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西海固的麦客子】麦客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6:00 点击:

      对于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地域偏僻,信息不灵,文化素质较低,较少更多生产技能的宁夏西海固农民们来说,每年在自家粮食未成熟前,安顿好家人,三个一帮,五个一群,到河南、陕西当麦客子赶场,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一项不错的赚钱门路。
      西海固的人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瘠薄的黄土地上刨寻着生活,度过属于自己的光阴,他们没有更多的赚钱门路,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硬朗的身板,有的是使不完的力气,有的是在炎炎烈日下挥舞镰刀的本领。于是,他们在炎热的夏天,最好的赚钱门路就是当麦客,外出赶麦场,为艰难的家庭赚几个钱。其实,又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他们赶场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种协作帮忙精神。河南、陕西一事,收麦是龙口夺食,傍晚看起来还泛绿的麦子,一晚上,说黄就齐茬茬的黄了,黄得直掉麦粒。当地没有更多的劳力,来不及收割全部成熟的麦子。这时候,西海固的麦客来了,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年复一年,河南、陕西的夏粮能在短时间收割回仓,少了麦客子怎么能行。
      麦客这一行,始于何年,无据可查,不得而知,民间传说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对于西海固的农民来说,赶麦场似乎是“祖传”,老子当麦客,赶麦场,儿子照样当麦客,赶麦场。到了一定年龄,不用指手画脚地教,年轻人就会握起镰刀弯下腰,把成熟的麦子割下。
      世代居住在西海固大山里的人们,麦黄的时候,不出去闯荡一番,心里不踏实、不坦然。人们似乎把外出下苦当麦客看成一件体面的事,好像不是去挥汗如雨,而是为闯荡一番,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富足的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对于麦客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每当麦客场时人就围聚在一起,问长问短:今年的场价咋样?挣上钱没有?从未赶过场的后生们则好奇地问一些诸如赶场苦不苦的,外面有啥新鲜事之类的话题。他们便以凯旋者的口气回答人们的提问:今年麦客子太多了,倒在了关中;场价低得很,还不如蹴在屋里;好着咧,是飞价,每亩几十块;苦是苦,把人热日塌了,还算没白跑。第一次出去赶场的麦客子自豪感溢于言表:赶场美着咧,闲心不操,一天三顿饭有掌柜的管,要馍有馍,要汤有汤,有的还发烟切西瓜哩……说得后生们跃跃欲试。
      赶场走的日子是在自家麦子拔节抽穗的时候,也就是古历四月,西海固的麦客互相搭帮,成群结队的到河南、陕西,然后一站一站往回赶。河南的割完了,进潼关割陕西的,宝鸡割罢,凤翔的麦刚黄;千阳的麦倒了,陇县的又跟上了;这时彬县的麦也搭了镰,泾川、平凉……一路而上,直到古历五朋,割到家门口,息缓几天,自家的麦又黄了。
      龙口夺食,在炎炎烈日下弯腰挥镰,是农活中的头等苦。要当麦客子赶麦场,没有能顶住酷热的毅力,没有弯腰舞镰的蛮劲,别想出门。西海固的人有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当麦客子赶麦场,是苦中的大苦,三顿饭不是好吃的,血汗钱不是好赚的,一个场赶下来,脸晒得黑里透红,肩膀手臂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皮。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麦趟,麦厚得像密林,齐得像案板,太阳毒毒的晒着,没有树荫,没有一丝凉风,有的是热浪,有的是汗流浃背,那苦那热那累只有赶过场的麦客子知道。为在酷热中吸哪怕是一丝凉风,有人在缓坡的地块上猛跑,有人一个猛子把头扎进凉水桶里,有人看毒辣辣的太阳诅咒,有人搜寻着地边塄坎的树荫。坐在凉房里都流汗的季节,麦客子在用毅力用极限挑战着酷热。
      不知道是啥时候形成的规矩,东家只为麦客子管饭,不管住,一家割罢,天黑了,饭一吃,账一算,麦客子就得走人。晚上,麦客子们拉开自己的黑棉袄,随便在麦垛上,屋檐下,草窝树荫,牛棚马圈,倒头便睡,乏得啥也不知道,比睡在席梦思床上还舒服。有时找不到活,睡在村前屋后,或小街上的马路旁、屋檐下。这时候,最苦最累的是麦客子,最被人瞧不起的也是麦客子。遇到天阴下雨,麦客子的日子最不好过,割不成麦,就没人管饭了。只得吃自带的发霉干粮或炒面。舍不得用赶场挣下的钱买吃喝,那是血汗钱,咋能随便花呢?这时候最怕的是跟不上场,遇到麦客子多,掌柜的少,来一个雇主,严严的围住,步子稍慢就跟不上了。场价这时候并不重要,只要有人叫,有人管饭,多少挣几个就行。更多的时候,麦客子一般是白天割麦,下午吃饭算账,晚上赶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寻找成熟待收的麦子。
      早些年,西海固的人赶麦场来回走一千多公里,靠的是圆口布鞋、麻鞋里的那双粗大脚掌,用那双大脚,走着路程,丈量着土地。那时,走路的时间比赶场的时间多,腿脚不灵便,别想当麦客,会掉队的,就像队伍里行军打仗一样。如今,交通发达,麦客子往往以车代步或车步并行,遇到中途“转场”,就得步行。
      麦客子们也有乐的时候,乏了累了的时候,割头镰的麦客子会抬起腰,吼几句撩人的西海固花儿:
      哎哟――
      阿哥的白牡丹,
      咋长的这么俊来?
