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美梦 [青楼:凄凉,或美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39:50 点击:

      许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总是对“青楼”一词不怀好意或心存暧昧,认为是妓院的代称――青楼总是与烟花脂粉、浪荡娼妓联在一起的不洁之所,而现在我终于知道:像许多在流传中意义发生改变的词语一样,“青楼”也大抵经历了漫长的语义演变。
      青楼,最早是指帝王的住所。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可见,“青楼”原意为“青漆粉饰之楼”,乃是帝王之居,故三国时曹植有诗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汉魏时期,“青楼”一词应是褒义,借指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甚至作为豪门之家的代称,如江淹《西洲曲》有云,“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而最早称妓院为“青楼”则出自南梁刘邈的《万山采桑人》一诗,内有“娼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之句。或许是因为“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些关系,所以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就发生了偏指,以致以讹传讹,与娼妓发生了关联。唐代之后,偏指之意更成了专指――专指烟花之地。
      从帝王的住所到烟花之地,这中间的时光,让青楼一步步从深宫走向民间,从台阁走向江山塞漠。较之“平康”“北里”“章台”或“妓院”等,“青楼”一词无疑多了色彩、形象之感,更平添了一丝风雅气息。越到后来,青楼似乎离风雅越近,因为不管得意的还是不得意的文人雅士都会不约而同到达这里,炫耀功名或者消愁解闷,在歌舞佳人、觥筹交错的陶醉里,满足春风得意的虚荣,排遣委曲压抑的性情。文人与青楼,似乎是老天故意策划的一次联姻。灵与肉的焦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像流行的瘟疫一样,在千古文人那里蔓延不息;而“青(楼)史”与“文学史”的交汇,让那些在酒杯和花丛中沉溺的文人多少有了被后人铭记的含义,更让那些可悲可怜又可敬可爱的青楼女子们于“青(楼)史”之外获得永恒的生命。
      青楼的存在,注定需要承载沉重的泪水和苦痛;而藏污纳垢之中又蕴藏着流芳百世的诗意可能。
      文人的貌似风流,实则遮掩着一颗颗憔悴、苦闷、不堪一击的脆弱之心。
      或许只有那些一生苍凉的女子们最值得纪念。她们将一只手搭在青楼的栏杆上,用另一只手轻轻抚慰着文人的身与心。
      而我所做的,只是穿越时空的重重迷雾,在诗词章句的缝隙之间,回想起那些被我们或历史所遗忘了的青楼、文人和女子们。

      柳永:一生赢得是凄凉

      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好天良夜,深屏香被,争忍便相忘。王孙动是经年去,贪迷恋、有何长。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少年游》)
      柳永写此词的时候早已不是少年,在人生江湖上游走一遭之后,他似乎才找到真正的知音。“一生赢得是凄凉”,是指那些青楼之上的女子么?在我读来,更像是对镜自怜、回首一生的深沉感喟吧!
