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昆曲大王韩世昌]昆曲韩世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5 04:39:06 点击: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曲界,有一个与梅兰芳声名齐驱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他唱腔清婉圆润,技艺娴熟高超,名满京师,彪炳艺坛。他,就是被誉为爱国名伶的“昆曲大王”韩世昌。
      韩世昌,清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城东南的河西村。其父韩玉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仅有3亩坟地,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只好长年累月地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在初春青黄不接的时候,韩世昌出生了。添丁进口本是喜庆事,但作为父亲的韩玉琢却是愁容满面,家里已有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又添了张吃饭的嘴,他怎会不犯愁呢!
      新生儿在韩家的兄弟排行第四,就起名叫四儿。小四儿饥一顿,饱一顿,就像苦碱地里的一株蓬草,根弱,叶涩,又被碱沙压埋,却顽强地活下来了。转眼间,小四儿已11岁了。他见爹和三个哥哥都设法谋生,自己也想为家里分担一些。恰好这时,村里的庆长戏班要外出去演戏。
      庆长社是河西村的一个昆曲戏班。高阳的昆曲是北方昆曲,也称高阳昆曲。本来昆曲始源于江苏昆山县,后来发展到全国各大城市,明朝万历年间流入北京。清乾隆皇帝喜爱昆曲,他在巡视江南时,将一些江南的昆曲艺人带到北京,在宫廷里成立了戏班。皇帝在皇宫里成立戏班,一些王公也在王府里建自己的戏班。1795年乾隆皇帝去世。1874年、1881年同治皇帝载淳和慈安皇后相继去世。清朝皇帝和皇后、皇太后死了要“国丧”,老百姓都得为他们服丧穿孝长达一百天。在这期间,连大街上挑担卖糖招揽生意的锣都不能敲,就更不用说演戏了。在这几次“国丧”时,在北京的一些昆曲演员不能在北京演戏,便流落到离北京较近的保定农村高阳县一带演戏。这些艺人将昆曲和当地的语音相结合,又融合一些当地的曲调形成了表演风格比较粗犷、高亢、明朗、奔放的北方昆曲。高阳一带有很多的北方昆曲戏班。河西村的庆长社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四儿想学戏谋生路,便托人向戏班的管事人说。当时正好戏班缺少一个跑龙套的小孩,他被接纳了。参加戏班学艺得有个名字啊。于是就请村里的一位老秀才为小四儿起了个大名,叫韩世昌。从此,这个险些被父母遗弃的小四儿――韩世昌开始了他的戏曲生涯。
      韩世昌在戏班里的角色是跑龙套,没有戏的时候,做一些扫地烧水等杂事。但韩世昌是个有心的孩子,在演完戏干完活后,他总是偷偷地向那些有名的演员学戏,学他们的唱法,学他们的表演。无人的时候,他自己就模仿那些名角们的演唱。经过一番刻苦砥砺,韩世昌学会了不少戏,但还是只演配角,不能演主角。在旧社会戏班里,演员凭的是演戏吃饭,为了生路,艺人之间存在着妒忌和压制的现象。像韩世昌这样的穷孩子,又没靠山,纵然是戏演得再好,也很难演上主角戏。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使韩世昌得以崭露头角而扬名艺坛。那是一次在本村演出,村里的管事人看韩世昌的戏演得很好,可都是配角,很为韩世昌抱不平,这位管事人找到戏班的班主,专门点名韩世昌演《百花点将》。班主见此,只好让韩世昌主演。韩世昌一出《百花点将》,不仅受到台下观众欢迎,台上戏班的人也大为惊叹。想不到平日不受人注意的韩世昌戏演得还真好,唱做俱佳。一出《百花点将》使韩世昌犹如一粒被埋的明珠,从土里冒出来。戏班里的人们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1917年冬天,19岁的韩世昌随荣庆戏社到北京天乐园戏院演出。名角都是演一场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叫大轴戏。当时韩世昌的名声还不大,每天的戏只是在前面演,不能演大轴戏。来天乐园看戏的观众有很多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看韩世昌的戏演得好,回去便相互传说,一些教授听说后,也赶来看韩世昌的戏。由于韩世昌只是在每场的前边演,他们很不满意。戏演完了,不走,指名叫韩世昌演《春香闹学》,几场下来,韩世昌名声大振,观众都为韩世昌的出色演出叫好。从此,韩世昌成为荣庆戏社的主要演员。韩世昌的演出引来了北大教授、著名曲学大师吴梅、黄侃教授来看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来看韩世昌的戏。曲学大师吴梅教授发现韩是可造之材,在1918年夏便收韩世昌为学生,还介绍韩世昌向昆曲名教师赵子敬学习。吴梅和赵子敬为韩世昌精心修改加工了《长生殿》《玉簪记》等戏,一经演出,大受好评。从此,韩世昌誉满京师,扬名艺坛。
