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校学习 > 正文

    教育著作序言 [孙方友著作序言两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3:20 点击:

      《陈州笔记》序言      孙方友出生的时候,尽管连年战乱,但颍河里的航运依然繁忙。   商船从京广线上的漯河顺水而下,能抵达远在天边的南京和上海。由于航运,那个生养孙方友的集镇不但是当地的物质集散地,而且是民间说唱艺人乐意光顾的场所。农闲的时候,身背简单乐器的民间艺人乘船而来,说上十天半月之后又乘船而去,他们走一拨来一拨,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个码头又―个码头地赶,不停地做着营生。在秋高气爽月光明媚的夜晚,如果碰巧了,镇里的街道上就有四、五个艺人在说唱。从河南坠子到山东大鼓,从木板大鼓到山东琴书,甚至还有来自豫西和皖北的艺人,他们往往唱的是河洛大鼓和风阳花鼓。这些艺人说唱的内容从《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呼家将》到《岳飞传》,从《三全镇》、《金锁镇》、《大红袍》、《响马传》、《蓝桥会》到《包公案》,从《梁祝下山》到《白蛇传》,几乎无所不有。在那些被夜色所朦胧的面孔里,幼小的孙方友往往是最后一批离开的听众。因此,露水常常打湿他的眼睛和耳孔。即使在文革当中,这种简单的说唱艺术在那里也没有绝迹,仍在地下流行。
      毫无疑问,孙方友的文学启蒙是从民间的说唱艺术开始的。但,对孙方友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地方戏剧。
      位于豫东的淮阳县,是历史上的陈州府地,也是产生和汇聚地方戏曲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豫剧、越调、太平调、怀梆、二夹弦、四平调、曲戏、道情等等,这些不同的剧种,每年都会光顾孙方友幼年生活的新站镇。那些戏剧艺人不但带来了更为直接的视觉艺术,而且戏剧里所讲述的故事更宽泛,更接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孙方友不但熟悉戏剧里的故事和人物,而且能吟善唱,由于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他首先成了一名曲艺演员,不但能说山东快书,而且会说相声,然后,他成了镇剧团的一个名角。但他饰演的不再是传统剧目里的才子佳人,而是样板戏里的反面人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因饰演《白毛女》里的穆仁智,《红灯记》里的鸠山而名扬乡里。
      如果说不同形式的说唱艺术和戏剧对孙方友产生了启蒙和影响,那么,他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存在着的文化基因和观念,对他的渗透则是自然的,无意识的。
      那个靠着颍河的集镇有着十分特殊的文化土壤。在镇子西街,不但有一座明朝宣宗年间的寺院,一座明朝世宗年间的山陕会馆,而且出了集镇的东门,在颍河边上,还有一座洋牧师为船民和商贾修建的小教堂。这个集镇上的人口虽不足三千,却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信伊斯兰教,每当教民到镇西街的清真寺守礼拜的时候,镇里的汉民则会赶到距镇子四十里的县城去太吴陵进香。1949年以后,虽然镇里的小学已经不讲四书五经,但那棵老槐树下的杏坛仍在,站在讲坛上的老师虽然已不是私塾先生,但他们偶然还会讲起陈州城里孔子当年被困的弦歌台。站在万亩城湖边上的入祖伏羲的陵墓上,如果天气好,说不定就能遥望到离陈州府不足百里的老子的故乡。从幼年到青年,孙方友沐浴在各种文化的气息之中,出了西门进东门,自然而然地接受那种已经杂交的文化对他的浸染。
      如果说那块有着丰厚的文化库藏的土地,为孙方友后来写《陈州笔记》奠定了基础,那么,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则使他身上所流淌的血液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他打开《陈州笔记》大门的钥匙。
      孙方友初中没毕业就赶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因而他中断学业回家务农。在最初的几年里,他学会了所有的农活。犁、锄、耧、耙,扬场放磙,喂牲口挑大粪,这些体力活对一个农家的后代来说算不了什么,而真正对他的磨砺是来自精神的层面。由于家庭的某种原因,孙方友成了可教子女。失去了政治地位,他即没有被推荐上学的资格也没有参军的资格,就连恋爱的对象也和他分了手。他拼命挣钱买一台收音机,却成了偷听敌台的嫌疑犯。20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孙方友逃到新疆当盲流,在石河子,在奎屯,在伊宁,在察布查尔,在霍城,在新疆的很多地方都曾经留下过他的足迹,几经生死。那种无意识的、不可回避的对于生存的苦难和精神的痛苦的体验,对后来写作《陈州笔记》的孙方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陈州笔记》,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我阅读《陈州笔记》的过程,就是《陈州笔记》的写作过程。《陈州笔记》里的一些著名的篇章,比如《雅盗》、《蚊刑》、《泥兴荷花壶》、《女匪》、《神偷》等等,我都是第―个读者。就我本人的阅读感受,在艺术上,我认为《陈州笔记》的叙事在如下两个方面显示出她的重要特征:
      一: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里的一波,是水,指的是故事,而三折,则是浪,是推动故事的情节和细节。故事是《陈州笔记》里小说的母体,而故事里的人物,常常被推向生存的绝境,在浓烈的悲剧氛围里,到处弥漫着传奇的雾霭,情节一环套一环,细节―个跟一个。孙方友只所以能在不多的文字里表达一个沉重的主题,就是因为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我们读《陈州笔记》,就好像在听―个面目不清的人讲故事。我们看不到讲故事人的面容,但又时时感觉到他的存在,能听到他的声音,那声音仿佛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过来,可又仿佛近在眼前,他对你娓娓道来,讲一波三折的故事,这就是《陈州笔记》的叙事立场。一种在故事中变化的立场。在《陈州笔记》里,我们看到的是故事本来的面目,没有作者主观的评判,是与非都隐藏在故事里。但是,没有评判并不等于没有立场,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寄托在小说里的人物身上,把自己的爱和恨都埋藏在小说悲剧的氛围里,并以一波三折的故事,来盛载如下的社会意义:
      对历史的审视和现代性。尽管《陈州笔记》里的小说大多以历史为背景,却有着强烈的现代精神,这种现代精神体现在故事的荒诞性上。《壮丁》里那个名叫袁二狗的壮丁,在战场上与那个头颅没有和身体连在一起的大胡子长官的对话;《瘫匪》里的瘫子在抢劫的过程中,在幻想中自己真的站了起来。这些情节看上去十分荒诞,却体现了现代艺术的一种精神实质,看似不动声色,却是内心世界的无限张扬。由于作者用现实的眼光来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了对历史审视的目的。
      深厚的文化内涵。《陈州笔记》里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几乎包裹了我们生活里所有的文化母体。这些,只有细读《陈州笔记》,你才能慢慢体会,有些时候你只能意会。
      人格力量的显示。在《陈州笔记》里,处处显示着让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天职》里的何伏山出于医生的职责为一个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治好了病,而后他又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亲手杀手了他;日本军医宁愿用手枪打死何伏山也不愿意用手术刀活活解剖何伏山。这种人道主义与个体精神的对立,确实是对人格力量的一种深刻展现。在《泥兴荷花壶》里,民间艺人陈三关为挑选一件稀世珍品,可以不顾一切。可是在那件珍品挑出来之后,当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是段祺瑞的时候,他施计让段祺瑞自己用抢把壶打穿了。还有《捉鳖大王》里的刘二,《狼狗》里面的陈二少,在等等众多 的小说中,这些人格力量和人性的探视,使得《陈州笔记》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对社会的批判。《陈州笔记》对人性的审视、对民族的匪性、不劳而获心态的展示、对来自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冲突对民众造成的危害、对渗透我们民族骨髓的权力意识的厌恶,无不深藏在不同的故事背后,让人瞩目惊心。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尽管《陈州笔记》的叙事风格明显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叙事学,但我却把《陈州笔记》称为新笔记体小说。只所以称为新笔记体小说,是因为《陈州笔记》与我们以往看到的笔记体小说有着许多的差别,《陈州笔记》独有的艺术特色,是对笔记体小说文体的丰富和完善。孙方友深刻地领会、继承和拓宽了中国传统笔记文学的叙事风格。
      对民间传说的修正。当然,对民间传说的修正是文学意义上的,流传在乡间的传说通过文学的手段,使其得到升华,更为广泛的流传,是《陈州笔记》吸取传统文化的最要渠道,并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这是一种创造。
      二:叙事语言的一石三鸟。
      语言的一石三鸟,当然指的是句子的构成,是指叙事语言的丰富性,即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载体,又包含着深刻的喻意。而就《陈州笔记》叙事语言的一石三鸟,可以归纳如下两个意思相近又相互渗透的层面:
      准确性:有叙事语言的精和短构成;节奏感:叙事语言对古汉语字、词的运用,构成了仿佛溪水一样流动的节奏感;趣味性:叙事语言的趣味性则是来自对民间语言的吸收和运用。以上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则是语言的写实能力、对历史和现实的穿透力、叙事语言的丰富性。可以这样说,《陈州笔记》里的叙事语言达到了入木三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石三鸟的叙事语言体现了汉字特有的能量。
      当然,《陈州笔记》里的叙事风格还有另外的方面。比如小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等等。总而言之,《陈州笔记》是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个贡献。
      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其实,《陈州笔记》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雅盗・神偷》写的是陈州奇士;《仙乐・青灯》写的是陈州奇女;《墨庄・花船》写的是陈州百行;《蚊刑・媚药》写的是陈州怪事;《鬼屁・穷相》写的是陈州市人;《花杀・狩猎》写的是陈州名流;《刀笔・绝响》写的是陈州传奇;《血灯・追魂》写的是陈州英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州笔记》是一部百科全书,一部人文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孙方友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成就,与他的《陈州笔记》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收在这里的三百二十余篇笔记体小说,包括了到目前为止《陈州笔记》的全部篇章,孙方友为此而倾注了二十年的心血。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意义上的陈州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也因为这个家园而赢得了读者。《陈州笔记》在读者中的影响是广泛的。而陈州,也因《陈州笔记》,在现实中成了一个文化传播的符号,这使历史中的陈州不再单单是地理学上的陈州,而是文化意义上的陈州,是精神层面上的陈州。
      《陈州笔记》确实成了认识和了解中原历史与文化的一把钥匙,你无法估量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播有多么深远和持久。在未来的时间里,《陈州笔记》将越来越显示出她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2007年元月28日
      
