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追问:语文课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走向成动的必经之路作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8 04:54:25 点击: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及时的疏导和点拨。“追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追问对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透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层层追问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
      一、逐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他们的思维可能遇到障碍和矛盾,以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适时地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真正做到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我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告诉大家喜欢的原因。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的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从中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亲情,感觉很温馨。”我继续提问:“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身上吗?”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会,因为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榜样。”我接着问:“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提问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学生略加思索,居然回答:“不会!”我一怔,继续追问:“为什么?”此时我心里开始有点忐忑不安了。他的答案是:“因为现在根本就见不到这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这个答案背离了我的初衷,于是我再次追问:“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到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学生回答:“那就用轮椅推着她。”我先表扬他的办法巧妙,然后接着问:“轮椅给我们的感觉是冰冷、生硬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背起年迈的母亲,对吗?”学生恍然大悟地连连点头。
      二、有意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于某个问题已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习惯的缘故表达不够完整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巧妙地追问,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帮助学生降低表达的难度,逐步引导学生准确而规范地表达。
      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预习后我开门见山地问:“文中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学生们响亮地回答:“阿长。”我接着问:“她的名字是叫阿长吗?”学生们说:“当然是了,书上都这样写的啊。”看到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我又追问了一句:“阿长是她本人的名字吗?”很多学生意识到:“不是,是以前一个保姆的名字。”然后我又问:“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可以看出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认为从中可以看出阿长命运悲惨,受人轻视、漠视,令人同情。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三、细心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学生不仅要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增长智慧。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关键点进行追问,让学生懂得:要理解文章的真谛,必须在阅读文章时勤于思考。
      教授《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这样提问:1.“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2.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3.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可以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追问启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追问也养成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在教授《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发现有学生将《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内容与本文的解读联系在了一起。但他们还不善于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因此,教完《醉翁亭记》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三文的主题内容有何不同?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自然地将已有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实现了知识的积累。
      四、融会贯通,注重追问要与实际相联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但对其他科目,对实际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课堂追问的目标之一。
      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一问:“山林之乐、宴游之乐和与民同乐这三种乐,你更欣赏哪一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比较三种乐趣的高下,这就可以在学生的心目中种下大局观、奉献观和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享乐观。
      又如教授《真正的英雄》时,我以飞船爆炸失事的视频导入。画面中宇航员们临行前和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爆炸时喷射出的火球,和那几道耀眼的吞噬生命的弧线,学生们都看得热泪盈眶。稍稍停顿一下,我问道:“看完了,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可能情绪还没有回到课堂,寥寥几只手孤零零地举起来。我也不急,先让这几个学生回答。回答很精彩,有的学生对宇航员们表示哀悼;有的学生具体到个人,比如对罗纳德·麦克耐尔说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等;还有的学生激动地表示要学习他们这种伟大的精神。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着头。看着学生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我追问一句:“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谁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很多学生举手,学生A说:“我要学习他们锲而不舍的责任感,在学习中求上进,生活中争上游。”学生B说:“我要学习他们超人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在学习中不能遇难就退,应该鼓足勇气迎难而上,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学生C说:“我要学习他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或许英雄就是这样诞生的。”……一个追问,让学生们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追问的人文性。
      总之,适时而恰当的追问,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放有收,不放任自流,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教师根据生成巧妙设计的追问,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努力,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创造的快乐。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思考着、发展着的主体,并互相影响着,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追问因生成而起、又以生成而落,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推荐访问:必经之路 语文课 追问 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