充沛,我们赶印大字本再累也情愿。可是谁料到九日清晨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已经排好的单页毛主席再也不能看了。”
      这说明从一九七二年初到一九七三年七月的国务院出版口,以及随后成立的国家出版局,到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逝世为止,一直承担着为毛泽东印制线装大字本的任务。线装只是几种大字本类型中的一种,但已可据此推想或测算在物资极度匮乏、城乡居民靠票证生活的年代里,其他几种以及中央至京沪津三地动用的大量有形或无形人力物力情况。
      据方厚枢文章说,“排印大字线装书费工相当于一般图书的四倍至六倍”,“迫切需要增加生产能力。国家出版局与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协商,并取得国家计委同意,建立专业车间四个(北京两个,沪、津各一个)。要求三市解决基建、投资和人员问题,一机部解决机械设备问题”。“国家出版局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七日向中央写了汇报,姚文元当天即批:‘请先念、国锋、秋里、谷牧、宝华同志阅批。拟同意。’李先念、华国锋等均圈阅同意,余秋里圈阅后批:‘遵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办’。”足见当时中央动用各种资源为这项工作服务,而起领头作用的正是姚文元。
      上海的印制工作也很紧张,刘修明注释、印制两头跑,他的文章对此有较详的记载:“注释本搞好后,送到上海普陀区澳门路的中华印刷厂印制装订,因为中华印刷厂印刷古籍比较有经验。不料,在当时‘文化大革命’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氛围下,中华厂印制繁体字的铜模,已经卖给了内地(记得是江西)一家小印刷厂。为了赶印这份只有几页的大字本,中华印刷厂赶紧用一套新的简体字铜模把那套繁体字铜模换了回来,才得以完成任务。正文用四号老宋,注文用小四号老宋。这种大字本的版本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版心宽二十点五厘米,宽十四厘米。”“一九七三年八月以后,字体放大,改为正文三宋,注文四宋。用了不同的纸张,除用原来的六十克米色道林纸,还用宣纸,封面是定制的蓝色封面纸。还有一本在顶部装订,便于竖翻加批注。”
      “一九七五年三月到十月,大字本的字号再次放大,即从正文二号老宋、注文三号老宋改成正文、注文均用特大字号二十六磅的长宋体。国家出版局将新铸造的三十六磅铜模发至上海,并专门建造了一个印大字本的车间――上海印刷十二厂(北京也建立了同样的车间)。都是简体字,每字高为十二毫米,宽为八毫米,新版本高为二十九厘米,宽十八厘米;版心高二十一点五厘米,宽十五厘米。每半页只有九十八个字,对折全页共一百九十六个字,对折缝印有鱼尾和篇名。纸张内芯用的是特制的毛边纸,灰黄色的封面纸也是特制的,另有蓝色绢面装。”
      以上这些,当然不包括北京上海两地那些教授、学者和协助人员为大字本工作付出的精力与时间,他们都是无偿征用,无私奉献,无从量化,要说成本的话,如何计算,既然算的是政治账,这些就一抹而过了。
      
      (选自《悦读MOOK•第十二卷》/褚钰泉 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年6月版)

    推荐访问:大字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