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华夏走笔(下)】 走笔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2:26 点击:

      厦门:雨润千秋      是一场好雨:仲春时节,烟一般地,飘然而下,无声无息。而被笼罩的一切:榕树、桉树、棕树、凤凰树、三角梅和睡莲,青草丛、卵石路、巨石、雕塑、亭台楼阁、桥与牌坊,若隐若现,却又湿漉漉地透明。一切都因雨而变得朦胧,一切又因朦胧而变得明亮。所有的尘埃都在雨中消失,所有的躁动都在雨中止息。留下一片浓郁的绿,一片纯净的蓝,一片清洁的心情。被洗涤的灵魂从身体里飘飞出来,在雨中,轻舞飞扬。到处是春的消息,到处是蓬勃的生命的律动。
      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厦门这样,一口气拿出6.76平方公里的黄金宝地,兴建这样一个崭新的千姿百态而又内蕴至深的城市园林区域。用两年时间,主事者充分实现了他们的意愿―――“为厦门再添一个鼓浪屿”!
      是一个好去处:喧闹与静谧、丰富与简约、现代与传统、标新立异与古色古香集于一身―――喧闹者花卉,静谧者路径;丰富者其形,简约者其神;现代者理念,传统者意蕴;标新立异者风格,古色古香者品质。
      五个展园岛、四个生态景观岛和两个半岛,由形态特色各异的十五座桥梁构建起彼此的互动,自然形成众星拱月的多岛结构。三十多座玲珑小桥遍园散落,不同流派的园林风格融为一体。洁白的园门像展开的翼羽;蕴珍桥的竖琴诠释着第二琴岛的美丽;花草紧裹的展馆像正发芽的种子;岭南园雕塑了北地的骆驼;江南园尽是亲水的雅居;清潭上的小石条穿过荷花,成群的红鲤在荷叶下游动;这边花丛是白色的雪野,那边花丛是红色与黄色的海洋:淡黄色的小翠竹是护花使者,兰花或四世同堂,或三足鼎立,或相依为命,或独树一帜;古镇、古船、古戏台、古庭院被河道巧妙隔开;当铺、酒馆、染坊一应俱全;私塾先生教童子背书;古装男女娶亲拜堂;侗族鼓楼一柱耸立;兰州水车巨轮倚天;北方区一展帝王尊贵;闽台岛尽显骨肉亲情;嘉园馆的三角梅五彩斑斓;闽西苑的土楼是世界民居奇观;国际园的风车随风轻转;赤道上的茅草屋在狮身人面像前蹲伏;现代园的澳门馆布置精巧;香港园的设计水韵灵动;公共园的小天使闭目凝神,聆听世人祷告;浩洁桥上的月光环碧绿晶莹,期待人民的福祉与团圆;矗立在这一切之上的是八角塔楼杏林阁,以50多米的高度雄视海天,是整个园博园的标志,也是新世纪厦门风貌的代表。
      太多的赞美与感叹,使园博园一问世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最触动我的是其中的中华教育园。这该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园区,中华教育的演化脉络、特点与成就,教育家的人格风范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韵、悠远与厚重,像一幅辉煌长卷,庄严,肃穆,于此徐徐展开。
      一颗颗雨滴串成珍珠在殿堂青檐上垂挂,一支支无语风荷在小桥流水中酽醉了花容,一曲曲古筝琵琶轻拢慢捻婉转叙话大音希声,一首首唐诗宋词峨冠博带低吟曼唱遍地风流,一盏盏照亮人生道路的灯闪闪发亮,一把把遮挡世俗风雨的伞悄然张开,一翦翦飘丝透过红尘透过心灵,一瓣瓣心香穿越远古穿越未来,一缕缕追溯鸿儒先哲的思绪攀成藤蔓,一簇簇传承文明薪火的豪情熊熊燃起。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片每平方公里创造GDP近九千万元的热土,在这座充满了喧腾与繁华的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竟掩藏了这么幽深与纯粹的宁静与天然。大道经天,斯文纬地。煌煌历史触手可及,不再苍茫;泱泱国粹扑面而来,那么亲切。
      我对厦门的最初印象来自小说《小城春秋》,其中你死我活的故事早已淡忘,倒是记住了一个细雨沥沥、海腥飘摇的渔岛小城。后来又读到鲁迅的《两地书》,他对厦门是那样地缺乏好感:“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永是这样的山,这样的海。便是天气,也永是这样暖和;树和花草,也永是这样开着,绿着”,“此地的生活也实在无聊”之类。他因此在演讲中疾声呼吁青年学生建造地上的“乐园”:“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借在东海舰队写作的机会,我初访厦门,印证了作家久远的描述。而二十五年后的这回再来厦门,一切已如隔世。而今的厦门,与我上次来时相比,GDP增加了182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97倍,人均收入已达7398美元。驱车夜入鹭岛,恍若进入异彩缤纷的海市蜃楼。等到马不停蹄地看过陆域和海域面积205公里的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占地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的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全长8.695公里的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工地,我的表情只有一种,那就是瞠目结舌!