      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景祜元年(公元1034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风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这些文学史上或传记里经过考证并记载的东西,仿佛今日名片上某些虚张声势的头衔,其实只不过是些浮名罢了,远比不得他的词作更让人记忆深刻。古往今来,若以官职尊卑衡量传世与否,柳永恐怕是最没戏的一个,幸好他还有一技之长,那就是填词。其实,这也是一项很不容易的手艺活,在其时,词风兴盛,填词者绝不在少数,要争得一席之地,凭实力,而不是凭政治地位,其难度可想而知。在仕途之上,在宦游之中,在青楼之内,柳永在经历了三次人生蜕变之后,方才由“青(楼)史”转而进入“文学史”;而这样的过程,耗费了他并不漫长的一生。先说说仕途吧。柳永自然不如欧阳修那样会考试,更无法体味到白居易“十年之间,三登科第”的春风得意,他品尝得最多的是落榜的苦痛和不甘。看看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后写的《鹤冲天》就知道了: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与今天许多落榜考生的心态不同的是,他的愤懑不平、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更加强烈。然而有意思的是,“复读”之后的柳永因为这首词而再次名落孙山。宋人吴曾《能改斋曼录》卷十六有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祜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柳永由是很不得志,平日里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青楼,美酒,未必能抚慰其身心的苦闷、自嘲和放纵,也未必能化解内心的不平和伤痛。仕途之上注定是不会有他的归宿的。不过此时的柳永没有也不可能想得那么遥远,反正他正风流俊迈,有的是潇洒的闲情雅致,更何况他还有“善为歌辞”、博取声名的本事,有那么多慕名忠实的“粉丝”,而且大都是美丽动人的歌妓倡伶,即使是拿青春赌明天又有何妨呢?所以,干脆打着皇帝的旗号,“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赠之。”(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于是,烟花巷陌里,青楼之上,觥觞之间,各取所需,热闹异常。“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知身在其中的柳永是否有如此落寞的一瞬?而青楼就像是供人歇脚换马的驿站,天一亮,旅人背了包袱,骑上马或套好马车,继续上路,留下的是那些慵懒的身体,慢腾腾地梳妆打扮,从窗户里斜出半个身子。
      柳永大半生就是这样的羁旅行役之人,奔波在这样明明暗暗的路上,为稻粱谋,为官职谋,为他称之为“未名未禄”的宦游。宦游路上,拜访当时的权臣晏殊是必然的;然而,关于柳永和晏殊的那次历史性会面,有籍可查的很少。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存寥寥几句: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殊)问:“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日:“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同是作曲之人,在词坛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又是第一次见面,年龄相仿,按理二人该惺惺相惜、秉烛夜谈才是,却不想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一次非常尴尬的会面;柳永肯定也没料到,否则即使再“不能堪”,这个“白衣卿相”也不会低头去找“政府”的。我甚至猜测,他原以为晏公与自己有着志同道合的爱好,沟通起来一定很方便,说不定晏公会念在自己多年艰难的境遇和“才子词人”的份上,放个一官半职。看他的回答就知道当时他 [ 2 ] [ 3 ] 是多么谨慎、卑微,甚至隐藏着对晏公的敬慕和与之交好的愿望。我不得不说柳永是极其单纯的,他不知道自己因为“词忤仁庙”早已上了“政府”的黑名单,而“政府”官员与他是志同道不同,“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所以晏公的话音未落,那上好的青瓷茶杯尚未端起,柳永便自觉地退了出来。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的愤懑、屈辱、无奈甚至绝望,这些创痛是他那慢慢退出的身影所无法遮掩的。
      我只是很奇怪:对一个身心满是伤痕且前来拜谒自己的词人,晏殊为何要暗藏讥讽、出口伤人昵?读晏殊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想必也是个多情之人;再看他的经历,以神童荐于朝廷,赐同进士出身,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想必也是个极聪慧之人:欧阳修等都蒙他的举荐而仕途畅达,想必也是一个举贤用能之人。然而,柳永来了,其时身为吏部侍郎的他却明知故问“贤俊作曲子么?”这不像是关切的问询,倒更像是代表“政府”对“以词忤仁庙”者的旁敲侧击,兼答“吏部不放改官”的正当缘由。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说自己虽然作曲子,却“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这句话是值得细细琢磨的。晏殊的话外之意自然是责难柳永这样坦率的、无所顾忌的、与传统礼教不相容的表露,“要写女子思夫而忧愁苦闷,你不妨看看我写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含蓄,多有韵味!”。这当然是他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心里话,但我能在字里行间猜想到,柳永再单纯,也应该能听出这样的话外之音吧。晏殊的政治立场决定了这样的认识,是情理之中的一种排斥,无可厚非;然而,这其中有没有“文人相轻”的隐秘心理呢?我不敢妄加臆测。文人与文人之间,历来就是那么微妙,谁又能说得清呢?
      总之,身后的庙堂在黄昏里缓缓隐去,柳永终于明白了:“退出来”才是最明智的抉择,而自己最好的归宿,其实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有井水”有青楼的地方吧!