      韩世昌虽为艺人,但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却被世人所称赞。1917年,李石曾倡导留法勤工俭学,想在高阳县布里村建立一所“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为筹集建立新校舍的经费,邀请梅兰芳、韩世昌为筹款义演,梅兰芳、韩世昌欣然答应。义演活动在北京江西会馆展开,共筹得大洋1500余元。1917年夏天,李石曾等用这笔钱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支援沪案运动。韩世昌的家乡保定,成立了“保定沪案后援会”。“保定沪案后援会”为支援“五•卅”受难同胞,到学校、工厂、店铺和农村进行募捐,还组织了沪案后援会演剧团,在大舞台戏院和南关花园戏院义演募捐,邀请在北京的韩世昌回保定演出。韩世昌出于对爱国同胞的关切之情和对帝国主义残害同胞的义愤,慨然应允,回到保定,在南关园戏院义演。同韩世昌一起到保定的还有当时著名京剧演员杨菊秋、杨菊芬姐妹俩。杨菊秋是花旦演员,扮相漂亮,表演唱功俱佳。杨菊芬是女老生演员,称豪于戏曲界,因嗓子响亮,被称“女叫天”。韩世昌和杨氏姐妹义演一周,演出了《思凡》《刺虎》《闹学》《惊梦》《琴挑》等戏,将义演收入5000余元寄往上海,支援“五•卅”受难同胞。
      1928年中秋节过后,韩世昌应邀赴日本演出。他先在东京演出,又由东京到大阪等地演出。韩世昌在日本每场他一人演出两小时。演出一个戏后,由乐队演奏音乐曲。韩世昌娴熟高超的技艺征服了日本的观众,每场演出座无虚席。他们为韩世昌清婉圆润的歌喉和出神人化的表演赞叹不已。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开会祝贺韩世昌演出成功,著名学者青木教授、桑京博士等出席。盐谷温教授赋诗赠韩世昌:“相逢欢送眼青青,酌酒劝君杯莫停。幽梦觉来肠欲断,清歌一曲牡丹亭。”日本的艺术团体――日本活动写真公司、牧野写真活动公司、松竹活动写真公司设宴或开联欢会欢迎韩世昌。日本的报刊发表文章,称赞韩世昌的演出。文艺家石田贞藏为韩世昌编著了《昆曲与韩世昌》一书,介绍了韩世昌的表演艺术,刊登了韩世昌的便装照和剧照及昆曲曲谱。韩世昌继梅兰芳之后赴日本演出,把我国古老的昆曲艺术介绍到国际舞台。
      韩世昌从日本演出回国后,声誉日隆。此时,北京《顺天时报》举行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以得票最多,被称为“四大名旦”。韩世昌在艺坛上的声誉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媲美,有评论说:“自梅兰芳赴日演艺之后,吾国名伶能继踵媲美者,惟韩而已。”当时的报刊发表评论说:“韩之昆剧,乃益精妙。昆剧亦赖韩之支柱而得中兴,时人尊称之为昆曲大王,殆非溢誉。”从此,“昆曲大王”韩世昌彪炳艺坛。
      解放以后,韩世昌参加了首届文代会并当选为戏曲家协会理事。新中国的成立,为昆曲的复兴繁荣带来了希望。虽然韩世昌年逾六旬,但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并为发现培养昆曲人才呕心沥血。1956年,江苏昆苏剧团来京演出《十五贯》,轰动一时,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称“一出戏救了一个剧种”,同年十月,南北方昆曲界人士举行会演,韩世昌任副团长随行,演出了《游园惊梦》,拜会了昆曲名流汪双全先生,切磋技艺。
      1957年6月22日,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成立,韩世昌出任院长,白云生等任副院长。建院大会在文化部大厅举行,陈毅元帅出席并就如何发展昆曲艺术问题作了重要讲话,还同与会者合影留念。此后,为振兴昆曲,韩世昌费尽心血,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展演,传徒授艺。
      他在北方昆曲剧院建立后拍摄的昆曲电影有《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尼姑思凡》《贞娥刺虎》《胖姑学舌》《佳期》《翡翠园》等。灌制的唱片,包括解放前的有:《游园惊梦》《折柳阳关》《金雀记》《邯郸梦》《长生殿》《烂柯山》《偷诗》《琴挑》《尼姑思凡》《小宴》等。他还撰写了《气力、功夫、艺术》等戏曲论文。这些都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北方昆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1976年12月7日,一代爱国名伶、昆曲艺术大师韩世昌先生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终年87岁。(责编:孙达)

    推荐访问:昆曲 大王 韩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