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语文教育的地位 应还母语文教育以应有地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4 04:45:58 点击:

      摘 要:我国的汉语文教育目前正遭受着外语学习和由重理轻文而带来的对语文学习的忽视的双重挤压。汉字和汉语言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石,对汉语文教育的忽视不仅会影响学生语言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还会损及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鉴此,笔者呼吁:应合理规划学生的外语学习,应恰当处理文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还母语文教育以应有地位;至于对某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一类的做法,则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关键词:英语教育;母语文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03-04
      2010年1月,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6所上海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是放弃了对理科生语文科目学习成绩的考察,或是规定对考生仅测试其数学和英语两科的学习成绩[1]。而几十年前,我国数学大师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就职宣言”中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2]同样是高校招生,同样说的是语文科目,一个说必考、先考,另一个则说可不考,差别何其大也!
      所谓“语文”,通常是指我们的母语。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研究表明,母语除了交际功能外,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认知媒介,它会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分析、归纳和综合,会使人从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3]。母语是一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基础,语文都学不好,本民族的文化如何能得到传承与发展?理科学生应有的分析、归纳、综合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能得以形成?学习外语的认知思维与语言学支撑从何而来?高考不考语文,是一种典型的轻视母语和母语文教育的做法。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环境里,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若高校招生放弃了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测试,学生就将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本来就很多,也很大,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说较规范的中国话的现象出乎想象地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招生若不考语文,若学生都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未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一、中国的母语文教育目前正遭受着双重的挤压
      1.一味地重视英语,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母语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中国,英语热高热不退,对语文学习而言,英语的地位似乎超过了母语。多数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在学英语,几乎所有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学英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如果继续读书,还必须学英语,一直学到高中、大学和读研究生。英语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毕业和就业。但是,因师资、教法、语言环境和人们的功利心过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目前仍很不理想。为应对考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无限地投放,在心理上和事实上对母语的学习构成了挤压和冲击。上海一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但英语却属必考科目,说明语文教育已被挤压到何种程度!一项关于大学生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用其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来学习外语的占到大学生总数的6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5%左右[4]。这么多人花这么多的时间学英语,其结果如何呢?
      情形一:中国人(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开展的一项对全民的调查,目前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和以色列的64本[5]。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量的投入,势必占去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的时间。同时,更多的在学习者看来是“新鲜”的英美文化充斥着大脑,还会减弱学生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上述两个因素导致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知之较少,相关知识只限于课本上曾有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名著,对钱钟书和巴金等,知道其名字就算不错了。至于经史子集,则更不用提了[6]。如此,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出现断代现象。如此,才在某种范围内兴起了国学热,才有试图推动对我国经典名著诵读的现象;如此,也才有了“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的慨叹[7]。
      情形二:国人的语言文字能力越来越差。由于读书少,学生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拿起笔来,不仅写不出什么,更有大量的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有所谓的“专著”的作者竟也能写出让人无法对之称许的文字来。在2007年1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全国外语类院校中文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有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连‘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用得都不是地方,还满不在乎;甚至连用母语写一段两百多字的通顺短文也成了难事。”[8]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组织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在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教授发现,66.2%的学生存在着信件书写格式上的问题,86.5%的学生存在着行文的语气问题,100%的学生存在着语法问题[9]。201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 2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8%的人承认我国当前存在着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在受访者中,有54.4%的人有大学本科或其以上学历。受访者坦言,自己在对汉语的应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在“词语的使用或搭配上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上存在问题”(27.8%),“语法上的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9]。   不仅是学生,就连某些理应有较高一点的语言文字能力的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其语言文字能力也不容乐观。作为学术期刊语言文字类专栏的编辑,笔者曾接触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字词使用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错误或不妥的甚为普遍,语法上有错的也甚多。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更有人写出的东西让人不知所云。试看:
      例1:某种语言在他国的推广并非被动地是该国国力上升的副产品,也是语言输出国的政府、团体、军队乃至民众刻意推波助澜的成果。
      例2:……以他的骄人成绩宣告了英语神话的破产。
      例3:且不说简单地增建校舍、加大财力支援、改善设备等方式是否真正能够最后消弭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差别,实现所谓教育硬件条件的均衡化;通过教师流动是否最终真正能够使各校教学水准相对均衡?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的均衡一定并不能仅仅指绝对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平均化和对等化,而应该是更为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上引三个例子均来自于某大学教授、某出版社编审的投稿。他是教授,是编审。作为教授,作为编审,他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谁能想到呢?但愿这样的教授在现今的中国只此一人!贺阳教授曾指出:“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9]
      2.重理轻文,拔“人”助长
      上述情形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人们的功利追求。功利追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理轻文。
      对理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这个思维与表达的工具,这早已是学界的共识。有初中生在学习物理定律时,竟认为“在这个方向上的力”只能是向上而不能是向左或向右[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这一概念初中生也背得烂熟,然改变绘图习惯,正方向朝左画,学生就不认为它是数轴了。对此,除了因语文没学好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外,还能有什么解释?这正如苏步青教授所告诫的:“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与理解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开发。反之……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10]
      钱学森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较系统的谈话,核心内容是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11]。钱老讲道:“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这形象思维的形成首先基于人的语文素养,其次是美术、音乐等艺术素养。“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11]。
      上海几所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理科的不同特点,是为了能招到理科精英,是为了不让语文干扰了校方“诚招天下英才”的做法。但是,不考语文或许能招到一些高分的理科苗子,但绝对招不到综合素质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放弃语文的大学教育或许能培养出一些技能高手,但绝对培养不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上海4所大学的校长们,他们想通过不考语文,想通过这种所谓的“不拘一格”来招到天下的英才,到头来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空想[12]。
      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语文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汉字和汉语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石。片面地追求理科的发展而不顾及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无异于拔苗助长。事实说明,语文教育的缺失,势将导致教育中的“豆腐渣工程”!
      二、母语文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不容我们有任何忽视
      1.语文教育关乎外语习得的效率和结果
      外语要学,但若没有母语做基础,外语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徐宝妹教授和该学院的陈慧忠教授等学者,根据该学院及其他外语类院校优秀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道:学生的母语水平越高,运用母语的能力越强,其母语对外语学习和外语运用能力的帮助与提高也就越显著[7]。前任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也认为,母语不通,外语同样也学不好;至少,它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8]。有中学生在翻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时,竟然不知道这里所说的“青山”是什么意思[1]。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深爱中国文化,崇拜中国唐朝和尚诗人寒山,专门拍摄了一部关于寒山的电影。寒山,被美国人译为“Cold Mountain”,所以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也叫“Cold Mountain”。但是,当这部影片被引进到中国时,我们的所谓电影翻译家竟把它直译为《冷山》,从而就阻隔了该电影和寒山之间的联系[13]。试想,如果有足够的汉语言及其文化知识,在译者身上能发生这种错误吗?对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及经济学上的关于回报递减规律等的研究表明,中国人最佳的外语学习起始年龄应是学生上初一时的年龄。对大多数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外语不会成为他们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主动力,母语才是他们的无可替代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3]。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不仅会是低效的,并且还不利于幼儿或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会使他们失去继续发展的根基。
      2.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工具。早些年,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的传承上的断裂;现在我们若仍忽视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将会导致我们传统的丢失。随着中国的崛起,目前我们迎来了一个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好时机。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广建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正设法在国外传播汉语及其文化。此时,若我们自己不重视汉语,若我们自己都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我们的尊严将何在?我们又怎样才能赢得别国人士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又怎样去向别国人士传播我们的汉语和汉语文化?
