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党团工作 > 正文

    【细节出神韵】很好的烘托出神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3 04:33:12 点击:

       约翰・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当时,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色的写生画。
       细节描写是指写作时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动作、景物局部和故事情节等进行具体细腻的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最小“构成单位”。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语言更生动,动作更贴切,肖像更逼真,心理更细腻,环境更真实,情节更充实,主题更深刻。作家李准说过:“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运用得好,往往能收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赋予作品以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诗人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手法让读者感受到秋之美。
       第一,准确抓住特征,描写细致入微。《秋颂》以流畅秀丽的笔触描述了秋之温暖、秋之丰富和秋之短暂。诗歌一开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描述秋的景象,把读者的目光从湛蓝的晴空,带到挂着藤蔓的屋檐,从房前的老树到成熟的田野。着力描写了秋天成熟的果实,伴随着欢唱的蜜蜂和迟开的花朵:一幅绚丽多姿的秋天的美景。诗人采用了真实、具体的白描手法,把秋天果实成熟、虫鸟欢歌的情景描绘得细致入微,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体物入微,对每一个景或物都能准确的抓住其特征,精细地加以刻画。如用“缀满”描写葡萄果实之丰;用老树“背负着”形容苹果结实之硕重;用熟味“透进”心中描写果实的甜美;用“胀大”、“鼓起”写果实的硕满。动词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勾勒出秋天的成熟,把秋天的郁郁生机刻画的淋漓尽致。
       第三节写“秋声”。在这一节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落日融金的壮观场面,尤其是那句描写秋色的神来之笔:“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夕阳透过云层映照暮天,把收割后的田野抹的红艳艳。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把这幅夕阳西下的秋色晚景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深切体会到“诗中有画”的高超的艺术魅力。
       第二,展开丰富联想,妙用修辞添神韵。《秋颂》是一副美画,和谐悠远中透着深沉。我们在图画中徜徉,我们在雕塑旁流连,我们在音乐中沉浸,感受着秋的色彩,秋的音律,秋的喧闹,秋的静谧,秋的神韵,秋的风姿,秋的丰饶,秋的慷慨,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和煦,感受着自然的博大精深,感受着循环往复的生命的永恒。
       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秋天拟人化。诗人把诸多收获者的形象集中在想象中的一位老农身上。“他”伴着谷仓,随意坐在打麦场上,“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或昂首背着谷袋,坐在榨果架下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第三节中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为第一节静止的秋色增添了活生生的气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温暖的浮雕丰收图。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万物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历经春夏,这时已经结果。诗人将秋天和太阳喻为密友,别出心裁,也合情合理,极其贴切。因为诗人清楚的知道,万物之成熟皆蒙太阳的眷顾和帮助。如此忠实的朋友,万不可弃之不顾。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形象的刻画中唤起了读者的美感享受,秋的可爱溢于坐、卧、走、站,也溢于那浸渍着丰收喜悦的秋景、秋收、秋人、秋韵和秋声之中。
       第三,动静结合、虚实相衬。诗中诗人既描写了秋景的静态之美,也描写了秋景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以静显动,以动衬静,描绘出一幅绝美的秋景图。“雾气洋溢”乃深秋典型的天气状况,诗人以此作为秋景图的背景。晚秋季节,远望这万物成熟的田野,成熟的葡萄,嫣红的苹果,大的葫芦,还有那鼓起的榛子壳,在“成熟的太阳”照耀之下,色泽斑斓,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秋景图。然而,这看似静止的美景,仿佛是一条动的河流,动态之美跃于纸上。这美丽和谐的景色,让秋也动了心,她化身成了劳动者的一员,巡视她富饶的地。伴在谷堆旁,徜徉于田野里,坐在打麦场上“让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悠闲地欣赏着自己丰硕的成果。她十分珍惜自己的丰硕成果,化身成“拾穗人越过小溪”,“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美丽的深秋在济慈这个唯美主义诗人的描绘下,鲜活生动。
       《秋颂》中,诗人在第一、三两节中采用了真实、具体的白描手法,把秋天果实成熟、虫鸟欢歌的情景,描绘得细致入微,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在第二节中,诗人把秋天拟人化,进入了一个想象的世界。淡如烟霭的雾笼罩在秋天的田野上,使得一切似真似幻;圆熟的果实看上去诱人又香甜,散发着秋的魅惑。雾的虚无飘渺,散发出的淡淡愁绪;果实的丰硕甘甜,给予人的温醇和愉悦。这统领全诗的两种情绪既是诗人置身于秋晨之中的直观感受,也是诗人在当时人生阶段心态的真实写照。《秋颂》是写人生和这个尘世的哀歌,无论丰收的景象多么让人感动,它在诗人的心里并未唤起多少美感;虚实相衬,衬托出诗人平实和伤怀的情感。读者细品之下,这首洋溢着欢乐之情的秋之歌却掩盖着淡淡的忧伤。
       第四,调动多种感官意象,创造美的意境。“跟随着济慈,我们走进一间温室:一种柔和的湿润的温暖遇到了我们;我们的眼睛为颜色鲜明的花与多汁的果实所吸引”丹麦著名评论家勃兰克斯曾经这样叙述度过济慈诗的感觉。确实,济慈在诗中通过一系列被看作是诗歌语言灵魂的意象和其他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声、色、形等各方面的美,获得深刻的美感。
       诗中意象比比皆是,诗人首先使用视觉意象和色彩意象呈现给读者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充满雾霭的秋天,金秋的阳光,绿色的葡萄藤,金黄的茅草檐,青苔绿树,紫色的葡萄,红色的苹果,绿色的葫芦,棕色的榛子壳,乳白的果仁,多姿多彩的鲜花等。收获的季节,实实在在的果实可触、可感、可知,让读者流连忘返。
       诗的第三节,“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溪水柳丛中的蚊虫、山间的羔羊、篱笆旁的蟋蟀、菜园里的知更鸟、天空中群燕的歌声,诗人所作的声音意象的叠加使得这些虫鸟声以及动物声音的交奏,犹如一首交响乐,烘托出秋天收割季节里特有的繁忙与欢快、丰硕与温暖的气氛。多重声音的交替出现,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深沉的意境美和朦胧的色彩美。视觉、听觉、味觉和动觉等多种意象的充分调动有力地刺激了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享受到一场“感官的盛宴”。
       金圣叹说:“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细节源于诗人敏锐的目光和辨细察微的精神,是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往往从人物的动作、心理或物象的显著特征入手,用极俭省的笔墨将丰富的意蕴和驰骋想象的内容融铸在凝练的语言中。诗歌短小精悍,其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作者单位:周银凤,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神韵 细节