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心窝窝里飞出“山丹丹”_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6:01 点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1972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陕西文艺工作者改词、填词、编曲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选》(五首)。这其中,只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新创作的。而今这首歌已传遍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手记
      
      从西安往北,过了铜川,又过了洛川,一步一步地走上了黄土高原。搭眼一看,苍苍茫茫,浑浑沌沌,山梁山峁山沟山洼,一直通到遥远的天边,好像永远都走不到尽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间小路,就是在这样荒蛮的山沟里盘旋的。我们乘坐的一辆北京吉普,也是在这种暴土扬尘的小路上摇晃着。
      又一个早晨来到了,一轮火红的太阳慢慢地升腾起来。可是却见不到绿色的山坡,白色的羊群,也听不到嘹亮的信天游,一切都像是死了。只有我们这辆车里,还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笑声。
      车上坐的,除了我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外,都是从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走过来的老革命。当年,他们曾在这里扭秧歌,跑旱船,演《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给庄户人送去了不少欢乐。可是,闹起了文化大革命,他们有的关了牛棚,有的靠边儿审查,不光自己不能唱了,给别人演不成了,就是想从广播里找到一点儿快乐也找不到了。每天从大喇叭里喊出来的,只有《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六首歌曲和《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在这万马齐喑的时候,被宣传口径严格捆绑的广播工作者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层层申请,希望能采录一些民歌。但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旗手”的江青却百般刁难:什么民歌?情郎妹子!事已至此,他们只好又拐弯抹角地提出革命民歌,特别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谁都知道,这些歌曲曾经代表了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有谁还敢对这歌曲说个不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打出“学习调查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歌曲”的金字招牌,把当年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北上延安,进行创作。
      就这样,这群被诬蔑为“三名三高”的黑线人物,嘴里念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又一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站在宝塔山上,望着绕城而过的延水河,想着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年头的艰苦历程,每一个人都感慨万端,过去的岁月一骨脑地翻腾起来。
      1935年10月19日,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中央红军终于来到陕北吴起。回头看看,从江西出发时的10万大军如今只剩下8千人,每一个活过来的人都心如刀绞。可是,当这支筋疲力尽的队伍眼前就要有个落脚的地方时,一个个又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可是,残酷的事实完全不像他们想象的。当时这里正肃反,已经杀死了二百多位党政军干部,就连陕甘边区的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也被收监入狱。红军内部眼看就要爆发一场内战,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块立锥之地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就在这时,中央红军来了。接到报告的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当即回电:“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毛泽东后来还说:“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圆满地解决了这次严重的政治危机(注:参阅郝在今《中国秘密战》。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这个艰苦的进程中,善良的人民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他们用延安的小米喂养了革命,也喂养了延河畔上那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无论是毛主席住过的土窑洞,还是党中央转战陕北时走过的山沟沟,每一个地方都流传着许多闪光的故事。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见到刘志丹将军时,把他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她高兴得见人就说她见到了受苦人的大恩人;一位推磨的老大娘照着毛主席的脚印给他做了一双布鞋,盼望他继续踏上转战陕北的小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硬是用自己的肩膀把周总理的汽车抬过河汊,送上宝塔山……所有这一切,都感动着我们,使我们感受到米酒、油糕、木炭火的浓浓情谊。这时,我们多么希望有一首反映这种鱼水之情的歌曲啊!于是我们迈开了自己的双脚,走向生活的底层,去寻找创作的源泉。
      我们拜访了当年的劳动英雄,曾经给毛主席代耕的杨步浩。老人个子不高,头上扎着一条白羊肚手巾。他的嘴皮子不是很利索,不会讲什么时髦的话。但是,只要一说起毛主席,他的眼里便放射出一种异样的光。在他嘴里,从来不说“毛主席”,而是“主席佬”;江青也不是什么“旗手”,而是“婆姨”,一张嘴就是“主席佬和他婆姨”。我们只好给他纠正。可是,没有说上三句五句,他的“主席佬和他婆姨”又出来了,闹得我们哭笑不得。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和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全国解放以后这种友谊仍然保持着。我曾计算了一下,解放以后,平均五年杨步浩就要到北京去一次,看望毛主席、周副主席、朱老总和其他中央领导。
      “你怎么去?”我问他。
      他说:“坐火车。”
      “买票吗?”
      “不。”
      “列车员让你上吗?”
      “我给他们看看这个。”他说着.顺手掏出一张和毛主席的合影,“他们一看这个就让我上了。”
      “到了中南海那儿呢?”
      “我给汪排长(汪东兴)打个电话,他就用汽车把我接进去了。”
      每次进京,杨步浩都要给毛席带去一些延安的小米、红枣,毛主席也总要请他吃饭,送给他一些钱,一些布,这在杨步浩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所有这些都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拿起笔来。可是,从哪儿下笔呢?我们研究了这里的历史,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体察了百姓的心愿,学唱了当地的民歌……就在我们苦思冥想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历史,又一次来到吴起镇的胜利山上,回想起那个庄严的日子。一时间,我们的心亮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劳苦大众欢迎中央红军的火热场景,禁不住从心窝窝里吼道:“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些事情是后来的人想象不出来的。本来,文艺创作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但是当时却不行,当时推行的是“领导出题目,群众出生活,专家出技巧”的创作方法,谁都得这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组只能挤在一间窑洞里“穷凑”,你说一句他改一句,你哼一个高音“1”他唱一个低音“4”,最后再由关鹤岩同志综合意见,统稿通过。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首歌是谁创作的,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还可以在电视台露个脸,在电台讲个话,在报刊上写上几笔。都没有。当时只想着把自己的才情发挥出来,只想着唱出人民心里的歌。这种奇又之又奇、怪之又怪的创作方法今天看 起来的确觉得有些荒唐,可笑,不可理解;可是在那个时候,又的确是这么走过来的!
      就这样,我们唱出了红军将士的勃勃英姿: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就这样,我们唱出了陕北乡亲欢迎子弟兵的火热心肠:
      千家万户把门开,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围定亲人热炕上坐,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就这样,我们唱出了受苦人跟定毛主席闹革命的坚定决心: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陕北是信天游的故乡,那里有丰富的民歌宝藏。当年,我们就是从这里挖掘出一个闪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想应该从沉淀的历史里取出一点信天游的矿苗,记下一点儿《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曲调血脉。
      第一首是信天游。
      
