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李兆会,十年逼出个董事长 李兆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48:00 点击:

      今年5月24日,“2012胡润少壮派富豪榜”新鲜出炉,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李兆会以120亿的财富成为探花,位列碧桂园掌门人杨惠妍、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之后。  对于31岁的李兆会而言,2012年并不平坦。
      2003年父亲李海仓遇刺身亡,李兆会仓促接班已近10年后,这位长期身隐于公众视野之外的“创二代”与演员车晓的婚姻维持不到2年时间。
      10年间,中国钢铁业由勃兴、疯狂扩张到产能过剩再到全行业亏损似乎只在朝夕之间,李兆会亲眼目睹父亲李海仓发家与几十年耕耘的产业盛极而衰,这也由此缔造出李兆会与其父辈们不同的守业与财富增值技法。
      夺宫
      2003年,人们对继位的李兆会有着太多的怀疑:年纪只有22岁,一没有管理经验,二没有接班资本,一身孩子气,要他继任董事长,他还不愿意,当时人们都担心李兆会是个“扶不上去的阿斗”。最着急的是海鑫的创业重臣、副董事长辛存海,那段日子,他的脸上总是阴沉沉的。
      2003年2月18日,是李海仓去世后的第28天,李兆会正式接班。此时,李兆会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家族权威的重新树立;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再造;三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新塑造;四是人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作为既是突然接班,又是中国“独生一代”接班的第一人,前面没有先例可鉴,后面没有“预备期”过渡。
      当时,李兆会继位后的海鑫高层管理格局是:李兆会出任董事长,李天虎出任总经理,李兆会的董事长工作由常务副董事长辛存海辅佐。还有在海鑫担任要职的10员虎将都是李兆会的辅佐大臣,这些大臣全部是跟着李海仓创业的“开国元勋”,而且在这些大臣中,李海仓的亲兄弟就占了4个,他们各居要职。另外,李海仓的舅子等人也在集团的管理核心圈内。这样一个家族式的管理层,对刚坐上董事长位置的李兆会来说,是很有安全感的。
      2003年2月27日,李兆会第一次外出视察,是由五叔和六叔陪同的。他们一行千里迢迢赶到福建宁德,与当地政府谈了钢厂立项问题,然后又到香港拜访了李兆会父亲的一些生意伙伴和一些机构投资者。这第一次出访,名义上是两位叔叔陪同李兆会进行外交访问,而实质上是李兆会在陪同两位叔叔进行外交访问。这种“主宾颠倒”的场面,使李兆会感到非常尴尬。他很快意识到不能老依赖叔叔“帮忙”,如此下去,自己永远也长不大。
      管理海鑫长达8年之久的李天虎,并不把董事长李兆会放在眼里,而且在各种外交活动中,李天虎明显的表示出对李兆会的不满,且矛盾不断。李兆会开始意识到不把这块“绊脚石”踢走,他无法在海鑫树立领袖的威信。此时的李兆会要从一个“孩子”变为“董事长”,首先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权力,而是能在企业里一呼百应的领导力。李天虎的目中无人,不仅对李兆会在海鑫的威信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下达董事长的指令也将受到干扰。如何“清除”李天虎呢?李天虎是他的叔叔,又是海鑫的有功之臣,还是现任的总经理,如果鲁莽从事,不仅伤了叔侄之间的和气,而且还会影响职工的情绪。李兆会想出一种不流血的“夺宫”方式,巧妙地利用了李天虎和辛存海之间的矛盾,聚拢辛存海、李天杰,孤立李天虎,最后迫使李天虎辞职。那天,在海鑫的一个内部会议上,李天虎和辛存海的矛盾激化,两人水火不容。李兆抓住这个机会,让爷爷李春元同意驱逐李天虎。当时,李兆会表示出让李天虎隐退的想法之后,就暂时离家出走了。李春元为了让孙子改变主意,先是驱车赶到太原,后又追至北京,但李兆会就是避而不见,最终,宠爱孙子的李春元还是同意了让李天虎“退位”。
      李兆会接到李天虎的辞职报告后,又采取温和的态度将海鑫属下的海鑫水泥厂交由李天虎打理。后来海鑫水泥厂已成为独立于海鑫集团之外的法人,李天虎在海鑫集团的股份也已经撤出。就这样,李天虎被李兆会驱逐出了权力中心。
      决策层的第二块“绊脚石”是辛存海。辛存海作为前辈的老书记在经营理念上与新董事长李兆会有很大差别,两种观念的碰撞经常发生。2004年的春节过后,辛存海被李兆会调到海鑫集团驻太原办事处工作。
      至此,海鑫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的掌握在了李兆会的手中,常务副总经理李天杰就成为他最好的帮手—— 李天杰和李兆会感情深厚,在澳洲的几年留学,李天杰一直和李兆会朝夕相伴。少壮派当政,一下子使海鑫年轻了好多。
      野心
      2004年,李兆会真正掌握海鑫实权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抛出6个多亿的巨资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个异常大胆又高难度的动作。当年11月12日,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356.89万元的价格,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053.525万股,成为民生银行的第10大股东。据中色股份董事会透露,他们近半年来,到处寻找民生银行的买家,先后接触过为数不少的企业,最后因海鑫实业价格出得高,所以双方很快成交。截至2003年底,海鑫实业的净资产为18亿多,而他们给民生银行的总支付价款为6亿左右。
