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拯救物化和异化_物化和异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42:23 点击:

      摘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赋予的意义。对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理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们的心灵受到商品的异化。乔治·爱略特在其作品《米德尔马契》中展现了广阔的消费文化图景,反映了消费主义泛滥的文化现象和她对消费文化的担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把消费文化诊断为一种现代社会疾病,并提出了医治此疾病的药方。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156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2—0114—04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博学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物细腻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伦理道德、宗教、政治等热切关注而蜚声文坛,为19世纪的英国文坛竖起了一座丰碑,得到了屠格涅夫、塞西尔等的盛赞。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把她与简·奥斯汀、享利·詹姆斯和劳伦斯等列为“代表英国伟大传统的、有助于抵抗现代商业化和传媒化文化趋势的健康向上的六位作家之一”。爱略特一生著述颇丰,先后发表过八部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是其公认的代表作。爱略特把一系列人物事件、道德、宗教等题材糅合到一起,以虚构的洛姆郡的米德尔马契为背景,全方位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景象。本文尝试从消费社会文化视角对《米德尔马契》加以分析,以期找寻该小说中的消费文化因素,进而探讨作者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态度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道德策略。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商品化的发展,19世纪进入了消费社会,人们受到物的包围,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的,在对物质的享受中,人们丧失理性,失去自我。如今当商品被人们消费时,其最初意义上的使用价值退居到了次要位置,消费和人们的社会地位联系在了一起,商品的符号及其意义都变成了消费它的人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等的象征,这种“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消费某种产品就是消费它象征的意义。同时,人们通过消费来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就必须去消费建立在不同的符号和意义基础上的各种不同商品,也就是说要消费代表差异性“符号和意义”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而这样就加剧了人的异化。
      他进一步认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产阶级日益壮大,资产阶级剥削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复杂化,从主要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转向了对整个主要由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组成的消费群体的剥削。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大型统治集团,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产品,造成了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的现象,然后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诱导甚至是软性逼迫人们消费,人们陷入了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无休止追逐和消费泥潭中而不可自拔。消费社会除了对自然资源造成浪费等危害外,对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它助长了人们的享乐思想,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人的物欲越来越大,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庸俗,人在对物欲的追求中逐渐丧失了精神和理想的追求,精神文化日益萎缩。消费社会“使人们普遍跌入一个疯狂的、无止境的、同时也是几乎没有意义和必要但又很无奈的消费的无底深渊”。
      二、被物欲异化了的消费者众生相