      应该说,鲁迅先生的呼吁是一个先知的预言。厦门人正是依靠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在一个变革和创造的时代,果真“建造”起了“地上的乐园”,不仅仅是摆脱了“金钱”的“穷”,而是把厦门变成了“金钱”的海洋!而这“聪明与智慧”最令人鼓舞的表现是,人们在创造物质奇迹的同时,如此虔诚地建造了供奉国家民族精神血脉的圣殿―――园博园的意义远不只是“再添一个鼓浪屿”,而是承载了中华文明道衍千秋的神圣!
      是一场好雨。是一个好去处。园子很静,落红有声。草叶沁出漫天碧绿,花枝擎起含苞蓓蕾,密雨从容融入泉池,涟漪悄然泛起。忽有清纯鹭鸣,穿插雨中,宛如天籁。海天清新如洗,步履轻松惬意,每一个细胞都在深深呼吸,而目光早已濡湿,带着被浸淫的柔润。千古的风华,千古的精髓,千古的雨露,滋养着并将永远滋养一个正在伟大崛起和复兴的伟大民族。
      
      云南:马关民间艺术
      
      阿峨新寨农民版画
      丘陵高高低低。不知所终的敲击,回荡在村庄的上空。乡间的土路,一望无际。土地冒着热气。大黄狗在篱笆墙里对着陌生的人群欢叫,老鹰翱翔在淡蓝的云天。远离村庄的太阳把金色的光射在云彩上,强壮的牛漫步在布满碎石的土地,有人在诗行般的梯田劳作,直起酸涩的腰……这一切笼罩在淡淡的辉光里。
      我来到这里,是来拜访艺术家。这里的艺术家,个个都是农民。
      他们的木石结构的房子,又粗又糙,院子晾晒着苞谷,堆着干枯的木柴。房子里最奢侈的除了他们已经完成和正在绘制的版画,几乎和外面的田野一样简单甚至原始。
      站在他们屋顶的平台,遥望远远近近的葱郁山岭,心胸酣畅而开阔。“阿峨”在壮语里的意思是有芦苇的地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依山傍水的遥远河谷,体验着自然带来的果实与快乐,自由而独特地创造自己的宗教、习俗、服饰、语言、歌舞、饮食以及情感表达和生产方式,所有这些浮在乡村时间之河中的场景,都渐渐进入农民画家的笔端,形成至今名闻遐迩的阿峨壮寨农民版画。
      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源头应该追溯到阿峨自古女子绣花的习俗。阿峨女子一年四季劳动之余的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绣花制衣上,全家老少的穿戴―――花鞋、花裙、花帽、头帕、围腰、背被等等,无不绣花。久之形成了男人画样,女人绣花,继而又刻成模版,以省去誊印、剪样、着色的工序,这便是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前身。时至今日,版画创作已成为阿峨新寨群众性的文化劳作。家家户户,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年长者将近花甲,年幼者刚到学龄,于版画创作几近痴迷。其中的优秀之作,充分表现出艺术直觉的敏锐和审美情趣的质朴,构图均衡简练,感情纯真炽热,形式淳朴稚拙,像他们种植的庄稼一样生气勃勃。其神凝练于民族审美特色,粗犷而又细腻,质朴而又多情,情感真切,劲道淳厚,浪漫绚丽,充分显现出乡土气息和人的原初性质朴、天真和生命力。在承袭古老民间传统艺术基因的同时,吸收现代绘画的一些技巧,构图讲究装饰性,大胆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是写实的,又具有夸张的想象。当你从中感受到原始的生命之美,心灵便无法不产生共鸣。由不得你不用呼吸去触摸,去了解那片土地挥之不去的农民情结。你可以说这是一片偏僻之野,却是艺术的沃土。
      在这一片土地上,最真实的是阳光和风以及农民的朴实和勤劳。他们修整耕耘了土坡,土坡上的汗水流成了河,除了汗水,辛劳,还有无穷无尽的新鲜和创造。农民艺术家依偎着土地,怀抱着时代和信心,用心的律动,来描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生活和梦想。
      阿峨新寨农民版画以节庆喜事、特色民俗、田间劳动为主要题材,许多作品即兴创作的成分很大,往往是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看到什么画什么,与环境密不可分,在体现他们对自然的认知的同时,鲜明地反映出当地民间文化的风采。
      民间艺术是活在人民生活中的活的艺术。这是农民版画的活的灵魂。离开了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也就失去了农民版画的真正价值。
      乡村艺术家们生长在乡村,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现实追求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体,是人类与自然交流互动的产物,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美学模式。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这种艺术活动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他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思想、爱憎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这是许多艺术形式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谁有天才,谁就是真正的诗人。”(别林斯基)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代表作已经漂洋过海,阿峨新寨已经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阿峨新寨的农民画家以自己的才能表明了民间艺术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艺术的巨大生命力。