      同年11月18日,上海海博鑫惠公司从黑龙江富华集团手中获得华冠科技21.5%的股权,从而成为华冠科技第二大股东,华冠科技第一大股东是万象集团下属的万向三农,其持股29.95%。据了解,李兆会并不会进一步谋取对华冠科技的控股权,他目前的这番行为仅仅只是从一个战略投资者的角度做出的,同时也为万向三农做了一个配合性的运作。万向三农此前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29.95%,如果进一步则比例将超过30%,这样就会引发收购,而又无法申请豁免,因此他们引入了山西海鑫这样一个策略性的合作伙伴。
      李兆会进入资本市场,是否能为海鑫赢来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这一点上,东镇人是不看好的。对李兆会来说,不赢是正常的,赢是不正常的。李兆会虽然是海鑫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但企业的大小事情都是他手下的一帮“军师”在处理。公司大的决策都是这些“军师”研究好了向李兆会汇报,然后,李兆会根据感觉点点头或摇摇头。如果一个企业发展只是靠董事长的“点头”和“摇头”行事,这个企业是不会走得很好的。然而,李兆会的企业在他的指挥下发展三年却战果辉煌: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个亿,上缴利税超过10个亿,为当地财政贡献3个亿,成为历年来海鑫发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   2004年,海鑫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同年,海鑫被评为纳税全国民企第一。
      2004年8月,海鑫靠产品优势,凭竞争实力,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原材料招投标中逐鹿群雄,一举中标。海鑫依据合同为杭州湾大桥工程提供价值1.6亿元的优质钢筋。
      李兆会还为海鑫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员工建设了数栋住宅楼和小别墅,重奖贡献突出的人才。另外,海鑫公司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员工参加成人高考,输送员工到武汉科技大学深造。
      从海鑫公开的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兆会立下的战功,这在中国“第二代富豪”史上也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当时在东镇人看来,这些成绩要么是由机遇带来的,要么是他父亲留下的基础,李兆会不赢也赢。
      从官方角度看李兆会,他确实是一个成长很快、有能力、有个性、能集中集体智慧而进行决策的董事长。从这一点出发,李兆会进入资本市场并非“炫富”,也不是赌博,而是理智的选择,也是代表海鑫利益所做出的决策。
      老练
      2005年应该是李兆会出大成果的一年。然而,这年4月,中国钢材市场的价格开始一路下滑。海鑫生产的主要钢材,从每吨4800元开始,渐渐下滑到每吨4500元、4000元、3500元、3000元……至到每吨2000元—— 每吨2000元几乎是成本价。
      2006年,连来海鑫催款的业务员都对海鑫所面临的钢材下跌表示非常担忧:“海鑫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不到两年就会关门。”
      当时,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目前钢材市场需求预测,2005年全国钢材需求量约为2.75亿吨,到2010年约为3.3亿吨;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根据目前钢铁产业的投资形势统计与预测,2004年全国钢产量已达2.47亿吨,到2005年已增长到3.33亿吨。也就是说,2005年的钢铁生产能力,就能满足2010年的钢材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因此,从2005年开始,钢市便会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一旦钢材供过于求,钢材价格就会直线下滑,在价格风险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资金风险。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扩能都依赖于信贷资本,据有关部门调查,大中型国有钢铁企业50%~60%的建设资金都是来自于银行,民营钢铁企业这一比例更高。一旦银根紧缩,加上企业效益下降或亏损,不少企业资金链条将会被拉断,不少钢铁企业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甚至破产。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钢铁企业大面积的亏损,这一亏,可能得两年才能恢复元气,在这两年里企业能顶过去就能活下来,如果顶不过去可能就会关门。国有钢铁企业有国家注入资本,民营钢铁企业要躲过这一劫却非常困难。
      如果说,以前李兆会是靠“父亲的底子+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机遇”使海鑫效益得到成倍增长的话,那么,从2006年开始,李兆会将面临的是一场从未有过的生死考验。这场考验可能是他父亲在世时都没有遇到过的。然而,李兆会面对这场严峻考验,不但没有减产,而且还在扩大生产规模,从2005年下半年钢价下滑开始,李兆会将父亲留下的旧高炉和炼钢炉都拆了,重建新炉,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司收入下降、扩大规模使投入增加的海鑫,在2006年,职工的福利、薪水和李兆会对职工的亲和力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