      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星罗棋布的大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庞大的厂房发出的轰鸣声,打破了中世纪田园生活的宁静,随之而来的是物品的极大丰富。在物品的包围中,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开始关注不同商品带给自己经济地位的变化,19世纪的英国由此进入了消费社会。《米德尔马契》的故事发生在这一时期英国中部洛姆郡东北角一个名叫米德尔马契的小工业市镇,它是爱略特以自己生活过的考文垂为原型虚构的地名。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一场政治、经济变动的前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小型制造业初步发达,农业耕作逐步现代化,议会改革、平民化选举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及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渐渐由大城市侵入闭塞安静的小城镇,这一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危机”传统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对物质的追求和对金钱的崇拜成了很多人的人生目标。这引起了当时很多思想家和文人的担忧:卡莱尔“早就感叹现金交易成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纽带”。作为有良知的作家,爱略特以其敏锐的感觉和锐利的目光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洞察幽微,并以艺术的方式予以表现。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她塑造了多个被商品异化的消费者形象,以此对消费文化提出了质疑和担忧,对消费文化给人们心灵造成的腐蚀给予了痛切的批判,同时也给出了疗治的道德药方。
      《米德尔马契》中的尼克拉斯·布尔斯特罗德是在慈善学校长大的孤儿,起初在银行供职,后帮助邓凯克先生倒卖赃物,以非法的手段独吞了应属于拉迪斯拉夫的邓家所有财产,来到米德尔马契后靠这笔不义之财开办了银行,又兴办慈善事业,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业大亨、银行家及公益事业的创办人,几乎掌握了米德尔马契镇的全部经济命脉,把持着镇上许多人的生死大权,成了当地举足轻重的人物,最后因丑闻而名声扫地。
      罗莎蒙德是英国传统男性眼中的标准佳丽,长得如花似玉,言谈举止端庄得体,尤其她的音乐技能更让米镇的人们望尘莫及。但她追求的是悠闲的生活、豪华的家具、漂亮的服饰和高雅的娱乐,她想通过婚姻嫁入名门,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又能满足对上流奢华生活的渴求。她把未来的梦想寄托在出身贵族的利德盖特医生身上,把利德盖特作为提高她社会地位的商品符号,通过消费利德盖特来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的。她幻想着去拜访丈夫的高贵亲戚,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的所有聪明才智都是用来实现自私自利的目的。她贪图享受,喜欢过奢侈的生活,认为幸福的家庭就是能够得到最好的物质享受,其它都是次要的。“在她的想象中没有经济问题,更没有庸俗的事物。她所关心的只是她认为美好的一切,至于要为此付出的钱,她自然不屑考虑”。罗莎蒙德实际上也是在消费她自己——她被迫接受被物化的命运,被当做花瓶和装饰品,又被当做金丝雀被男人欣赏。在罗莎蒙德身上,人为的妩媚和珠光宝气已取代了朴实自然的风度。由于姿色出众,她把自己的姿色和才艺作为和利德盖特交换的商品。消费文化对商品的过分关注常导致一个人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丧失,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它“让人们对外面世界的灾难越来越冷漠”。罗莎蒙德的挥霍、高消费使利德盖特债台高筑,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他的事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罗莎蒙德却视若不见,没有产生丝毫的同情心,对他的苦恼无动于衷,反而去找拉迪斯拉夫调情,以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为了抵债,利德盖特想将居住的大房子转让给别人,虚荣的罗莎蒙德却背后施计保住宽敞舒适的住所。她毁灭了利德盖特崇高的科学理想,对物的追求使罗莎蒙德的心变得日益刚硬冷漠,对他人的情感需求不再敏感。   消费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非理性消费。对利德盖特来说,罗莎蒙德也不过是他追求的一个商品,他想消费的是她的姿色和音乐才艺。利德盖特来自诺桑伯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个充满青春活力和理想的年轻人。他有优越的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医疗事业抱有远大的理想。但在闭关自守的米镇,很快他的个人生活和理想就卷入复杂的权势关系网中,失去了自我,最后因涉嫌布尔斯特罗德的丑闻而声名狼藉。他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努力奋斗,一个不思进取。金钱的压力使他与妻子的隔阂越来越大,虽然米镇人的庸俗和浅薄有损他的高雅纯洁,但他的弱点还在他庸俗的生活观。他没有摆脱维多利亚时代男人普遍的性别观念,喜欢最潮流的家具和服饰,喜欢外表漂亮而智力低下的女人。他天生对女性魅力缺乏抵抗力,很快就不自觉地沦为罗莎蒙德的俘虏。他看中的不是罗莎蒙德的思想和主见,而是像罗莎蒙德这样的漂亮鲜花、依人的小鸟、美妙的音乐和美丽脆弱的花瓶。在他眼中,罗莎蒙德是集美貌、才艺、聪明及温柔于一身的理想妻子。利德盖特虽然暂时不想结婚,但他的决心很快被罗莎蒙德那双充满委屈的泪眼融化,身不由己,失去了对自己主观意志的控制,很快落入陷阱,自认为获得了进入米镇上等阶层的门票。他的非理性消费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作为一个消费者,他在对物的享受中失去了理性,从而也丧失了自我。他和罗莎蒙德都把对方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消费。作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受害者,二人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经济的逼迫下,利德盖特不得不离开米德尔马契,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他们都是消费社会中被异化的人物形象。