      当我离开阿峨新寨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失去了民间风格就等于失去了民间艺术的本质。农民画家的精神劳作不容无视。要求简单化图解,必将使农民画家的真情难以自然流露;盲目追寻学院绘画技法,也将使农民画家的创造性泯灭。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替代性。民间艺术的个性,就是从原生的水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形态的原生性。
      山里的一切都是古典的,可每一幕都在变化春、夏、秋、冬四季。不要把憨厚当作麻木,不要把朴素当作无知,耕耘后的土地充满了希望。太阳,月亮,星星,都将给他们以光荣。
      阿峨新寨农民版画,我衷心地为你祝福。
      
      马洒洞经音乐
      车子在山腰上停下。下面的谷地上,是一片浪一样起伏连绵的屋舍,一律的带着火烧痕迹的黑灰色土瓦,用白灰勾勒出屋宇的边沿。
      这便是马洒村。以洞经音乐的演奏出名。
      我对洞经音乐知之甚少,大约知道,洞经音乐流行于云南多个民族,原为道教礼仪音乐,包括了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称为“经腔”,其唱词是经文中的韵文部分,和诗词相近,有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长短句等几种结构形式。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一种是用丝竹乐队伴奏,其曲调悠扬委婉,节奏徐缓;一种是用吹打乐队伴奏,其曲调有的欢快热烈,有的气势雄伟。洞经音乐的器乐部分称为曲牌,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组合分类。
      洞经音乐的曲调十分丰富,每一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由于历史悠久,地方特色各不相同。“曲牌”有的来自唐诗宋词,大量的是明清的时调小曲,还有一部分散见于各种戏曲剧种的曲牌曲目。随着滇剧的发展,各地洞经音乐的部分曲牌,还被滇剧所吸收。
      洞经音乐集吹、拉、弹、唱、念、法、拜、祭于一身。旋律古色飘香,格调庄严肃穆,唱腔清脆、圆滑,具有滇戏剧曲韵味,又兼佛教道教音乐风格,既能表现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场面,也能表现优雅婉转的意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为民间演奏,因其旋律优雅动听,音韵自然流畅,被当地群众称为“雅乐”或“仙乐”。
      洞经音乐由地方上的艺人或音乐爱好者的业余音乐组织集体演奏,每年农闲至冬月,有例行“坐会”,平时因贺寿、婚嫁、喜丧等活动也受邀演奏。
      我第一次接触洞经音乐是在云南通海,又一次是在丽江。都是很正式的演出。舞台布置、演员行头、乐队配器皆富丽堂皇,有庙堂感,却似乎少了民间风情。
      马洒有很正式的洞经乐队。因为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这个乐队多是男女老人,乐队队长七十好几了。
      这是我看到的最简朴的乐队和演出了。在一片杂草稀疏的沙地上,牛和狗在懒洋洋地踱步,儿童在莫名的兴奋中追逐嬉戏。周边是虬曲的老树,背后是村委会简陋的平屋,将近二十人的乐队静静进入,缓缓排开。男性一律着黑袍,女人的头巾和围裙一律灰蓝色。乐器不过胡琴、笛子、唢呐、扬琴、筝、鼓、镲、锣、铃、木鱼、简板之类。但他们的成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南京宫》、《迎神腔》、《吉祥音》、《落地锦》、《满江红》、《仙家乐》……在面色严峻的队长指挥下,一曲曲流贯而出。乐曲的编配相当丰富,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各擅其胜而又层次分明,质感凸显逼真,玲珑剔透。
      作为表演者,他们过于认真,似乎有几分羞怯,甚至木讷。仿佛是在进行一个庄严的仪式。
