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世末哀歌上_世乱生死微,缅甸哀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0:53 点击:

      缅甸女孩茉娜宝对母亲只有模糊的印象。她记得母亲的头发又黑又长,美丽的容颜,并没有因辛苦养育3个孩子而憔悴。她还记得母亲用南瓜、植物根茎烹调的甜点十分美味。最后,她记得7岁那年,黑夜里伸手摸到母亲背上的一个弹孔。
      
      一家四处逃亡
      
      母亲遇害前后的一些事情,茉娜宝也还有些记忆。她记得缅甸军人不时扫荡边界山区村落;记得哥哥发高烧病死;还记得父亲、父母的朋友,以及无数其他人死在缅甸军政府的手下。不过,她记得最清楚的,是10年前的一个晚上,她家庭破碎的经过。
      茉娜宝所属的克伦族追求在自己土地上实行自治,因此遭缅甸军政府镇压。为了脱离险境,荣娜宝的父母收拾行李,带着几个孩子离乡背井,涉水横渡摩威河,来到泰国,和其他难民一起,在一个小渔村栖身。他们本以为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但泰、缅之间的边界,根本不在缅甸军方的眼里,他们从摩威河对岸的山顶多次炮击渔村。茉娜宝一家和两名友人于是渡河回到缅甸,准备前往她父亲童年时的故乡塔欧克村。
      他们要行经的地区十分危险。茉娜宝的父亲和两名友人小心翼翼,只捡已清除地雷的日常小径走,来到军政府为军队修建的道路,则会提高警觉,看看附近是否有军人的踪影。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座山的高处,以为非常安全,其实不然。茉娜宝说:“当时缅甸军就在山的另一边,和我们非常接近,对于我们的举动,听得一清二楚。”等到茉娜宝一行人发现路上有军靴脚印时。已经晚了。
      
      姐妹人生末路
      
      那天晚上,茉娜宝一家人骤逢枪林弹雨,大家四散奔逃。她和母亲躲到路边一棵大树后,听见叫喊声夹杂着枪声。母亲突然倒在她身边,茉娜宝连声大喊:“妈!妈!”但是没有回应。她在黑暗中伸手摸向母亲,摸到母亲胸口温暖的鲜血,还摸到母亲背上的弹孔。她知道母亲死了,害怕得不能动弹。
      枪声停止后,一名士兵把茉娜宝从母亲身上拖开,带到父亲、哥哥和妹妹那里。茉娜宝的父亲双手被绑,苦苦哀求士兵让他看看妻子的尸体,好将她埋葬。他们最初拒绝,后来总算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茉娜宝的父亲就在小径旁,埋葬了妻子。天亮后,士兵把他们一家4口押往附近营地,和其他囚犯一起为部队驮运物资。
      茉娜宝的父亲策划逃亡。一天深夜,他们成功地溜出营地逃往塔欧克村。不久后,哥哥病故,父亲把妹妹璞莎宝送到泰国的美莱难民营,交由一位亲戚照顾;又把茉娜宝送往缅甸另一个村落,投靠外祖母。父亲告诉她:“不要担心,先和外祖母住一会儿,我会回来接你。”
      但他并没有回来。他外出时被一群缅甸士兵看见,死在他们枪下。
      两年之后,茉娜宝也被外祖母送到美莱难民营。但她们原拟依靠的那位亲戚自己家里原就经济拮据,实在难以兼顾她们。两姐妹没了爸妈,其他亲人也无法或不愿照顾她们,还未到青春期,仿佛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难民是大问题
      
      缅甸的内战令20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约有40万人逃到泰国。泰国在边界设立了9个难民营,现在至少住着15万人。
      美莱难民营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小山上用竹子搭了无数简陋的高架屋,有4万人聚居,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里,能够养一两头牲畜或几头猪,就算“富有”了。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驻泰国官员艾尔登・海格说:“泰国政府说这些难民营只是临时设施,但实际上,有些难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生儿育女,度过半生。”
      泰国政府也很不耐烦,原因之一是缅甸军队常越境攻击难民营。联合国现已答应,只要难民愿意,可以送他们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国定居。前往美国的人数最多,估计共有8万人,其中1.4万人在2007年抵达,2008年则有1.7万人。旧金山、纽约、达拉斯等,都是他们聚居的地方。
      吉姆・贾可布森是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小型慈善机构“国际基督教自由组织”的负责人,过去10余年致力协助克伦族人。他训练医疗小组赴缅甸救治病患伤者,在难民营设立学校,并为他们移居国外奔走呼号。
      茉娜宝与妹妹都是这间慈善机构所创办的学校的学生,并以优异成绩进入他们所创办的另一所学校学习英语、数学、电脑。贾可布森除了雇用正职教职员,还从美国各地招募访问教师支援。
      
      情牵美缅两地
      
      30多岁的梅丽莎・贝伦斯在微软公司担任经理,她在2003年9月响应贾可布森的号召,请假到难民营教授学生基本电脑技巧。
      梅丽莎来到美莱难民营的第一天,就认识了璞莎宝姐妹,在美莱前后7个星期,渐渐喜欢上这对可爱的姐妹。梅丽莎相当关心璞莎宝那只畸形的脚,出钱送她到泰国一家医院动手术,回到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市的家中后,继续以信件和电子邮件与这对姐妹保持联络。她和丈夫马克都希望,能收养这对姐妹。
      但是移民美国谈何容易,一年过去了,两姐妹还困在泰国。难民中,单身成年人或完整家庭办理移民往往简单快捷;孤儿却特别麻烦――联合国的原则是尽量避免亲属分离,不论亲属关系多么淡薄。梅丽莎在美国也遇到官僚刁难:美国联邦“未成年难民统筹处”最初拒绝他们,原因是他们居住的地区没有机构的办公室。
      尽管困难重重,梅丽莎和丈夫还是积极准备。梅丽莎说:“我们接受家庭检查、背景调查、身体检查、心肺复苏术训练等。我还写信给我们选区的国会议员,请求协助。”
      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姐妹移民美国的申请看来是快要成功了。但梅丽莎不敢太过乐观:“当局如何决定,目前还无法断言。”她知道,即使心愿成真,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收养两名心灵饱受创伤的少女实在很不寻常,但我们为这对姐妹的遭遇感到难过,希望给她们一个机会,给她们一点爱心。”
      茉娜宝姐妹最简单的心愿,就如同茉娜宝写给梅丽莎的信:“我想和你们一起生活,真希望今年就能成行。我想念着你。”信末署名是:“女儿敬上。”(编辑/王克峰)

    推荐访问:缅甸 哀歌 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