      文西是作品中另一个被异化的消费者形象。他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自以为是上帝的宠儿,却有着新兴中产阶级的陋习,整日游手好闲。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他指望可以侥幸地得到亲戚的恩赐,接管亲戚手中的产业,有大量的遗产供自己挥霍。而他没有想到现实的残酷,他一直梦想的财产不翼而飞,表现了消费社会中人们盲无目标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多萝西亚也能称得上被消费的对象,卡苏朋娶她并不是出于爱她,是想让“她青春的光芒照亮或改变壮年时期的劳累工作”。
      另外,《米德尔马契》的拍卖会更能说明人们的非理性消费。当时的米德尔马契,每逢大拍卖就像节日一样,一张桌上放满各色精美冷盘,跟举办豪华的丧事差不多。酒类更是应有尽有。结果便是哄抬物价,大量购买不必要的物品。拉彻尔先生的大拍卖更是盛况空前,拍卖场上熙熙攘攘,像集市一般,把一切空闲的人都吸引到这里。有的人只是为了凑热闹,抬高价钱,喊价跟赛马场上的赌博没什么区别。太太小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团团坐在餐厅的大菜桌周围,喊价在热烈的竞争中进行,十分活跃。
      三、疗治消费文化的金石良药
      面对消费社会中商品对人类心灵的腐蚀,爱略特不仅给予了抨击,更从正面提出了变革社会现实的主张,她认为社会改革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是约束人行为的最好方式,也是医治消费文化对人心灵腐蚀的最好良药。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爱略特称自己的作品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是倾向于高尚的,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人天然具有一种道德感,正是人的道德感维系着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道德在爱略特的作品中一直占着重要位置,她的道德诲人思想在文本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也正是她对畸形的消费文化开出的一剂金石良药:
      其一,尊崇传统价值。多萝西亚、加思小姐、赫利欧等人身上都具有传统女性的品质,如温柔、多情、怜悯等,爱略特对以她们为代表的传统价值充满了赞美之情。充满生命活力的多萝西亚被喻为圣女德雷莎,她有着现代女性的崇高理想与追求,炽热的宗教情结使她一心为理想献身。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投身社会,以获得德雷莎式的成就。她不愿做“养在过分肥沃土壤中的花儿,为鲜艳而牺牲了力量和作用”。她始终散发出爱的光芒,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美好理想,希望“通过对至美的追求,即使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即使不能如愿以偿,我们都还是与魔鬼势力抗争的神族的一部分”。利德盖特原来对她没有任何好感,但她的真诚、善良和宽厚深深打动了他。多萝西亚还捐献个人财产给利德盖特建新医院,帮他还债,四处做工作帮他洗清罪名。为了维护他人的婚姻与幸福,她不计较罗莎蒙德与自己心爱的人的瓜葛,登门做罗莎蒙德的工作。她的无私与大度感动了罗莎蒙德这个极端自私的女人,挽救了利德盖特濒危的婚姻。多萝西亚曾抱怨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就不能有所作为,决心与这种偏见进行不懈的斗争,冲破传统女性生活的局限,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慈善事业,在蒂普顿庄园设计房屋草图以改善佃户的生活环境。她热切期盼的是知识、智慧和社会义务,而不是传统中上层女性悠闲典雅的生活。多萝西亚的一生虽然没有德雷莎般的丰功伟绩,但还是社会所公认的贤妻良母,她把自己的全部智慧与才干都融入了丈夫的事业中。她那敦厚的天性使别人从中受到了鼓舞,她对理想的追求及高尚的情操仍是人类社会道德建设的典范。
      玛丽·加思小姐虽然家境贫寒,相貌普通,但她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环境中,勤劳善良,正直诚实,对人宽厚贤惠,有教养,有主见,能体谅人,她用爱心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定品质把她青梅竹马的恋人文西由原来的纨绔子弟变成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农业家。她善于把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家庭管理技能,敬重丈夫,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是爱略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她既不像罗莎蒙德那样爱慕虚荣,也不像多萝西亚好高骛远。她忠于自己的感情,虽然她的另一个追求者费厄布拉泽的条件明显优于文西,但她拒绝将自己置于完全从属的地位,因此也赢得了他人的热爱和尊重,最终获得了爱情和幸福。另一个道德典范布尔斯特罗德的妻子赫利欧是个真正的基督教徒,她在其丈夫蒙难时,不离不弃,她的理解、宽容和支持使丈夫避免了更可怕悲剧的发生。