      而这样的艺术其实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表演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洒满月光的屋场上,把家酿的米酒喝得微醺,歌喉和手脚也都半醉了,然后音乐悠悠响起……马洒的历史大约有四百年,至于洞经音乐何时传入则不可考。但听他们的演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来文化的介入不过是一颗种子,一旦植入,便被这里的水土所孕育,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无不带着这一方水土的灵性。
      马洒古乐,乃是乡土的、民间的艺术。
      这样的音乐只能用心去演奏,也只能用心去倾听。
      有一种醇美的芬芳,在空中飘荡。边陲的风和阳光,时而低回、时而高亢的质朴的奏鸣,蚀人心骨的苍凉,丝丝渗出又直入心魂。每一首乐曲,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不论诉说的是什么,总给人以愿望和希冀。一种精神上的向往,那么纯真。蔚蓝天空的云朵为之驻留。
      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对时髦应景的追逐,有的只是对天地人和的纯美诉求,无论在乐音里外,你皆能看到无瑕性灵的容颜的嫣然闪现。如果天籁让人觉得神秘遥远,那么这些乡民的演奏只会让你感到亲切。
      音乐是智慧的语言,要净了心才可感受。音乐那么多态,是水样的东西。我喜欢音乐,音乐里有太多我喜爱的东西,一串串愉悦的跳跃自在盘旋,游走在感性与知性的边缘。仿佛躺在纯洁无瑕的白云上面慢慢飘浮,四周一片安详,所有的注意力都被乐曲吸引,在这躁动而凡俗的日子里给内心平添宁静!心灵放飞在这一片乡野,这天地之间最辽阔的地方,触摸着风与阳光,青山与流水。大自然的慈爱与恩典,在顷刻间洒满荒芜的心地!
      忽然想起庄子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满�”;“其卒无尾,其始无首”;“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在这里,庄子将宇宙日月之光与心灵艺术之光交织在一起,在把自然音乐化的同时,也把音乐自然化。这是对人生和艺术的灵性的彻悟。真正的艺术必然追求与天道相通,追求天地之明与艺术心灵的相通合一。
      而民间艺术似乎天生就具有了这种秉性。
      民间音乐最近好像突然红了起来。使之红起来的是城里和学院里的音乐人。他们对民间音乐怀着猎奇的心情,并且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剪裁。
      其实,民间音乐不需要这种施舍,它像一切原始的生命一样早已存活了无数年,并且还将继续存活下去。它并不需要流行化,不需要时尚作为点缀,不需要流行增添魅力,也无所谓是否进入城市。
      民间音乐同一切音乐一样,穿越时空,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在任何情境下都会唤起生活的力量,给所有听者的命运以精神的支撑。
      这就是为什么,马洒洞经乐队的演奏,会让我如此感动!
      
      吉林:森林长春
      
      长春,北中国名城。对于遥远南方的我,曾经只是一个与电影和汽车有关的城市。当我有机会来到这里,知道有一片近百平方公里的浩瀚森林,就在距市中心仅18公里的地方,横跨长白山、内蒙古、华北三个植物区系,作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以80%以上的覆盖率,弥漫一百多座山峰,我是多么惊喜。
      我是那么喜欢森林。
      繁衍自强的森林是生之意趣。森林收容了一幕又一幕悲喜剧。
      弥漫在森林间的沉寂与神秘,为艺术提供了深沉、宁静的心理背景。多少个世纪以来,森林始终滋润着人们的乡愁与诗心。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索尔•贝娄会说:“艺术从森林开始。”
      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因为森林有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在森林到处荡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从自己常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是变异的森林。楼群像树林,却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仅仅是狗尾巴草的清香。孩子们长大了,不会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无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在这片化工森林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一位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带着幻变的梦境,灵感和鸟语花香,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一次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最为著名的德国南部黑森林令我惊叹,但那不属于城市。唯一使我折服的是“森林中的首都”莫斯科,它让我疑惑是身在城市还是身在森林。