      前半夜想你睡不着,
      后半夜想你天亮了,
      想得阿哥剩一丝丝气了。
      听到这么撩人的花儿,跟在后面的人劲使上了,速度赶上了。遇到“转场”走夜路或阴雨天,跟不出场,就聚在一起讲粗话、笑话、甚至下流话,各自的见闻,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为苦调的赶场生活增添一丝乐趣。有个麦客给同行们说了一个笑话,说有两个愣头小伙子,耐不住赶场的寂寞,去一个东家要水喝,端水的是一个年轻媳妇,两个愣头小伙子动了心思,问那媳妇要不要娃娃子,那媳妇不是好惹的,说去年要了些娃娃子,今年出来的全是麦客子。两个愣头小伙子自感吃亏不小,讨个没趣走了。周围听的人笑着说,那俩愣头小伙子不会是你吧。的确,下苦人有下苦人的乐趣。很少出门的麦客,在赶场院的空隙里,忙里偷闲,在地摊上与货郎担讨价还价,为老婆孩子买点什么,也不枉走了趟陕西,出了趟远门。
      经常赶麦场的西海固人,一年不出来,全年不坦然。他们要强而肯干,憨厚而敢吃苦,拿几件旧衣衫,背一个尼龙袋,握上镰架,装上干粮、炒面,这就是西海固麦客子们的全部行囊。他们像行军打仗一样,哪里有目标就往哪里赶,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挥汗如雨,历尽辛酸。每天受雇为东家割一两亩麦子,吃几顿饭,赚几个钱。走几十里夜路,靠的是脚力、体力、耐力。让麦客们受不了的是那些瞧不起他们,把他们当小偷防着的东家们。也许麦客子们的衣衫太破烂了,割完麦、步完地、吃罢饭、付了钱,雇主只想赶快打发他们走,这时双方就什么关系了。
      别以为西海固的麦客们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知道下苦的汉子。其实,他们精明着呢。他们能掐会算,割完一块地,不用绳子,不用权丈量,只用双腿一步一步走完地块的长和宽,蹴在地头,脑子一盘算,割了几亩麦,挣了多少钱,人 均多少,算得一清二楚,不比尺子量的差,不比算盘、计算机算的少。想少算麦客们一分一厘地,办不到。麦客们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原始而简单明了的丈量和算账法,别想赖麦客子们。
      到陌生的地方下苦赚钱,没有出人头地的带头人怎么行,西海固的人把麦客子外出,叫搭帮赶场。年纪相仿,脾气相投的人搭一帮,推选一名年轻体壮,头脑聪明,善于言谈,能说会道,能算账的人做领头人或帮主,负责麦客们的安全、坐车、走路、揽活、算账。赶上了场,说好了价钱,领头人就头一个开镰,麦客们叫搭镰。长长的麦趟子,麦客们跟在头镰后面,你追我赶,挥汗如雨,一茬茬麦在他们的镰刀挥舞中倒下了。没有过人的力气,没有智谋,没有耐力,别想搭头镰,别想当麦客子们的带头人。领头人凭着自己的能耐,为麦客子们操着心,掌着舵。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帮麦客子,同样得有主事的。
      西海固的麦客子下的是头等苦,挣的是血汗钱。他们说,吃不下饭,就下不了苦。越是能吃的麦客,越是能割麦的。“头等麦客子只吃不喝,二等麦客子连吃带喝,三等麦客子只喝不吃”。这是东家对麦客子的评价。是说好麦客子,再热的天气,能吃下干粮长面,越能吃越有劲;一般麦客子不喝水吃不下饭和馍:三等麦客子面对炎热的天气,只一身一身的出汗,只想一碗碗喝水,一嘴饭也吃不下。人是铁,饭是钢;吃不下饭,就没有劲,没有劲,就割不动麦。诚心叫麦客的雇主们,往往是看谁能吃就雇谁。别小看吃饭,在热得着火的麦趟子上,吃饭对麦客子们是严峻考验,谁经受住了这个考验,谁就是好麦客,谁就受雇主的偏爱,就能挣到钱。
      西海固的麦客子赶麦场似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家乡日子逐渐好了起来,他们照样外出赶麦场。同村和邻村的相识不相识的人搭成一帮,扒火车、挤汽车,三三两两,浩浩荡荡,与甘肃等地的麦客会聚在一起,大有“千军万刃进关中”之势,哪一年麦收季节,能少了西海固的麦客?用麦客的话说;“挣钱不挣钱,落个肚子圆――逛世界哩”。一个“逛”字,流溢出了现代麦客们的心迹。
      这些年,农业科技发展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了,收割机多了起来,麦子大面积成熟后,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奔驰在田间地头和公路上,河南、陕西关中平原的麦子被收割机一片一片割倒了。“洋麦客”的增多,使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海固麦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黄土高原上的沟沟岔岔,坡坡台台,地岔边角,“洋麦客”到不了的地方,仍少不了西海固麦客子们的用武之地。
      所幸的是,西海固麦客子们面对“洋麦客”的竞争,也在转变观念。远处的麦场赶不成了,大块田割不成了,就去收割机到不了的地方,或干脆不出门,在方圆四周赶场。当地的种粮大户,似乎更需要麦客子们。于是,在炎热的三伏天,在西海固的川塬坡洼上,麦客子们潇洒自如地挥舞着镰刀,既收割着自己的麦子,又赶着麦场,在家门口挣着钱。晚上再不用睡野地了,他们高兴了,喊出几句山歌野调在西海固的山头梁峁缭绕回荡:
      哎哟――
      崖畔上的麦,
      就这么黄了。
      陕西的麦再不去割了,
      就近(者)把场赶。  晚上接着婆姨把觉睡,  这才叫舒坦。
      责任编辑 初克堡

    推荐访问:西海固 麦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