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于曙光与书画艺术】于曙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24:49 点击:

      于曙光   于曙光,1944年4月生于河北磁县,祖籍四川乐至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担任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中国书协编辑出版部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副社长、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研究部主任、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委员,并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此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琴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副秘书长。


      我熟悉于曙光已有多年。他曾任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等职。他敬业乐群,是一位“艺术细胞”丰富的书法家。他研究王羲之《兰亭序》下过苦功,编著了《天下第一行书》。他说曾经背临“兰亭”达二百余通,这对他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我主编的《美术向导》特载了他这本书中的技法一节,读者反应他研究的切实认真,得“兰亭”笔法结体的真髓。于曙光还擅长国画及篆刻,这对他的用笔、用墨、用纸丰富书法的表现力有好处。他还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族乐器,这些艺术也对他的书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俊杰(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曙光研究王羲之“兰亭”富有成果,我曾经赞誉他的著作《天下第一行书》为“学王津梁”。他早年写得一手标准晋人清雅隽美风格,下笔颇为不俗,但他并未一味地拜倒在“二王”脚下,他在王的基础上揉进碑意方笔的沉雄和张芝、黄山谷的率意自然天成、巧拙互补、感情强烈。其作品神畅、气足、空灵、清静,有几分超脱之意。我还很欣赏他的小楷,平稳中不乏姿态,又颇有几分天真烂漫之气。读曙光书如入山林,尽听溪水潺潺,饱览山云变化之诡谲,使人物我两忘。此时此刻,再读到他的诗:“岩边问乔松,何为生独臂?靠山为山蔽,呼雷遇雷击。夹缝苦生长,俯仰笑天地……”黄山之大美竟被借喻到人生的感悟!他在艰辛复杂的艺海中搏击笑傲,艰难地跋涉。他的诗中又有道:“水到穷处自为竭,天地何须为恻君?暝霞催我出山林,心中郁郁似抚琴。七贤之中留我影,何必与世苦争春!……”这又是一种对世态的感悟与无奈。他用极强的毅力苦学、苦究、默默地走自己的超凡脱俗之路。

      王玉池(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于曙光1962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作过美工和演出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了积累了多方面的文艺才干,同时也养成了淳朴、务实的性格。1985年进入书法界的最高机关――中国书法家协会。后来当过编辑、办公室主任、研究部主任。如果他想走捷径,靠近水楼台,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他却认为求速成、走捷径、追流行虽然取得些实惠,但终难成大器,那是一种“新书奴”,而失去了自我。因此,他自称是“苦学派”。他十分重视传统,以学传统经典为立足之本。他对古代优秀碑帖几乎无所不临,“为我所用”自以为“不让古人”。他对宋四家和王羲之更是情有独钟。他研究“兰亭”成果斐然,他编著的《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界有着相当影响。他对古代经典书法花大力气打进去,临帖要细致入微,兼求形神,力求在背临的基础上与个人的爱好相结合,走创新之路。要始终贯穿着追求力感之美,点画精到之美,并追求整体效果和气息韵律之美。在书法创作中,他兼擅诸体,但重点是行书和行草书。其篆书笔画通婉不板刻;其楷书多以写经和简牍为基础,又吸收了苏轼、倪瓒等多家笔法,增加了耐看性。其行草书吸收了唐宋以来许多大家的风格,取法乎上,追求其神。其行草书作品往往气势贯通,笔力劲健,恣肆流畅,时有枯涩干渴之笔,显出老辣苍劲迹象。曙光是书家兼画家,故其作书往往是墨色变化十分丰富。这也是很难得的艺术效果。

      吴振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所知道的于曙光先生出生在晋冀鲁豫――太行山区。作为八路军之子,有着深深的“太行情结”。其父当年在
      刘邓大军作随军记者,为他取名“曙光”,这是对抗日和革命的希望寄托。他至今引以为豪。曙光出生在战火中,是一位大山的母亲(老乡)养活了他,他的生母是抗日县政府(磁武县)的交通员女八路。他的心和血肉之躯是属于大山,属于基层人民群众的。这甚至对形成他一生谦和厚朴的人生格调产生影响。当五十五年后(1999年)返回太行山之巅寻找到他出生的那间小石屋时,他留下了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大字:“生我太行,比之爹娘,天涯海角,永志不忘。”文管所的同志打算将此镌刻在太行山顶的石崖上。
      于曙光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归纳为“勤于读书觉知浅,注重实践感受深”。而且孙轶青先生更为赞赏于曙光的“不靠学历看阅历,不凭文凭见水平”的自我写照。他参加工作凡四十余年,其中从事美术书法活动有三十八年;舞台演出阅历十二年;其中专业艺术工作二十五年。他大半生工作是真正的“艺术人生”。1980年他拜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书协副主席陈叔亮先生为师,书画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后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又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古琴泰斗吴景略先生,研究国粹雅乐;他于1999年担任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后又非常敬业,写过一些相当有指导意义的书法批评文章,在全国书坛有相当影响。这是因为他的文字功力和艺术阅历雄厚使然。他曾多年为中国书协起草文章或工作报告,默默地坐着“冷板凳”。再联想起他的古风诗篇――回太行,大气磅礴,气势吞虹,感情真挚,洋洋洒洒七百余字一泻直下,就不难想象他是一位富有见地和笔下功夫的“文才”。他的书法 评论文章《学习经典创造经典》一文荣获2003年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因此,我认为他是把广泛的艺术兴趣和崇高理想主义精神结合,经历了非凡磨砺,从而迈进了艺术殿堂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有着“大雅大俗”情怀且能以“雅”的艺术化为大众语言的通才艺术家。由于他在“兰亭奖”这个书法最高奖项上的创意和新举措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影响了一个关键时期的创作和理论发展,其汗马之功,当代书坛当留下一笔。(责编:宁人)

    推荐访问:曙光 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