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高考试题改编为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8-31 11:20:06 点击:

      摘 要:北京市将于2020年迎来新高考。面向新高考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文章将全国文综Ⅰ卷第37题改编为教学情境,分析“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探究整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及开放性的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情境;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作为新高考改革试验区,北京市将于2020年迎来新高考。研究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全国高考课标试卷设计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背景下,北京基础教育教学的“风向标”。笔者通过精研高考试题、理解考查方向,逐步探索出高考试题改编为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课堂效益。在此,以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7题为例,说明将高考题改编为教学情境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一、精研试题,析其立意
      【试题呈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本题以“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为背景,考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等内容。本题以真实情境设计问题,指向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
      乌裕尔河是位于季风区内的一条内流河。这与考生固有的区域认知形成冲突,促使考生必须结合区域地理要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第(1)问的设问,以逆向思维引导考生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突出了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
      2.综合思维
      本题用简练的图文信息,向考生展现了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的前世今生。扎龙湿地的形成是乌裕尔河由外流河演化为内流河的过程中与地貌、气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个要素变化,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进而区域环境整体演化,形成新的平衡。考查考生时空维度、多要素维度的综合思维能力。
      3.人地协调观
      该题第(4)问通过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做出地理决策时所秉持的人地观念。考生必须深入分析工程措施对区域环境可能带来的利弊,也促使考生不断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明确指出:重视问题式教学。高考试题的问题情境均为真实情境,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其简洁的图文信息背后必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可循。这些都为改编试题情境为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
      二、以题入境,取舍整合
      本教学设计面向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整体设计为整合多个课标点的单元设计。单元设计、情境教学是北京面向新高考的教学改革。在此仅呈现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标为主要学习目标。在精研试题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对试题情境化,并作取舍增补。
      首先,有“舍”才有“得”。问题(1)由扎龙湿地推测地貌、气候的特点,突出考查逆向思维,但信息量不足,推导困难。尤其是气候特征与湿地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的一般规律背离,不符合考生掌握新知的思维过程,故删除。问题(2)考查水量平衡,乌裕尔河末端由洪泛区演化为尾闾湖,尾闾湖面积变化、最终形成扎龙沼泽湿地的过程复杂,水量支出与收入变化复杂,因此不作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其次,适当增补。一方面增加图文资料。增加景观图片(图2~5),突出对比和变化,增加考生感性认知。增加乌裕尔河气温、降水、径流量图(图6~8),为分析“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提供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增加问题,完善问题链。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最后的开放性问题。决策性问题必须依据对该区域环境及地理事象演变和发展过程的充分认知。据此,增补问题“分析扎龙沼泽湿地的形成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乌裕尔河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最后,将保留的原有问题进行改编,再与新增问题融合,构建“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的问题链条。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深度反思,反复雕琢
      怎样让学生参与构建或自己构建问题链和思维链条,是笔者课后的思考,也是对问题式教学的深入思考。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设计一节问题式教学课。出示图文资料,以“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依据地理事象间的内在关联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如乌裕尔河在哪里?为什么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扎龙湿地与乌裕尔河有什么关系?湿地是怎样形成的?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有哪些环境问题?乌裕尔河恢复为外流河能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还需解决哪些问题或需要哪些资料,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样的设想尚需进一步实践。
      北京已迈入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面对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教师必须求新思变,思考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改编高考试题为教学情境是笔者初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要确立两个基准:一是深挖试题背后的小切口——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引发认知冲突、情节曲折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两难境地。二是基于学情,应增加背景资料铺设,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增加必要的过渡性问题。依据要达成的新课程标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思维链条。
      参考文献:
      [1] 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黃方,张树文,Jan de Leeuw,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中下游流域的湿地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2006(06):949-956.
      [4] 王磊,章光新.扎龙湿地对乌裕尔河流域水文特征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6):94-98.

    推荐访问:情境 高考试题 实践 编为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