      说起来,这首信天游的搜集整理已经有些年了,而且还不止一个人。1946年,西北文艺工作团关鹤岩同志、航海同志分别从老炊事员高文雄那儿记下了这首信天游,以后又进行改编,从此流传下来。
      第二首是陇东民歌《女娃担水》。
      
      如果有谁对比着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两首民歌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亲密的血缘继承关系。
      创作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在那个一句错话就可能被打成反革命的日子里,创作却成了一件令人战战兢兢的事,每想一句都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忧,每走一步都有“黑线回潮”、“情郎妹子”之虞。任何一件作品上边不点头都是不行的。记得,直到1971年11月25日国务院文化组审了歌页、作了批示:“很好,可以录音,录好可播。”这才开始排练。录好以后,文化组组长吴德拍板、江青也在自己的名字后边划了圈,这才放行广播。按理说这下该结束了,可是还不行。江青看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歌集以后,嫌印制得太精美了,发火说,这是压样板戏,给下边扣了一顶千斤重的大帽子。
      就这样,我们创作组从1971年与5月18日开始准备,到1972年2月6日《人民日报》整版发表《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选》,前前后后,整整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省上市上所有的演出单位都被调起来,制片厂、电视台、出版社也被调动起来,要人给人,要物给物,通行无阻,浩浩荡荡!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从延安南关招待所的土窑洞里唱出来,如今已经传遍了全国,在国家举办的许多重要晚会上演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这首歌曲的创作经过,也不是对这首歌曲的评价;我想说的是,在那个沉闷、单调、压抑年代里,文艺工作者曾经冒着风险引来一缕清风,给处于物质和文化双重贫乏中的人民送去一点儿欢乐。
      历史是公道的,它会永远记住这一切。
      (作者系《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词作者之一)
      责任编辑 初克堡

    推荐访问:飞出 山丹丹 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