      而现在,我看到了这样一座中国城市,并且是省会城市。一定还有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森林,但拥有辽阔森林的省会城市,长春应该是唯一的。
      我从资料上知道,长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800年设治,之前是放牧牛羊之野。随着关内汉民的闯关东垦荒,清王朝建衙立署。衙署因设在长春堡境,因名“长春厅”。200多年前,正是这个象征蓬勃生机的名字,昭示了一个城市的品格和风貌。
      我走进这片长春的森林,或者说走进这个森林的长春。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一碧万顷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这片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这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头上树丫上,这儿那儿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地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它们拨起的风,直朝你脸上吹过来。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风在沙沙地响,不甘寂寞的虫子在鸣唱。在这样的树林里走路,就像在彩色的、水声悦耳的溪水里游来游去的鱼。这是沉思默想的最好时刻。你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遥远的已经忘却的童年,脑子里充满了种种孩提的甜蜜和喜悦。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让我想起世上所有我经历过的美好事物。我记起莱蒙托夫的话:“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我记起契诃夫是那般动情:“不可思议的大森林啊,你永远放射着光辉,美丽而又超然,你,我们把你称作母亲,你本身包括了生与死,既赋予生命,又主宰灭亡。”我记起托尔斯泰给森林赋予的道德意义:“置身于这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人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人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当艺术家用圆舞曲为森林染上一片圣洁,“手风琴也打不破的宁静”的抒情节拍展现着快乐与忧伤,有多少人已经如梦如幻,走进博大与深邃。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等有一天终于唱不出声音的时候,就安静面对树叶的私语。风拂过思绪拨动迷离的眼神。卷起的红松皮被阳光照耀,摘它一片,发现东风沉醉于此的秘密:暗香诱着彩蝶,在树木之间传递着甜蜜。绿肥红瘦都被遗忘,而你将保留森林中的这一缕暗香;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旋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而心战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尽管他的房屋坐落在乡村。
      他不会看到我停留于此,
      望着他的林子白雪冰封。
      我的小马一定觉得奇怪,
      为何在最黑的夜晚,
      停留在森林和冻湖之间,
      没有农舍的野外。
      ……
      直到中年才得公众认可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描写过一个打算在雪夜结束生命的老人,是怎样被美丽的森林,动听的风声和铃声唤醒了对人生的热爱,老人与马默默交流,将森林的启示融入人生。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走进森林,去谛听森林吧,在那里体悟沉郁、博爱,以及令人低回的文化精神。
      感谢长春人建立并保护起了这片森林,感谢长春人卓越的理性,他们是那么清楚地懂得:“无理性的人在摧毁大自然时,也在道德上摧毁自己。”
      我会永远记住长春市东南部这块喧嚣都市中的净土,记住这片森林的名字: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河北:青山关抒怀
      
      车子沿着河谷缓缓而行,河水推动和撞击着石头的浅底,曲曲弯弯,也环也绕,如歌如泣,给雄性的山增添了几分清新,几分温柔。蓦然抬头,青山上蜿蜒如龙的长城时隐时现。世界无限地展开,色彩不断变幻,时而明丽,时而黯淡,或青灰,或土黄,那是古道烽烟的反光。
      关隘突兀,门楼牌匾上的字迹不清。紧贴着如梦的城垛,午时的阳光如箭,一切都明晰,一切被洞穿。
      这是河北迁西的青山关!