      在迎接2006年元旦的前夕,李兆会安排海鑫副处级以上干部家属140余人先后分两批到西安乘飞机赴海南进行为期六日五夜的观光旅游。旅游期间,公司承担全部费用。
      2006年1月6日,高线厂 、鑫轧厂 、炼铁二厂、焦化厂四厂顺利完成2005年全年生产任务,公司对上述四厂给予嘉奖,各重奖20万元。
      2006年1月11日至24日,董事长李兆会亲自慰问了海鑫特困员工家庭,还给这些特困职工家庭送去了面粉、食用油和挂历等慰问品和慰问金。那几天,他们是冒着飞雪,顶着寒风,爬山丘,过小溪,把慰问品送到特困员工家里的。
      按常规来讲,一旦企业出现危机,董事长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裁员降薪”,企业立即进入一种迎接危机的紧张状态。而李兆会不但没有 “下诏”裁员降薪,而且还在搞“旅游”,颁“重奖”,献“爱心”,送“温暖”,好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不苦不累不是海鑫人,不富不乐谁做海鑫人”这是李兆会的一句口头禅。
      2006年第一季度,在李兆会所做的一切工作中,他是有条不紊,看不出有丝毫的危机意识,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2007年,李兆会抛售近1亿股民生银行,套现逾10亿元,接着又买入原南方证券持有的银华基金21%的股权。
      2008年,他增持民生人寿股份至43%。据2009年9月5日发布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以120.0585亿元的销售收入位列500强名单第444位。
      2009年,李兆会家族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中排行39位,财富总额高达70亿人民币,其中很大部分得益于民生银行股票市值的大幅增加。
      困境?
      2011年年11月15日,山西证券限售股解禁首日,李兆会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500万股,套现2.25亿元。今年4月,李兆会在山西证券年报和季报披露前两个交易日,又违规减持500万股,套现4000多万元。两次匆忙套现已达2.5亿元,加上出售11.8亿元银华基金股份,几个月内李兆会集中变现了接近15亿元现金。
      外界认为,这或许显示出海鑫钢铁资金链告急,“目前钢铁全行业亏损,库存积压非常严重,而从银行贷款也卡得越来越严。”一位钢铁行业人士表示,海鑫钢铁的经营遇到了不小困难。
      李兆会接班的十年,其实是“逃离”钢铁主业的十年,他的能力被外界过分夸大,反而变成一种压力。在资本市场,李兆会或许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带领海鑫集团完成一次大转型。
      海鑫内部员工将李兆会称为 “小老板”或者“小董事长”,这个称呼常常让他们想到老董事长李海仓。“如果老董事长还在,海鑫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海鑫一直在吃老本。”一位海鑫的员工表示。并且,多名员工表示,海鑫已经有五个月没有发过工资。
      到2010年底,海鑫的总资产对外宣布超过133亿元,年产钢400万吨,但没有公布其盈利数字。这与李海仓生前希望在全国扩张的野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艳平表示:“年产值在400万吨的钢铁厂在全国来说只能算中游水平。”
      联合金属网2011年对全国民营钢铁企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年产量超过300万吨的民营企业有37家,超过500万吨的企业有15家,而在年销售5亿元利润以上的企业中,并没有发现海鑫钢铁的名字。2003年初李海仓遇难时,海鑫公司资产总额为40.36亿元,实现净利润4.13亿元,同样是民营钢铁大亨的杜双华,2003年创立日照钢铁,在2010年创造出45亿的净利润。
      对海鑫集团员工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至今也没有见过李兆会。这与李海仓时代完全不同。那时,谁想见李海仓都很容易,走进他不设门卫的旧办公楼就可以。而李兆会则难得在海鑫露面。“原来李海仓非常喜欢媒体,对媒体的态度非常欢迎和开放。他基本上都不出闻喜县,就呆在海鑫里面,而李兆会则完全相反。”闻喜县政府一名官员说。
      但与“万向少帅”鲁伟鼎们不同的是,李兆会如今已没有“父辈的旗帜”可供依赖,上一辈的李天虎、李文杰等“智囊团”相继离开,留给李兆会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未来。最近山西省内一直在推动钢企重组,年产钢1000万吨的太钢成为山西省政府推动重组的排头兵,将力争通过重组省内钢企,使产能翻一番至2000万吨。
      “太钢与海鑫的确一直在接触。”太钢集团副总经理张志方说到,“但目前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张志方表示,重组的主要阻力在于“算账”,海鑫内部财务问题复杂,矛盾重重,重组起来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如果一旦山西省政府重组决心加大,未来海鑫将很可能面临被“吃下”的风险。 (编辑/王露)

    推荐访问:出个 董事长 李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