      在作了六十多首羁旅行役之词后,再次将生命与情感寄于青楼的柳永,已然抛却了曾经的满腹心事,而把那些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的复杂心态都转化为不堪回首的回忆,从此专心致志于饮酒填词,俨然一个混迹于歌楼妓馆的“都市浪子”形象。不过这倒真的成就了这位“白衣卿相”。没有谁能比他更了解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态,也没有哪位词人像他那样游戏一般创用了一百多个词调,更没有人像他那样为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甚至青楼女子们的审美需要,而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我不知道他的内心是否也会为自己的“堕落”而感到愧疚。上而不能,转而求下,在“浅斟低唱”的优雅和自适里,或许也暗藏着无尽的哀伤吧!正如他所表现的那些所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配合着歌妓们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实在是能打动人心的: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满江红》)
      当歌妓们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唱起这些曲词的时候,当听众闹哄哄地拍掌叫好的时候,我们的柳永感受到的是被民间接纳认可的喜悦,还是曲高和寡的悲凉呢?“浅近卑俗,自成一体”(王灼《碧鸡漫志》),本是俗词,却并非个个俗人都能赏得其中的趣味,就好像对待那些青楼女子们,狎戏玩弄者多,而相知相赏者却少矣。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
      作为特殊群体的歌妓,何曾得到过如此真情的赞美、眷顾和同情?柳永以平等之心,深入到她们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在词史上,恐怕是第一次。前事难追,暗自心伤,他在吟唱她们的不幸和凄凉,又何尝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宋仁宗皇祜五年,六十六岁的柳永安然死去。然关于他的死有多种说法,我无意于去考证,逝者已逝,文字长留,这便足矣。据说,他“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祝穆《方舆胜览》),那些曾经唱着他的词心有戚戚的歌妓们,是否会在他的坟前再次哀怨地唱起,“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这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肯定与总结,死后的怀念有时比生前的喧哗更难能可贵吧!然而,谁能又与他“携手归去”,做一对“烟花伴侣”呢?唯有青楼的废墟、无尽的凄凉吧!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谴怀》)
      杜牧的青楼美梦似乎格外漫长,或许他根本就不想或不愿醒来。“十年一觉”,在他最擅长的咏史诗里,其实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已,如“千里莺啼”一般,缥缈,易碎。人在江湖,很多时候只能一个人载酒而行,如果有伴,也是那些楚腰纤细似能在掌中轻盈舞蹈的女子们。看得见的是人声鼎沸的风流,看不见的却是一个人沉重的落魄吧!
      烟花三月的扬州,是孟浩然、李白们都心驰神往的地方;而文人杜牧更是宿醉不归,足迹踏遍扬州大大小小的青楼,以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这应是实有其事的。自古文人多风流,而像杜牧这样风流得别具一格、无所顾忌、声名远播而非声名狼藉的文人,却是其他文人尤其是“伪文人”难以效仿的。究其根底,或许正在于他的满腹才华吧?对于少负盛名的杜牧来说,其实功名之事一直是举重若轻的。家学的熏陶,加上自身敏而好学,科举考试自不在话下,一篇《阿房宫赋》不仅传诵于文士之间,更让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主动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进士便轻而易举般地被他得了。试想几百年后的蒲松龄,为功名考得两鬓苍苍,一无所获,得了满肚子的愤懑和不合时宜,不得已才退而著书,写写神仙鬼怪的小说;而假若他的仕途真如杜牧般顺利,又恐怕见不到《聊斋志异》的诞生吧?如此想来,杜牧的悲哀其实便是从这春风得意里就已开始了。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登乐游原》),“驱车登古原,向晚意不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曾经盛大煊赫的西汉王朝,如今只剩下荒陵残冢,杜牧眼中所见、心中所叹,和比他小九岁的李商隐所见 [ 1 ] [ 3 ] 所叹竟是如此的一致。乐游原,注定是一个让诗人伤心的地方,晚唐的日落也注定是无可挽回的必然。“乐游原上清秋节”(李白《忆秦娥》),曾经的繁华和盛世之音,已无法听见,只有无端而起的秋风,将所有崇高之理想、远大之抱负吹得格外冰凉。自幼熟读史书的杜牧,肯定是在历史的余音里听到了大厦崩塌之前的破裂声,和杜甫或所有欲建功立业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放下“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上李中丞书》)的经世致用之学,在内忧外患的动荡衰败之中,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将报国之身交于青楼。于是,美酒、佳人,顺理成章地成了疗伤祛痛的良药。青楼,再一次接纳了一个文人的投靠。