      在人们的想象中,古时的关隘总是荒凉和冷漠。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想象,都有可能不尽真实。
      万里长城,我去过最东端的山海关,那是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烽火台直入波涛翻滚的海中。我也去过最西端的嘉峪关,那里的烽火台兀立峭壁之巅,瓮城城楼外,一川碎石大如斗,苍茫戈壁掩埋的无数亡灵留下深沉的叹息。
      而处于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的青山关,尽管外通塞北,内近京师,两侧高山对拱,峰峦叠障,万里长城从南腾空而来,由此蜿蜒西去,赋予关城以长城战略中心的地位,但却屋舍井然,近如街市。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至今,仍是明长城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堡。墙垣除自然坍塌外,少有人为破坏。漫步城堡,四百年前的旧梦,历历在目:把总署、议事厅令人肃然;兵营、校场似闻点兵;观音殿、关帝庙香火缭绕;茶馆、酒肆人声鼎沸;商行、旅栈贾客如流;草堂前的石碾石磨麦草留香;碎石路边的战车轮、古兵器血腥未消。古时驻守将士的后裔,弯弓习射,躬耕垄亩,先祖遗风犹存。
      然而,长城自有长城的崇高和威严。万里长城的每一座堡垒,每一扇城门,每一处烽燧,每一孔垛口,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概莫能外。
      青山关亦如是。
      长城是壮士驰骋的道路,男儿意气的舞台!舍我其谁的霸气,傲雪凌霜的忠诚,视死如归的勇气,一泻千里。
      与长城有关的一切都大气磅礴:狼烟如柱,旌旗蔽日,戈矛喋血,琵琶哀怨,喜悦如瀚海卷地的狂风,愤怒如冻裂金甲的严寒,柔情如胡笳羌笛的断肠。唯独没有恐惧。恐惧在这里意味死亡。
      在长城的任何地方,你都会想引吭高歌,并且决不会寂寞。北国中原,长城内外,所有的英灵都会与你唱和。疆场的勇毅,营帐的忧伤,穹庐般辽阔,慷慨而悲壮。纵然眼前鲜血成河,仍镇定自若。
      阳光耀眼,天空拥抱地面。青山关气宇轩昂,沉浸在酣畅的太息中。关下的村庄,亮晃晃如万朵莲花绽放。崖壁上错错落落的屋宇淹没在无边的艳阳里,一派微醺的祥和。思绪没有边界,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花朵开放的声音,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在或清或浊的时空寻寻觅觅。
      八面峰是冀东第一高峰。山体八棱八面,丹崖千仞,势险岩危,树木蔽日,阴时雾截山腰,晴日云缠峰头。
      七十二券楼因72券拱得名,砖券和石券结合得浑然一体,在长城沿线独一无二。传言惊蛰之日,当第一缕阳光从箭窗射进,楼内顶会有字符出现,预示当年的雨水走势。
      月亮楼高耸于海拔近千米的山脊,北临万丈深渊,绝崖如削,楼呈方形,厚重而坚实。一座严峻的敌楼,却拥有诗意的名字。夜深人静,一楼月色,满怀星辉。刚毅与剽悍下面,浪漫融化于青砖白石。
      囚禁战俘的监狱楼,风雪冰霜,刀光剑影,造就了其森严姿态;更深漏残,虫鸣蛇行,疑似楼中幽魂哭泣。
      太平松立于敌楼顶上,几乎没有土壤和水分,有的只是砖和石、风暴和霜雪,却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腰杆!
      扳倒井,涝年不溢,旱年不涸,井水清凉甘甜。中国的“扳倒井”所在多有,大多与唐王李世民或清帝康熙有关。而青山关的“扳倒井”则是对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颂扬。
      城堡水门以山崖为基,远望像山腰的一弯弦月,是万里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提拉式水门。四百余年的战火洗涤,风雨浸剥,地震摇撼,山洪奔泻,于其无伤。水门下常年溪水不断,清流辗转流入关内小青河,直抵林中古庙。
      万丈光芒燃烧着群山,所有华丽的颂词,黯然失色。群山隐忍了喧哗和呐喊。没有应制的诗赋,没有妙曼的霓裳,只有犀利的檄文,刚健的剑舞,贯穿万世而不绝,承载无数英雄的豪情,进入后人的胸襟。
      想起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想起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想起岑参的“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想起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想起张孝祥是怎样地“长淮望断”;想起辛弃疾是怎样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起“腹中有数万甲兵”的范仲淹是怎样地慨叹“将军白发征夫泪”……
      谁正在暮色中,磨砺倚天长剑。远处柳梢低回驼铃的悠远,穿越黄尘古道,走过风火边城,唱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经纬交叉点描绘律动的地平线。断壁残垣上回荡着琵琶的幽怨和夜光杯撞击的铿锵。饮马长城的将士,铠甲冰冷寒光闪烁,荒草流淌着鲜血,刀锋亲吻着枯骨。绵延的城墙,生硬地割断了归途,天空飘落的雁翎,是解脱了的魂魄,挽住风的缰绳,在夜的沙场嘶鸣。而在关内遥远的乡村,轻拨灯捻的老母亲,正默然拈着针线,一串又一串烛泪,汩汩滚落。