      其二,因果报应和利他主义思想。因果报应和利他主义是爱略特以文学传达出来重要哲学思想。她的这一思想主要受孔德哲学的影响。孔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对他人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所以,其行为一定要对他人有利,才会同时对自己有利。因此,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不利影响。爱略特信奉圣经上的话:“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罗莎蒙德和利德盖特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罗莎蒙德为自己追求物质享受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利德盖特也为自己不负责任的寻欢作乐付出了痛苦的代价,最后不得不抛弃自己已有的舒适生活和高贵的地位,离开米德尔马契到别处谋生。布尔斯特罗德过去侵吞他人财产,而且收买利德盖特害死知情者,他的恶行最终曝光,被迫远走他乡。而多萝西亚、加思小姐、赫利欧等都是道德行为的典范,她们的善行赢得了别人称颂,不仅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了好处,为自己赢得了信誉。   其三,同情意识。同情意识是爱略特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斯宾诺莎《伦理学》的影响,她认同和提倡对普通人以及人性的弱点要怀有一颗同情之心。作为作家,其社会职责之一就是要唤醒人们的同情意识。爱略特通过《米德尔马契》唤醒人们对小说中人物的同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境界理解我们的同类,对他们寄以同情。同情同类可以使人们超越个人的自私心理,进而抛弃自私的自我,在自我和世界之间架起一个道德的桥梁。她的这种观点在她评论狄更斯的一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来,她说:“我们有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有描写小镇人外部特征的才能;但是如果他能给我们以更多的人物心理刻画,表现人物对生活的洞察力……那么他的小说将是唤醒社会同情的最好的作品”。爱略特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她在作品中总是描写普通小人物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在困苦中的艰难挣扎,对他们的悲欢离合深表理解和同情。人处在社会大环境中,不论好坏,也许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都值得同情。尽管多萝西亚的第一次婚姻和利德盖特的婚姻都是悲剧,他们的婚姻相互之间由于缺少爱与理解而失败,我们可以看出爱略特表现出来的只是同情和理解,对他们所给予的是深切的同情。她能够理解那些有远大理想的人“从那宁静致远的活动跌人与世俗烦恼作靡精费神的挣扎中时所感到的悲伤”。同情意识体现了爱略特对社会进步及人性完善的信心。小说中多萝西亚给予罗莎蒙德和利德盖特很大程度的同情和尊重,从而使罗莎蒙德和利德盖特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进而达到修正自己行为的目的。多萝西亚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失败后,没有沉湎于自己的不幸,对丈夫卡苏朋也没有倾泻怨恨,感到的只是同情和责任。同情意识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和隔阂,彼此建立起信任感。当时的英国处处充斥着虚伪的道德,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国教的统治,引起了人们的信仰危机,爱略特此时推崇同情意识的道德准则在精神上给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帮助人们树立对社会和对他人的信心。
      总之,爱略特希望通过文学文本以艺术的力量来教诲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消费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她以人类纯真自然的关系为核心道德,以布尔斯特罗德、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为具体形象,对消费文化进行了抨击,藉此“具有医治人心灵创伤的效能”,来向人们敲响了抵制消费文化的警钟。在当下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奔涌和市场经济的迅速走向成熟,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助推下,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神州大地,“三消(消费、消闲、消遣)文化”迅速上升到文化艺术市场的主流地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有大肆泛滥的态势,重新审视和研究爱略特,从其思想中得到启示,对文学而言,为解决中国现实思想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实践提供某种借鉴,就现实而言,将有助于我们合理引导现实社会中的消费文化,进而完成文学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美好心灵、构筑人性家园、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建军.乔治·爱略特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物化 异化 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