      佳人在旁,美酒在握,这样的及时行乐的姿态被无数的文人演绎,风雅和快意似乎是有的,却也难以遮蔽满腔的无奈与黯淡。饮酒的人其实都明白,酒从来都无法浇灭愁绪,只会让愁绪疯长、旧恨之上更添新愁而已,可即使是片刻的麻醉与沉沦,都仿佛可以获得难得的忘却的轻松。杜牧的醉意应该还没有达到阮籍那样的程度。“穷途之哭”的阮籍是悲伤至极的,可人们只会效仿他嗜酒狂荡的行为,而又有几人能体味他心中的隐痛?杜牧也做不到阮籍那样的“口不臧否人物”,他总会忍不住发几句牢骚,关乎历史,或关乎历史上的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人们所熟知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和嘲笑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可人们似乎更喜欢白居易的《长恨歌》,喜欢唐明皇与杨贵妃那么深情那么动人的爱恋。对于历史,尤其是民间流传的历史,戏说往往比正说更有意思也更深得人心吧?然而杜牧终究是学不来如今人一般的戏说,比如他夜泊秦淮,美景如画、歌舞升平之间,听见的却是亡国之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秦淮月夜,扑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
      说得离青楼似乎远了,就此打住吧。其实除了咏史,杜牧有名的几首绝句大半都是歌咏青楼妓女的,比如《张好好诗》《赠别》等。杜牧于唐文宗大(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在洪州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中任职时初识歌妓好好,七年后,他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在洛阳重见好好。感旧伤怀,感慨万千,杜牧忍不住流下热泪,写成了《张好好诗》这道短歌:
      君为豫章妹,十三才有余;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进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翠茁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落,艳态逐眷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衿泪,短歌聊一书。
      美貌如花、艳惊四座的好好,有着多么美妙的玉质、艳态、绛唇、云步;而七年之后,洛阳重见,曾经的少年已是白须飘飘,曾经的好好已是妾身。今昔对比之中,斜日衰柳,凉风习习,不觉心痛神痴,泪落满衿,为好好,也是为自己吧,就好似江洲司马为琵琶女而青衫湿透一样。虽然淡漠了对历史、现实的反思与感喟,却沉淀了诚挚的情感与怀念,更让人想见杜牧情深心柔、风流儒雅的另一面。
      “雄姿英发”的杜牧注定也是一个浪漫的文人,无论是在扬州、洪州,还是在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关于他的浪漫史似乎也与他的诗歌一样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比如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他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他任意挑选,又专门为其举行了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杜牧却没有相中任何一位。后来也巧,他遇见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上下一打量,认为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送予老妪一些财帛作为定聘礼金,约定十年之内他必来当湖州刺史,到时再行迎娶,若十年不来,姑娘自可另嫁。后来,杜牧果然当了湖州刺史,然而时已过了十四年。杜牧一到任就四处寻找那姑娘,才知她三年前已嫁他人,还有了两个小孩。自己失约,徒叹奈何。只好作《怅诗》云: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果然是别具一格的风流!狂荡与多情,惆怅与无奈,遗憾与痴怨,成为“雄姿英发”的别样注脚。这样的怅惘似乎与“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的感伤是如出一辙的。可转念一想,对那个如今“子满枝”的女子来说,是否做一个普通的母亲比做一个风流诗人的妻子更能体味到幸福呢?或许正是这样不圆满的缺憾才使得杜牧没有跌进才子佳人的旧俗模式之中,才显出他风流之中尚未泯灭的那份清醒,提领着他不至于在“寻春”中堕落,不至于在“狂风”里迷路,也不至于流连青楼而不知自返。而灵与肉的矛盾,历来都仿佛火与冰的碰撞,不是彼此征服就是彼此融化,无论怎样,都少不了烙上疼痛的印痕。
      幸好,杜牧没有和诗歌失约,否则我也就不会在这里谈论他了。 [ 1 ] [ 2 ]

    推荐访问:青楼 美梦 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