      有云横塞,无月倚楼,凝噎无语,却止不住一背冰冷一抱清凉。壮志难酬,饮恨苍天。风声陷落于沙尘,血色的字词板结着斑驳的铜绿和铁红。
      而今昔日的狼烟不再,暖阳仍继续着血的炙热。关下潺潺的流水,漂浮着往日的记忆。是无言的呐喊,也是坦露的胸怀。一蓬蓬劲草,在猎猎的风中,摇曳苍凉的手势。一种古典的情怀,汹涌地穿凿,构成关城如虹的气度,让我由此探索到天空的深度和人生的深度。
      四周一片寂静。我注目凝视的,是一双双睁开在历史中的眼睛。庄重挺拔的烽燧旁,轻盈摇曳的野草中,青葱葳蕤的树林里,那一双双眼睛,水晶般闪烁。看不到年轻的浮躁和放纵的激情,看到的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执着。锋利的剑戟,唤起群山刚健的歌吟。我听到坚岩深处灵魂的诉说,高亢中含着不尽的悲怆,壮歌从生命的最深处爆发,颤抖在呼啸的风中。
      挥手别离青山关,回望的并不只是一段风景。关城是历史亘起的一道门槛,它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站在这道门槛,你既会有出门远行的豪迈,也会有漂泊归来的沧桑。
      关城是一个精神的圣殿:巍峨。冷峻。博大。凄美。坚强。挺拔。离天最近,离太阳最近。
      关城耸峙,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永恒的姿势,站成伟岸的人格。
      关城带来的不只是震撼,还可以是一种启示:
      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不要让欲望侵蚀了善良、正直、清洁和骄傲的天性。
      守住心灵的边关!我在心里叮嘱自己。
      
      江西:月夜三清山
      
      多年前到三清山的第一个夜晚,我是被月光惊醒的。
      是一家野店。茅草棚屋结在爬满藤萝的岩石下面。应该是在半夜以后。挂在床头的铁丝扭的烛台,一小截烛头的微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灭。月光从四面八方倾泻进来,满屋子光影斑驳陆离。屋后岩下的流泉格外地响亮,似乎是对月光的呼应。
      竹片搭的睡床,乡下粗硬的土布被子,用米汁浆过,散发出阳光的气息,隔绝了山里深重的寒气,温暖而舒适。但是,这样的月夜,岂可安卧?
      轻轻移开支撑在门后的树棍,我悄然走出。
      下午徒步上山时,大山被烟雨吞没。而现在,晴空如洗。一轮满月,以一种生命本源的洁白与素净,盈盈地浮在山峦上深邃的天宇,带着九天风露,遍洒如海苍山。几乎感觉不到的夜风,在满山浓密的树林上滑过,树林似乎凝然不动,而峡谷却悠悠蒸腾起淡淡的雾岚,曼妙而轻柔的波动,给壁立万仞的连绵山岭带来如许轻灵。月色洗涤了山上的天空,也洗涤了地上的群峰。
      千百斯年,咏月的诗人无以计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因其澄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溶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月亮,而是千年诗赋的烂漫华章。不知道是月亮让诗歌光芒万丈,还是诗歌让月亮直入魂魄。月亮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悲苦幽怨的心灵,孤寂飘零的生涯。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便涌起强烈的归宿情怀。
      峰巅之上,天离得很近,月离得很近,星离得很近,皆似举手可触。除我之外,再不见人影在地,与我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也无人叹息:“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月夜不只是诗人的世界,也是哲人的世界。
      三清山地质变化凡14亿年,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花岗岩峰林。海拔近两千米的玉京、玉华、玉虚三山列坐群山之巅,俨然道家玉清、上清、太清三帝。最瑰玮绝特的是女神峰:一个栩栩如生的美丽女性倚天而坐。其前不远的峡谷,一柱万丈巨石形同巨蟒,拔地而起,一如坚挺雄性。
      在清冷的无边月色大气磅礴的笼罩中,惟妙惟肖的三清帝和女神,一派神圣安详。
      自晋朝葛洪开山,三清山被历代道家视作圣境,素所谓“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古来置景缀点,摩崖刻石,皆按先天八卦布局,遂成道教人文之大观。现存的三清道观遗迹,巨石罗列,浑朴端庄,不难想见当年规模,不难想见有过多少虔信者终生盘桓于此,形体御风而独立,精神飘然而飞行,抛弃“物化”而融于自然。
      道家之宗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描绘了他哲学理想的最高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与造化在三清山留下的杰作真是出奇惊人的契合。真不知是《庄子》图解了三清山女神峰欤,还是三清山女神峰预兆了《庄子》欤!