      3.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轻视母语文教育,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外语学习的低效,会导致学理科者的前途无“亮”,导致我们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还会使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严重下滑,导致他们的全面发展失去基础。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母语文化的缺失必然会给外来文化的入侵带来便利。全民学英语,英美文化自然会随之渗透进国人的大脑,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殖民”。对于一部分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来说,在他们对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尚无基本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觉尚未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外国文化的渗透过多,必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绝不仅是一个文化丢失的问题。前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2010年11月5日召开的中华诗教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意味深长地说:“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学好母语对于每个国民来说都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常常讲爱国吗,讲爱国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热爱并且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字。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既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语言文字世界里。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赖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不二根基。”[2]   三、科学规划外语教育
      应该说,在目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对各个国家而言,外语教育同样都十分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目前,外语(主要是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明显不合理,并且因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英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命运。升学,就业,晋级,等等,中国许多人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目前均由英语在把关,并且事实上有“一票否决权”。在此情况下,不少人因为英语过不了关而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少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很好的学生,就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丧失了美好的前程。2000年,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陈丹青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入围者中的5人,竟全因英语不过关而被卡住了。其中一个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就因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各差一分而落榜了。该考生翌年再考,政治过关了,但仍因外语过不了关而再次落榜。同样的原因,就因考生的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过不了关,竟使这位陈丹青教授连续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研究生,最终只能愤然辞职[14]!如此下来,中国的教育能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吗[14]?在笔者看来,即便设语言关卡的话,那也应该是母语而不是外语。但可惜,至今笔者还没有见过或听到过因母语不过关而不让毕业、不能升职晋级或不让考公务员、当教师的!
      外语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母语重要。一般而言,人生绝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其母语环境中的,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他们的母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工具中应用最便利、最得心应手的也是母语。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的也是深谙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母语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前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曾指出:中国人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他的思想和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能力。没有母语能力,他是不能达到其思想的最高点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他能否创立出相对论都很难说[4]。公民的语言能力中应该包括其外语能力,但这个标准要有其领域性和层级性,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现阶段,中国的有些领域或人群未必一定要懂外语;即使学外语,应学到什么程度,也该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的现状是国人的语文素养从整体上看在严重滑坡。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地或片面地强调国民应有外语能力很不实际,全民学外语绝对没必要,也无法实现。这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所指出的:“对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还是应该结合职业的需求来加以认识的。”[4]实际上,我国的很多职业基本上是用不着外语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对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求学者、从业人员在资格准入和升职晋级等方面用外语来加以限制。王铁琨副司长也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迫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办法。”[4]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出国留学或到外资、合资企业去工作的,也不是所有行业或岗位都非要有精通外语的人才不可,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逼着人们都去学外语呢?逼着人们学外语,学了若干年,最后用不上,必须学的则没有学,或没有学好,这是多大的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早在2006年就对我国现行英语教育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学,而是如何学,学多少,多少人应该学。就我国现状来看,在9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甚至在高等教育完成后实际使用英语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一数字可能不易统计,但肯定有不少宝贵的人力、智力和财力被浪费掉了。”[15]
      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些人会主动学习外语,这时国家只需为之提供学习的便利就可以了。至于外语专门人才的培养,靠大学教育完全可以解决。
      有人强调,学好外语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始资料,有利于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吸收。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这多半只是个理想而已,目前国人中有多少人能在学好母语的同时也把外语学到能自己动手对外文书刊资料直接进行翻译的程度?若不能直接翻译或阅读外文资料,这种外语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到底会有多大的帮助?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对英语一窍不通,但他照样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俄罗斯没有多少科学家是具有双语能力的,但俄罗斯却是航空领域的先驱[3]。日本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把外国先进的东西翻译过来,然后在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再有所创新。这与强调原汁原味、强调人人都应学外语的中国模式相比,哪一个更实用,更有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13]。
      外语很重要,但说到底,对它应是一种选修式的学习,母语才应是必修的。目前我们把它弄反了,目前我们是全民必修英语,甚至高考可以不考母语,而必须考英语。那么请问,我们的大学到底是要为中国培养人才,还是要为英美等英语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要出国学习和工作,是不是都能进外企?若他们不能出国学习或工作,不能都进外企,那么他们的出路应该在哪里?