      《小镇人物》序言
      
      “小镇人物”是孙方友“陈州笔记”的延续,是他“新笔记体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州笔记”里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小镇人物”里的人物的生存背景,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从十九世纪以降到二十一世纪初始,孙方友的“新笔记体小说”,讲述了先后三个朝代足足百年有余的历史。
      孙方友笔下的小镇,就是颍河镇。在这里,小镇的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不是政治学家眼中的历史,也不是哲学家眼中的历史,而是一个文学家眼中的历史。这是一部带有个人体温具有文学特质的被浓缩了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民间史。这部民间史有着明确的历史观,那就是民间立场。在这里,我们能处处看到我们自己的身影,能看到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存在过的那一刻。就像舍伍德・安德森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历史只是各个片刻的历史,我们只有在难得的片刻间是真正的生活。”颍河镇的历史是鲜活的,她的鲜活存在于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个片断里。
      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立传,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美学根基;以人物命运为纲的叙事策略,是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美学风格。“陈州笔记”收入三百二十余篇,“小镇人物”收入三百六十余篇,前前后后近七百个人物,这些微弱的像野草一样鲜活的生命,构成了颍河镇的血肉与灵魂,可谓气势磅礴;在孙方友的笔下,颍河镇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所不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染纸上,可谓生生不息;在一个小小的颍河镇上,孙方友绘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把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民族的情绪书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新时期文学生长史中一座独特的山峰。
      我们采用编年的方式来编辑孙方友的“小镇人物”系列,这样,能使我们看清作者“新笔记体小说”叙事风格形成的基本脉络。文集共分六卷:
      卷一:收入1985年到1993年作者创作的六十一篇作品;
      卷二:收入1994年到1998年作者创作的五十篇作品;
      卷三:收入1999年到2001年作者创作的六十二篇作品;
      卷四:收入2002年到2004年作者创作的七十九篇作品;
      卷五:收人2005年到2006年作者创作的六十一篇作品;
      卷六:收入2007年到2008年作者创作的五十六篇作品。
      每卷中的作品编排秩序,也严格遵循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时间顺序。
      2009年3月10日
      
      ①“陈州笔记”八卷本,河南文艺出版社,2。08年1月版。
      ②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美国小说家。

    推荐访问:序言 两篇 著作 孙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