      大鹏从“北溟”起飞,欲至“南溟”,亦即庄子学说的起点“无何有之乡”,其抵达的终点“南溟”,便是“藐姑射之山”。
      姑射之山在何处?庄子说是“汾水之阳”,今山西境。而《山海经•东山经》说的是“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依此说,姑射山应该在东南一带。《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说:“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黄帝篇》也说:“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今人据此而推测“列姑射山”似在日本或菲律宾。
      事实上,《庄子》,寓言而已,亦幻亦真,幻者其形,真者其神。以我观之,若将三清山万丈直立的蟒形巨岩作世俗欲望的联想,则三清山女神便无妨视作射姑山真人的化身!人之所谓修炼,便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射姑山真人,无所谓男女,不过是一个“绰约若处子”的精神载体。其腾云气,饮甘露,不食人间烟火,来无影,去无踪,入火出水。庄子以“至人”、“神人”名之。世人自应作形而上理解:超越现实,在任何状况下都让自己不受任何羁绊,做真正的自己。这方是庄子主张的本来面目。
      至人并非神仙。卸下神秘的外衣,至人其实是通晓万物本性、顺应自然变化的达道之人。所需的只是忘怀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褒贬由人,俯仰随我。至人并不远离尘世,而是生活在人群当中,唯其精神游离于俗世,在高妙玄远的境界徜徉。内心恬淡,虚怀澄明,不但精神自由,处世也游刃有余,不为物役。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胸怀自会变得宽广,心灵自会变得澄明,精神也自能获得超然物外、怡然自适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理论是一种伟大哲学的起点。作为一个睿智的东方哲人,他以走向逍遥超越人生的痛苦。当人超越了个体,将小我融入宇宙,当人从九万里的高度俯视人间,人生的苦难也就如尘埃消融在茫茫宇宙之中。
      庄子的人生哲学源于对人生悲情的体验和由此而来的孤绝,这孤绝是其对精神尊严的固执。这使他无法与世俗妥协。
      庄子,一个哀伤而高傲的精神贵族!承担着俗世的全部悲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之所以一直能引起深广而持久的激动,就是因为它以独特的力量穿透现实的重重屏障,告诉人们在内心深处守护最后的尊严。
      可惜的是即便欣赏庄子文采的人,也未必都理解庄子的痛苦。
      三清山有升天石。游人多热衷其台阶的“连升三级”,以为摄取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殊不知“升天”的最大意义恰恰是世俗缧绁的解脱。
      三清山又有仙人指路石,高耸在森然葳蕤的古木丛中: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对人生的忧患指点精神超越之路,在现实物质世界辟出一个大光明的精神领域。
      三清山,堪称中国经典哲学的一本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完美教科书。
      三清山是坦荡的,没有半点浮华;三清山是明澈的,没有丝毫尘埃;三清山的明月和坚岩,透着人世本来的意义。总会有人懂得那淡淡的朦胧。朗月之清清,清我心。三清山那一片峰峦绵延如云,在起伏俯仰之间,送我到精神辉煌的顶点。
      此夜为我而晴,此月为我而明。青黛色的天空下面,广阔与悠远,静美与神秘,深邃与博大,令心灵震颤。放眼极目,月下峰无数,没有绚丽斑斓的色彩,只有简约持重的线条。纷繁的思绪变得简单而清晰,封闭的心里所有的滞重烟消云散。时间就此停止,记忆从此封存。
      这该是涤荡心灵的地方,是一生想停留的地方。啜饮三清月色,凝望三清奇峰,凡俗的心,交付在天地之间,一任逍遥,翩然飞扬,还我天真,恍如遁入另一方世界,冥冥中知“我”是谁?
      一个渺小卑微的俗物,能为明月与高山一样的哲思所浸染,不至在卑琐、庸俗的泥淖中挣扎而不能自拔,果真如此,何须奢求更多?我一无长物,能面对挚友般的三清山月色与峰影,已够满足―――哪怕这是我唯一的财富。
      夜气渐凛冽。风虽寒但不致侵骨,人虽孤独并不萧瑟。在充满隐喻的三清山月色波动的夜晚,踏着月光的去路,便是踏上大自在的坦途。无须回首来路,无须强求遗忘,逝去的日子,无须再被忆起。三清山此夜的昭示,便该是我理解人生的唯一方式。
      四顾寂寥。想象中有一羽化之士,飘然而过我,惊而视之,不见其所终。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月不语,自有光辉;山不语,自有巍峨;天不语,自有高远;地不语,自有广博;人不语,自有境界。
      三清山,让我在苍茫的大千世界,获得一分清醒和超然。

    推荐访问:走笔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