      到我们的校园去看看,目前有多少孩子在啃外语。我们的许多孩子随口能说“good morning”,但见到老师却不知道问一声“早上好”,在得到师长的帮助或父母的给予后往往也不知道说一声“谢谢”。几岁的小孩就能较流利地背诵一段英语短文,但一个大学毕业生却未必能背得出几首唐诗宋词,未必看过我们的“四大名著”。长此下去,其状况令人担忧。
      外语很重要,但重要的也不仅仅是英语。“外语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4]。那么,独尊英语是出于一种什么考量呢?难道只有英语国家或英语民族的文化才是天下最好的文化资源?难道只有说英语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天下最科学的?2007年,笔者曾撰文呼吁改革我们的外语教育,呼吁应树立一种“大外语”观,以着力培养多语种的外语人才[16]。由于独尊英语,目前我国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极缺,缺到已经影响到国际交往的地步。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有重要事件发生时我们都能及时地为之提供合适的语言支持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有这种能力。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在2011年10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谈及中国的语言国情时曾指出:中国能够开设的外语课程的语种目前不到50种,我们经常在使用的外语有10种左右。我们语种人才的分布极不合理,除英语外,所有语种都是人才不足。   四、结语
      目前在国际上呈现出一种汉语热的状况,这是值得国人骄傲和欣喜的一种状况。但在我们国内,我们有些人却在忽视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教育,在贬低母语的地位,这让欧美人士知道了会不会也觉得学汉语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目前实际上正在普及英语教育,并且这种普及的力度还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没有用行政手段强制加以推行,但若从把英语考试合格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作为在职专业人员评职、晋级等的必备条件来看,政府实际上对此也是赞成和支持的。笔者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应略加留意,条件成熟的话,应尽快制定出一个关于外语教育的政策出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外语人才,也离不开理科中的精英。但是,学外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为此,必须合理规划外语教育,必须设法处理好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以为合理的语文教育扫除障碍,还母语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应该关注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以引起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考语文实际上是放弃对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化的要求,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严重走偏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31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EB/OL].(2010-01-29[2010-11-17]. http://edu.163.com/10/0129/08/5U6D8SMN00293I4V.html.
      [2]柳斌.大家都应当读点诗词[N]. 中国教育报,2010-11-28.
      [3]牛强,李开拓.母语环境下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探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新华网.教育部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会文实录[EB/OL].(2007-08-16)[2010-10-13].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70816/wz.htm.
      [5]侯大伟.我国人均年阅读图书4.5本,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EB/OL].(2010-04-25)[2010-12-12].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4/25/c_1255163.htm.
      [6]班弨,凌舰.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改新思维[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7]黄麟.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EB/OL].(2010-03-27)[2010-11-12].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wy/201003/t20100327_702937.html.
      [8]缪迅,周凯. 母语学不好外语能学好吗[EB/OL].(2007-11-14)[2010-11-13]. 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ta414/info193265.htm.
      [9]向楠.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专家呼吁“保卫汉语”;71.1%的受访者建议将语文课列为大学必修课[N]. 中国教育报,2010-12-21.
      [10]子这样曰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语文[EB/OL].(2009-11-10)[2010-10-13].http://www.guoxueqimeng.org/dis/upload/viewthread.php?tid=1133.
      [1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EB/OL].[2010-11-13].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05/1947844. shtml.
      [12]西江月冷. 从苏步青的先考语文到今天的不考语文[EB/ OL].(2010-03-20)[2010-10-13].http://www.tltvu.net.cn/index.php/thread/view/id-46400.
      [13]唐发铙. 扩大汉语国际传播应改善国内语言环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4]奚旭初. 从陈丹青“出走”到贺卫方“罢招”.[ EB/OL].(2005-06-28)[2010-11-12].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06/29/content_3149807.htm.
      [15]谢克昌. 谢克昌院士质疑现行英语教育[EB/OL] .(2006-05-12)[2010-12-12]http://bbs.cersp.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1356.
      [16]李开拓.树立“大外语观”,优化中国外语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责任编辑:曲阜文〕

    推荐访问:母语 应有 文教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