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老残游记》中“清官恶名”的描写_老残游记中清官害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49:58 点击:

      摘要:《老残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描写了“清官”之恶,与历史上众多的同类题材相比它在描写的角度上有了很多创新和突破,但是它的确也没有打破封建的藩篱,对后世描写官吏的作品在思想上有所启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清官恶名” 承上启下 创新 不足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老残游记》全篇有种摧枯拉朽的悲怆之力,其中盛满了忧患意识,显得苍凉而沉重,这部被鲁迅先生称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作品创造性的描写了“清官恶名”。以往的传统小说中都可见到清官出场“号令出时霜雪凛,威风到处鬼神惊”①清官在传统的小说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刘鹗却独树一帜将清官推上审判台,对人民饱以同情,描写在专制体制下噤若寒蝉的百姓,这部小说独特地创造了所谓“清官”的可鄙形象同时也受到了历史的局限。
      一、中国传统文学中揭露“清官”之恶的滥觞。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杜周之流都是“好杀伐行威不爱人”的酷吏,这些酷吏都有一个特点——以清正廉洁自居,如《史记·酷吏列传》中张汤注意道德修养,失势后自杀,文中记载其家中“家中家产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②文中同时还提到"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为声"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③这些酷吏都喜欢动重刑,滥杀无辜。李贽可说是批判清官之恶的集大成者,在李贽《焚书﹒党籍碑》中可见这样语句:
      卓吾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④
      “余每云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儿孙。余每每细查之,万不失一也。”⑤
      这些都是对程朱理学的无情的嘲讽,对所谓“清官”的鞭挞已经开始了。
      二、《老残游记》中对“清官”形象的批判及继承
      (一)“清官”恶名的全新叙述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其与讽刺小说比谴责小说显得,“辞气浮露,笔无藏锋”⑥但是这却不是所有谴责小说的弊病,就对于“清官”恶名的理解上刘鹗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全书描写玉贤最多的有三回:
      第四回宫保求贤爱才若渴 太尊治盗疾恶如仇
      第五回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
      第六回万家流血顶染猩 红一席谈心辩生狐白
      刻画刚弼主要集中在两回:
      第十五回烈焰有声惊二翠 严刑无度逼孤孀
      第十六回六千金买得凌迟罪 一封书驱走丧门星
      在传统小说中见到的清一色都是对贪官的批驳,对清官都是称颂有加,但也恰好是此类廉洁之官仍然可以陷民于水火,刘鹗笔下出现了新的艺术形象——不贪财却枉顾百姓性命的官吏。
      《老残游记》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玉贤,刚弼此二人,这二人正表现了“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历来小说皆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⑦从文本上我们可知道即:“不要钱”官吏便是“清官”便可随意鱼肉百姓,不辨是非。胡适也称道:“《老残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⑧
      文章中玉贤审理案件是这样的情形:
      那玉大人一听,怒道:“胡说!我这两天记得没有站什么人,怎会没有空子呢?”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笼。三天已满。请大人查簿子看。”……差人又回道:“今儿可否将他们先行收监?明天定有几个死的,等站笼出了缺,将他们补上好不好?请大人示下。”玉大人凝了一凝神,说道:“我最恨这些东西!若要将他们收监,岂不是又被他多活了一天去吗?断乎不行!你们把大前天站的四个放下,拉来我看。”差人去将那四人放下,拉上堂去。大人亲自下案,用手摸着四人鼻子,说道:“是还有点游气。”复行坐上堂去说:“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那知每人不消得几十板子,那四人就死了。
      这就是“清官”的形象。
      (二)《老残游记》中官员形象由来。
      中国传统小说中无论是《错斩崔宁》,还是《雨花香》⑨对于刚愎自用的清官的描写,可能存在着一些想象或者杜撰的成分。而《老残游记》却独树一帜地加进了一些现实因素,刘鹗在第四回自评中指出“毓贤抚山西,其虐教士,并令兵丁强奸女教士,种种恶状,人多知之,且大得贤声,当时所为,人多不知。幸赖此书传出,将来可资正史采用小说云乎哉。”⑩来看,山西当时的巡抚毓贤与“玉贤”谐音,“刚弼”其名与刚愎相谐音,刘鹗在文中留下的清官的形象让人不寒而栗。有段话揭露了本质:“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
      三、《老残游记》在官僚揭露上的不足
      《老残游记》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篇幅最小,揭露官员的级别最低的。刘鹗对封建制度的没落也有所感知,但他仍然对其抱有幻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报效朝廷,救民族于危亡的渴求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时代局限性刘鹗却没有去摆脱旧时代的藩篱,在旧有的时代条件下官员的清或贪,明智或昏聩,哪怕是爱民如子的清官,只是圣明统治下的愚民赐福而已。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讲到: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那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中国的传统伦理范式把官员定义为“父母”所以无论昏聩与否,残暴与否,都要为民作主。没有官吏会认为他们应该为民服务,也不会有草民会把自己当做“公民”来实施监督。于是和珅式的贪官也好,似毓贤式的“清官”也罢,皆悉数登场了,刘鹗的《老残游记》成者是因为创其“清官之恶”,但只是把现实示于人前但没有从内剖析,没有看到司法体制的不合时宜,于是他被称为:“新文学的先驱,旧文学的收场”。在漫漫的封建体制中,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以熟读四书的人进行刑事问讯,把法律的解释权和执行权全都推给了传统伦理。如果在一个法律健全的社会,个人权利受到法律庇护,官员和普通人一样被纳入法律范畴,那样就无所谓官员的“清与浊”,一个社会要仰赖的是法律的实施而不是某个官员的“公正严明。”
      江湖医生老残从低层人物的眼光,站在官吏的对立面上,客观地对官吏进行了无情的批驳,首创了“清官”之恶,打破了官吏的惯常思维,但是又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从根蒂出发,走上革新之路,这也是此作品的一处遗憾,但无论任何这只是时代带来的局限性并不足以影响它成为晚清小说的一朵文学奇葩,它在小说的官吏描写史上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解
      ①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 第三十六卷
      ②《史记 酷吏列传 张汤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第342页
      ③《史记 酷吏列传 张汤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第344页
      ④《焚书 党籍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第204页
      ⑤《焚书 党籍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第204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版 第205页
      ⑦《老残游记》第16回原评
      ⑧胡适 《老残游记序》 刘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⑨上海图书馆藏本,第25页 作者不详
      ⑩《清史稿·毓贤传》
      [11]刘鹗 《老残游记》第六回

    推荐访问:老残游记 清官 恶名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